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藝術家 唐建

唐建1965年生於山東諸城,文藝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花鳥畫創作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畫院專職畫家。山東大學中國書畫美學理論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太陽花 58cmx58cm 2018

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我自幼受家庭的影響酷愛藝術,致力於書畫的學習、教學、研究和創作,忽忽已三十六年了。遵從於天地精神的召喚,行走於自然真境,萬千諸相賦予浩然之氣。在對自然深情地凝視與觀照中,痴迷於萬物的本真,神遊於意象的精神,予在澄懷味象、滌除玄鑑中澡雪精神,律動了生命最深處的共鳴。於宇宙的大道之中,融神貫法,入理盡態,奏響和諧的生命樂章,跡化為靈魂的筆墨意態。一花一世界,在心志的充實和意境的空靈中返觀內視,寫意精神永恆的詩意棲居便是我的藝術觀。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花橋古梅 38cmx53cm 2017

“寫意精神”是中華民族內在品格的凝結,是一種追求“大美”的情懷,它涵蓋了中國美學中“意象”、“意趣”、“傳神”、“暢神”、“意境”等美學命題,是審美理想的精神昇華和藝術表達,更是中華民族文藝精神的神髓。所謂“寫意精神”,可以說是在“觀物取象”、“道法自然”的基礎上,經過創作者的情感與內在精神的審美加工,立意為象、澄懷觀道,以“漸悟”和“頓悟”之思,“度物象而取其真”,通過審美創造而造境於象外,最終實現物與象,情、景與境的“天人合一”,追求筆簡意深、氣韻生動之“意境”。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向日笑開口26cmx58cm 2018

“寫意精神”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民族精神,是承續不斷的文化基因。它是中華民族審美的脊髓,是其一切文化藝術之根基。宗白華認為:“藝術是自然中最高級創造,最精神化的創造。”具有高度精神之自由的“寫意精神”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承續中不斷髮揮著巨大的革新和創造力量,推動文藝持續發展、前行。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瓊瑤 26cmx58cm 2017

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和傳統的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結晶,是中華民族審美習慣和審美體驗的集中體現。它以自成體系的筆墨觀、色彩觀、線條觀,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的美學思想體系。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與筆墨之道“三位一體”所帶來的詩意的憧憬、生命的本質呈現以及精神的家園,共同形成了中國畫迥異於其他藝術門類的典型性審美特徵,而“寫意精神”便是其亙古不變的美學內核。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珊瑚映綠水 58cmx58cm 2018

中國畫注重自然生活,強調寫生,這其實回答的是“美從何處尋”的美學命題。“寫”之一字便彰顯出中西繪畫美學的巨大差異,它意喻胸臆直抒、情感之“瀉”,是借自然之象內視心靈之象的生命美學。“寫”既包含寫意之筆墨,更蘊含著寫意之精神,它追求著“漱滌萬物,牢籠百態”的審美理想。“寫”的對象便是生命本體,其藝術之形、之色都飽含著創作者對生命和宇宙的濃情蜜意,閃現著哲思、禪悟的道道靈光。承續傳統和洞達創新都是其中之意。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高秋 58cmx58cm 2018

早在南北朝時,謝赫就指出了:“傳移摹寫”,明確了重視傳統的重要性。學習傳統,首先要尊重傳統,尊重祖先所留傳下來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一切有價值的因素。繼承傳統也是為了更富成效地學習古人。這雖然看似是某種表面意義上的程式化,但實質意義上是對中國畫“民族性”的恪守與尊重。學習傳統不能忽視創新,任何傳統都是和創新聯接起來的。否定傳統,創新便是無源之水;否定創新,藝術作品就不具有生命力。正確繼承傳統的方式必然是在此基礎上的不斷創造,不斷髮展,推陳出新。我們反對以捍衛傳統藝術為名的反對創新的主張,也反對以創新為名而否定傳統的見解。否定傳統的人往往是對傳統的“無知”,而否定創新的人,又是對傳統的“無為”。對於傳統,李可染先生說得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入”和“出”都很難,但它卻是正確對待傳統的關鍵所在。對於傳統與創新的問題,我十分贊成徐悲鴻先生在北大畫法研究會上以《中國畫改良之方法》為主題的演講中所提出的觀點:“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採入者融之”。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丹柿寫生 58cmx58cm 2018

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技巧和方法,最終目的是將其內化到藝術家自身的創作中,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終至“手中之竹”的審美歷程,是一個由構思、構圖到創作的藝術昇華過程,其審美旨趣在於以外化的形式觀照內在心靈的幽情壯採。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由認識生活到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個性的審美創造歷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繪畫創作的源泉,所以中國畫家自古以來就有注重“寫生”的傳統,以“造化為師”,把對自然的精神觀照和深入體悟放在首位,並使自然萬物與畫家心靈神會互融,然後發於毫端而至傳神,最終達到石濤所說的“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之審美境界。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新竹 58cmx58cm 2017

我們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寫生是藝術家認識自然的前提。中國畫寫生的藝術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與翻版,而是通過創作者對自然的加工處理來完成的。其中在寫生的過程中,形象的塑造又體現出創作者對自然物象的審美創造,自然形象本為“無情之物”,藝術家以經過審美改造的造化之形“寫心”、“暢神”,王履所言便闡明瞭這一點:“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緣物寄情,情景交融,畫家希望通過“有限的”具體形象,賦予觀者一個“無限的”藝術天地和精神自由空間。中國畫家的審美思想、情感以及筆墨技法,在寫生之中已經開始體現,寫生過程是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審美創造是一個逐步形成、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通過創造性的寫生及創作最終得以實現。 (節選)

唐建|寫意精神觀照下的妙悟靈心

元梅寫生 58cmx58cm 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