曾剛|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曾剛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


引言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快速興起,不僅侵蝕了銀行傳統的業務領地,更是對傳統銀行的業務模式和經營理念形成了極大的衝擊,銀行被顛覆的預言不絕於耳。這種背景下,經過幾年的反思和探索,中國銀行業開始以更開放的理念擁抱變化,紛紛制定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發展戰略,在更高起點上推動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進程,中長期潛力仍然值得期待。

“金融科技”(FinTech)一詞源於美國。就字面意思理解,是金融(Finance)和技術(Technology)的合成。近年來,金融科技迅速為人們所熟知,並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但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層面,金融科技的內涵和外延都還不算清晰。

結合中國實踐來看,所謂的“金融科技”更多地是指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旨在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改善客戶體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金融需求。金融科技強調的是科技對金融業務模式的改變,而不拘泥於開展業務的主體。就這個意義上,我們所討論的金融科技,不僅包括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模式創新,也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創新技術(如大數據、區塊鏈等)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

一、金融科技興起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深度滲透、融合的產物,其核心在於用科技讓金融更好、更高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在金融科技的演化歷程中,科技賦能金融,漸進式補充與重構金融業態,推動金融服務提質增效;金融則促使科技成果從後端技術轉移至前端展業。

從行業本質來看,金融本身就是一個數據、技術密集型行業。從早期利用卡片穿孔輔助數據處理到使用計算機實現會計電算化,從完全依賴物理網點辦理業務,到信用卡、ATM機以及網上銀行,金融機構一直是信息技術最為積極的運用者。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科技並非全新的概念或實踐,而是早已有之。

就演進歷程而言,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因素有三:

一是技術本身的發展與應用成熟度提升。隨著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髮展,應用成本逐步降低,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潛力開始逐步凸顯;

二是監管環境的失衡。次貸危機後,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都加強了金融監管的力度。傳統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與合規成本顯著提高,風險偏好大幅降低。面對經濟體中大量的金融服務需求,金融供給明顯不足,給暫時未被納入監管框架的金融科技企業以及一些創新的業務模式,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發展機遇;

三是商業模式和用戶習慣急劇變化。商業活動重心加速向互聯網轉移,網絡交易和第三方支付規模快速擴張,帶動了用戶習慣的深刻變化。以商業銀行為例,行業平均離櫃率(電子替代率)在過去幾年中大幅攀升,從2010年左右平均45.2%上升到目前的84.31%以上,上市銀行平均則接近95%,其中最高的民生銀行已經達到99.27%。客戶習慣迅速變化所導致的“用戶脫媒”(轉向用戶體驗更好的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的金融業務模式和流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曾剛|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銀行平均離櫃率

二、商業銀行視角的金融科技

與互聯網公司不同,商業銀行對金融科技的認識及應用,更多不是從技術出發,而是與自身金融業務需求的場景密切相關。從應用的場景上,目前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既有業務的潛在影響主要集中在支付渠道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風控與安全以及監管等方面。

支付是金融科技應用最為廣泛,也是取得最大成功的領域。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包括第三方支付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在內,各種支付手段創新層出不窮,從二維碼支付、NFC再到“刷臉支付”,等等,快速地改變著年青一代的支付習慣。就目前來看,基於二維碼的App支付,不增加硬件需求,用最多承載2K信息的二維碼,建立收付雙方的臨時通路,既不長時間佔用存儲,隨時隨生成的安全性也比較高。與NFC相比,二維碼支付更符合Fintech的精髓。

渠道也是受金融科技改變較多的領域。從IBM在上世紀70年代推出ATM機以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渠道開始從單一的櫃面向電子化渠道擴展。網銀的出現進一步延伸到互聯網渠道,但在用戶體驗和服務層面仍然相對專業和封閉,較高的門檻阻礙了大多數人的使用。隨著客戶用戶習慣的變化,金融科技企業(互聯網金融企業)紛紛介入,P2P、股權眾籌等在線投融資平臺出現,給用戶提供了真正開放的在線體驗,並從用戶視角去設計體驗和渠道。這一變化,也反過來激發了傳統機構對移動端的日益重視,以及對傳統物理網點進行升級轉型的思考。

