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隱匿在繁華街巷中的它,竟培養出這麼多名人志士!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階級而上探尋紫陽書院遺址

鼓樓是中山路上的標誌性建築,其南側曾是南宋時期皇城和政府機構的所在地。而作為杭州四大書院之一的紫陽書院舊址就隱匿在這繁華的街巷中。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觀瀾樓

紫陽書院舊址坐落於紫陽山東南麓,南宋太廟遺址東面,清時此處為鳳山門內馨如坊。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兩浙都運使高熊徵,捐錢購地,增築書院。鹽商汪鳴瑞與同業者集財建成。因其地為紫陽山麓,並與朱熹字紫陽同名,初名“紫陽別墅”,又稱紫陽祠或朱子祠。未久,紫陽別墅正名為紫陽書院,為生童肄業之所。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清乾隆年間,官府撥款書院,至嘉慶八年(1803)建院百年時,生徒達328人。咸豐五年(1855),杭州知府王有齡建昭忠祠於書院後山顛。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在兩軍激烈的攻防戰中,紫陽書院毀於兵火之中。同治四年(1865),布政使蔣益灃重修書院,歷時三年,無論在規模和設施上皆為當時的一流書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命令各省書院改辦學堂。翌年(1902),紫陽書院改為仁和縣學堂。至此,紫陽書院結束了它199年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紫陽書院掌教者多為有名的學者,生徒也不乏名士,到晚清時期,龔自珍曾任書院山長。正是由於有龔自珍這樣的思想家執教,故能培養出積極參與戊戌變法的汪康年、夏曾佑這樣的人物,秋瑾的父親秋壽南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而秋瑾自小受父親先進思想的薰陶,最終走上推翻滿清的革命道路。

几百年前隐匿在繁华街巷中的它,竟培养出这么多名人志士!

如今,紫陽書院的原址上已建起紫陽小學,校舍修葺一新,古建築已不復存在,“觀瀾樓”、“景徽堂”雖名稱保留,但已不是原建築,只有那山上“紫陽書院”的刻石仍是當年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