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女經理騙了投資者4300萬!銀行理財怎麼買才安全?

銀行女經理騙了投資者4300萬!銀行理財怎麼買才安全?

作者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昨天小丫又刷出來一條大新聞,一85後銀行女經理夥同某保險公司派駐銀行的業務員,騙取了30位投資者4300萬元的投資款!

銀行女經理騙了投資者4300萬!銀行理財怎麼買才安全?

銀行理財經理和保險業務員,有沒有很熟悉?

經常去銀行辦理業務的小夥伴,應該不陌生。每當你去銀行辦理或諮詢業務時,銀行理財經理和駐點銀行的保險業務員最愛找你嘮嗑。

一通循循善誘下來,很多原本只是去辦理存款業務的人,能被這些所謂“理財經理”忽悠得把存款變成理財型保險,或者不小心買了假的“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一向被認為是典型的穩健型投資,收益能達到5%,而且風險係數比股票、基金、P2P都低,但裡面的陷阱還是有不少,很多還是人造坑,咱們不得不打起精神!

今年以來股票、基金、p2p的表現都差強人意,貨幣基金收益偏低,來問小丫銀行理財產品的人也多了起來。

如果你計劃買銀行理財,小丫準備瞭如下溫馨提示給你:

01

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

銀行除了自營產品,也會代銷一些第三方金融機構的產品。如果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一般投向貨幣、債券市場、央行票據等穩定領域,加上銀行強大的風控能力和政策監管,相對來說安全係數還不錯;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即第三方金融機構放在銀行平臺上售賣的產品,銀行除了審核產品的合規性,在風控上極度難把握,一旦代銷產品出現問題,銀行基本不會給你買單。

一般常見的銀行代銷理財產品包括基金、保險、私募、信託、黃金等,很多人原本只想買點風險低的真銀行理財,但不小心就把銀行理財買成了理財型保險,其實就是上了駐點保險業務員或想拿高提成的銀行理財經理的當。

想查證產品是不是銀行“親生”的,可以先看產品代碼。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唯一的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或15位產品編碼。小丫之前推薦過一款查詢工具:

  • 中國理財網:
  • http://www.chinawealth.com.cn
銀行女經理騙了投資者4300萬!銀行理財怎麼買才安全?

把編碼輸入到這個網站的查詢框,如果無法查詢到,多半就是有貓膩的產品!

02

警惕所謂“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

去年銀行理財正式打破剛性兌付,不再兜底保本。資管新規也嚴格規定,所有理財產品不得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投資者自負盈虧,管理者盡責管理。所以還敢衝你信誓旦旦的稱產品絕對“保本”或“保收益”的所謂“理財經理”,你得“敬而遠之”了。

任何投資,都一定是有風險的,這也是投資的最基本認知。別到時候產品虧了錢,跑去找理財經理,人家不會買你的帳。但咱們可以多留個心眼,比如溝通時偷偷錄個音什麼的,如果理財經理敢和你說“保本保收益”,向監管部門舉報他。

03

警惕那些收益高於5%的銀行理財

前面有說,正規的銀行自營理財產品,一般會投向貨幣、債券市場和央行票據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產品風險係數較低,對應的收益率也不會太高。

以前我們在講銀行理財時,提到預期收益率5%-5.5%比較合理,融360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5%,環比下降0.05個百分點,已連續5個月下降,創下2017年12月以來最低收益水平。

銀行理財收益率一降再降,我們更要警惕那些“高收益”銀行理財。

像開頭那個4300萬的銀行理財詐騙案,騙子向投資人承諾的預期收益率就是6%-8%,甚至還有年化12%的產品,顯然超出合理範疇。

04

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

準備真金白銀投的產品,字別亂籤,先看清楚產品說明書。正規的理財產品,會在產品說明書中披露產品的投資標的,我們可以以此來衡量產品的風險程度。

比如今年還算熱門的“結構性銀行理財”,除了把錢投向貨幣、債券、票據市場來獲取部分比較穩健的收益外,還會有部分資金用來投資股票、商品類、QDII、信託類高風險產品,用以博取高收益。弄清楚這些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比例是多少,如果你沒辦法承受這部分高收益產品所帶來的風險,就別買結構性銀行理財。

05

警惕偷樑換柱,銀行理財變保險

銀行理財變保險的新聞,已經見多不怪。但每年還是有大量投資者上當,被理財經理或駐點保險業務員忽悠買了“理財型保險”,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紀的老人家。

如果不小心上當買了“理財型保險”,去找銀行算賬,銀行基本是不會認的,因為該類產品一般是駐點在銀行的保險機構工作人員所售,和銀行沒什麼關係,只能去找保險機構算帳。去了保險機構,能不能找到賣你產品的這個人都很難說,加上有你自己的簽字認購書,基本很難維權成功,只能吃啞巴虧。

年輕人自己投資銀行理財,把產品說明書看清楚再說,看你籤的是理財協議還是保單;也要多提醒家中的老人,去辦理定期存款時不要輕信櫃檯工作人員推薦的比定期存款收益還高的產品。

06

警惕銀行飛單

所謂銀行飛單,就是理財顧問打著自家銀行的招牌,私下兜售非所屬銀行委託銷售的理財產品,或製造假公章偽造產品協議。去年民生銀行某地方支行就被暴出30億巨大金額的理財產品造假案,轟動全國。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樁4300萬的銀行理財詐騙案,其實也是典型的“飛單”。

據被害人柯某:

我在農行辦理儲蓄業務時認識了沙河支行的理財經理何敏儒。2014年中旬何敏儒問我是否做一個農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息,並且可獲年化收益8%的利息,合同期限三個月。

於是我決定投資50萬元,何敏儒為我辦理了網銀後在其電腦上操作,並向我提供了一份深圳金某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蓋章的投資確認函。

我問何敏儒確認函為何不是由農業銀行蓋章,為何投資款匯入“龍某1”的賬戶,何說這是與農業銀行合作的公司,是農業銀行的操作方法,讓我不要擔心。(中國基金報)

保本保息、高年化收益,騙子就是這樣套路投資者的,最後錢卻到了私人賬戶上,連農業銀行的公章都沒有。這種拙劣的騙局,其實只要對銀行理財有基本常識,很容易甄別出來。

當然還有偽造蘿蔔章的大膽騙子,把產品偽裝成銀行理財,並蓋上假的銀行公章。這類銀行飛單詐騙案近幾年也越來越多,往往詐騙金額巨大。

飛單產品無法兌付,銀行對該類產品也不予承認,各方扯皮,投資者基本血本無歸。

所以,小丫提醒大家,買銀行理財務必認真看產品說明書,搞清楚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託管,搞清楚錢都將投到哪些風險等級的產品中去(貨幣、債券、票據、商品、信託、私募、黃金、基金),搞清楚買的是真正的銀行理財還是理財型保險。同時,用好中國理財網上面的理財產品查詢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