互聯網時代,金融科技對零售金融發展的支撐愈發重要。在支付、渠道以外,基於金融科技的產品創新不斷湧現,利用大數據對零售客戶進行精準畫像和分層,並提供定製化產品;利用大數據和場景,提供快速高效的消費貸款;利用智能投顧產品,覆蓋長尾客戶的理財需求;利用生物識別技術輔助進行風險控制,等等。

公司金融領域,金融科技的應對目前主要集中在對公司金融生態圈的構造,以形成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封閉生態。在提高客戶粘性同時,有效控制風險,為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的發展奠定基礎。此外在貿易金融和供應鏈金融中,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和驗證問題,並通過智能合約來提高交易的可執行性,也為這些領域的業務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風險控制是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目前,大數據風控方興未艾,它以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開發出新穎的信用評估模型,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挖掘出更多不易被發現的信用信息,且更為高效和低成本。當然,基於大數據應用的新的風險模型開發,是大數據風控得以更好應用的前提。除大數據外,人工智能、生物識別技術都在風控方面也有相當的潛力。

監管科技(Reg Tech)是目前常被提到的一個概念,在我們看來,這個概念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監管、合規領域運用新技術,以提高監管、合規的效率。目的是更好的實現合規解決方案,提高效率、盈利能力以及降低行業壁壘。監管科技是一些列技術與規章的結合;二是金融科技在改變傳統金融模式、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會帶來全新的風險。如何對金融科技的風險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不僅需要對金融科技的深刻了解,本身也會應用到更多的科技手段。

三、商業銀行的金融科技創新

在經營環境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加快金融科技發展已成為必然的選擇。但也要認識到,商業銀行在經營理念、組織管理以及人才儲備方面與互聯網(或金融科技)企業大相徑庭,這決定著銀行的金融科技創新不能也沒有必要去複製互聯網企業的許多模式,而是應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來確定重點方向和內容,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而非一味地“求大、求全”。目前看來,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渠道轉型

渠道創新有幾個主要方向,一是加快線上渠道(手機銀行、直銷銀行和互聯網銀行等)創新與建設,以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目前,商業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直銷銀行和自助渠道業務量逐年上升,特別是手機銀行已經取代PC端成為線上交易的主要入口。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不斷髮展,商業銀行上述領域探索已逐漸超出渠道轉型的範疇,而深入到業務模式和產品創新層面。2017年底,第一家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正式開業,為互聯網銀行(或數字銀行)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二是物理網點向智能化、輕型化和社區化轉型。“智能化”方面,VTM、智能機器人、自動客戶識別系統、互動觸屏、網點移動終端(PAD)、自動業務處理設備在各家商業銀行廣泛運用。當然,在目前的實踐中,智能網點建設還處於“概念店”向“試點和推廣”過渡階段,遠未成熟。需要提醒的是,網點智能化的關鍵和中心仍然是客戶需求,單純強調硬件技術並非互聯網創新的實質。“社區化”方面,銀行繼續將渠道下沉,以有效解決社區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使銀行零售業務進一步向社區拓展。當然,渠道下沉並不是簡單增設傳統物理網點,而是更多依靠輕型網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與協調,在延伸銀行網點覆蓋的同時控制渠道成本。

2、零售金融業務創新

零售業務針對海量客戶,且產品眾多。受金融科技的影響要遠高於其他類型的業務。在眾多的業務中,商業銀行的創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支付創新。為應對互聯網支付的步步緊逼,商業銀行在支付創新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產品種類繁多。從NFC到Apple Pay,再到閃付、二維碼支付、聲波支付以及藍牙支付和光子支付等等,不一而足。不過,由於在場景結合方面,商業銀行遠不如互聯網企業,儘管技術創新不斷,但已很難扭轉在零售支付領域的頹勢。

其次是互聯網理財產銷售。在餘額寶獲得成功之後,商業銀行紛紛仿效,開發出功能更為強大(提現額度更大、到賬更快、收益更高,部分還附帶主動管理功能)的各種“寶”類產品。此外,銀行還在掛鉤貨幣基金以外,開發出了掛鉤保險、掛鉤票據的產品,進一步豐富了互聯網理財產品體系。

第三是個人網上貸款。針對個人貸款用戶體驗要“快”的核心需求,商業銀行推出了多種形式的網絡貸款。這種貸款基於移動互聯技術,根據客戶以前交易數據,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藉助決策引擎進行客戶貸款的授信審批。貸款辦理渠道則可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終端自助完成。實現了線上申請、自動審批、線上簽約、自動放款為一體的全自動貸款流程。

曾剛|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第四是智能投顧。過去幾年中,智能投顧在中國快速興起,率先進入這個領域的是金融科技創業公司,如藍海智投、璇璣智投、投米RA、雪球和金貝塔等等。商業銀行的智能投顧創新則始於招商銀行。2016年12月,招商銀行率先推出摩羯智投,成為第一家佈局智能投顧的銀行機構。之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光大銀行、江蘇銀行以及工商銀行等不同類型的機構,都積極加入到佈局“智能投顧”的行列。

曾剛|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智能投顧的業務流程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整理

3、公司金融業務創新

相對於零售,公司金融業務受互聯網直接衝擊相對較小,但在競爭日趨激烈以及金融脫媒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也開始積極借鑑互聯網思維模式,通過對金融科技的應用,不斷拓展和創新公司金融的服務模式。代表性的創新包括: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提升小微企業融資的效率;發展以支付結算為基礎的“交易銀行”業務,利用金融科技和互聯網平臺,將銀行原本分散的各種產品進行整合,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一站式服務,有效降低客戶資金成本和負債水平;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對傳統業務流程進行微改進,提升業務效率和風險控制水平,等等。

曾剛|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基於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的“交易銀行”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整理

4、同業業務創新

作為商業銀行各業務條線中市場化程度最高、創新最多的業務類型,同業業務在利用互聯網思維和金融科技進行創新方面,已經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基於金融科技的同業業務創新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是銀行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整合既有的同業業務資源,以實現信息驅動化、服務一體化、業務場景化和發展生態化。

二是以同業業務資源為基礎,提升同業資產和負債對接效率。此外利用互聯網和金融科技在拓展長尾客戶方面的優勢,將同業資源與長尾客戶的終端需求直接對接,形成貫通同業業務和零售業務的綜合性金融交易平臺。

三是利用銀行之間在技術上的梯度落差,對其他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進行金融科技輸出,等等。目前,興業銀行的“銀銀平臺”、平安銀行的“行e通”等,是前兩類創新的代表。而興業數金、平安壹賬通以及招銀雲創等,則是部分銀行探索對外進行金融科技輸出的案例。

5、生態創新

生態創新是指商業銀行介入生態、場景建設。這種創新已經遠離傳統的金融服務範疇,而更接近於電商業務。從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的角度,這種嘗試有其道理,即通過生態圈建設來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三流合一”,並據此開展各種金融服務,以應對來自互聯網企業的挑戰。但對傳統銀行來講,這種創新(尤其是綜合性電商平臺)對銀行的難度也最大。現有的實踐效果差強人意,未來有無改變或爆發,還需進一步觀察。

四、未來展望

總體來看,隨著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與用戶習慣的迅速變遷,金融需求的內容和形式也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對於全新的金融需求,傳統金融由於運營成本和風險管控方面的障礙,難以有效地適應。這給互聯網金融(及金融科技)的爆發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面對這種變化,金融機構開始重新審視自身業務,逐漸開始利用金融科技來實現轉型升級,從產品、服務層面,到銀行整體的經營管理,金融科技已深入到銀行變革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始成為金融科技創新領域的積極參與者。

從未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及經濟互聯網化的程度不斷提高,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的影響還將不斷提升。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意味著商業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應用還會不斷深入。當然,由於銀行本身的低風險屬性,一直以來的經營理念以及風險偏好難以在短期內扭轉,這意味著,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路徑會與互聯網企業(或金融科技創業企業)完全不同。也正因為這種不同,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或金融科技創業企業)有著較大的合作空間,一是在技術層面的合作。通過成立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將科技創業企業的技術優勢與商業銀行的金融應用場景相結合,加快就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速度。

目前,繼農業銀行和百度成立了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之後,大連銀行也與京東金融成立了金融AI實驗室,預計未來還會出現更多這樣的合作;二是在產品和業務層面的合作。通過搭建互聯網生態,聯合推出產品和業務,共享客戶資源和金融科技能力,以實現互聯網企業和商業銀行的共贏,目前像“微粒貸”、“京東白條”以及“淘寶花唄”等產品都是基於這種合作的邏輯。預計未來合作的產品類型和業務範圍將不斷擴展,有望從目前的消費信貸擴展到物聯網、供應鏈金融等領域。

曾剛|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創新與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