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鋒|感知「岩意」

“巖”是一種材料,“彩”是一種視覺感受,巖與彩的碰撞生出繪畫的語意。

我最初接觸巖彩是在研究生階段聽胡明哲老師的講座和課程,運用這種材料才是近一兩年的事。

其實我的這一系列小品嚐試也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巖彩作品,無非是運用國畫特別是“沒骨畫”的基本技法,將巖彩中偏輕薄的材料做了一點結合而已。

賈寶鋒|感知“巖意”

鴛鴦 紙本巖彩 10x15cm 2018

賈寶鋒|感知“巖意”

局部

對於巖彩的喜愛起因還是對於色彩的鐘情,每每看到一種純美的顏色就會喚起表達的慾望。在日本的一些繪畫材料店,巖彩部分總是陳列得猶如流動的色彩長河,讓人駐足於前邁不動腳步。拿起這個放下那個,像小孩子挑選彩色糖果哪一個都捨不得放棄,最後筐子裡越聚越多。五六十種品相卻只是所有類型的一少部分而已,這樣豐富的色域與微妙的色階,滿足了藝術家對色彩表現的極限可能。

賈寶鋒|感知“巖意”

百合瓶花 紙本巖彩 45x60cm 2018

賈寶鋒|感知“巖意”

局部

當然不同的畫者繪畫習慣都不相同,就以色彩運用為例,有的喜歡以最少的種類畫最豐富的效果,有的卻喜歡用最豐富的材料表達最單純的願望,哪一類都無可厚非。

賈寶鋒|感知“巖意”

大麗花 紙本巖彩 20x25cm 2018

天然形成的灰色往往具有色相純淨、彩度飽滿的特質,而調和的灰色由於不穩定需要有經驗的畫傢俱有較好地掌控能力。特別是在中國畫、日本畫這樣具有東方特色的繪畫類型中,對於灰色的運用往往是甄別高下、彰顯能力的敏感地帶。

賈寶鋒|感知“巖意”

肉色蜀葵 紙本巖彩 25x35cm 2017

賈寶鋒|感知“巖意”

局部

很多色彩能力不夠成熟的中國工筆畫者在灰色的運用上總是顯得孱弱無力,一遍遍墨色打底透明彩色在上面罩染的繪畫方式只會使畫面色彩效果越來越“髒”,顯得沉悶晦澀,毫無生氣。而日本畫卻很少有這樣的情形,和材料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賈寶鋒|感知“巖意”

鬱金香 紙本巖彩 65x65cm 2017

賈寶鋒|感知“巖意”

局部

雖然圖形的分割和色彩的歸納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但是工具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除卻品相的高下,巖彩還有一點優勢就是材料的特質也具有相當的豐富性,一種顏色從幾“番”(中國稱為“目”)到十幾“番”,顏色不僅經歷了明度深淺、色相鮮灰的視覺變化,還具有顆粒粗細、光澤烏閃的觸覺變化。在運用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新的效果也伴隨很多新的畫法產生——比如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種效果,先以粗顆粒在底子上畫出筆痕,可以有規律也可以不規則,再以細粉質感的顏料灌流其上,就會出現一種“水落石出”的效果。這樣的繪製方式及視覺效果在傳統國畫材質中是無法實現的。

賈寶鋒|感知“巖意”

火烈鳥 紙本巖彩 24x27cm 2017

賈寶鋒|感知“巖意”

局部

巖彩的出現應該是對中國畫一種有益的補充,當然巖彩也不會停留在單一畫種固步自封,它以材料的豐富性、表現的無限可能性、觀念的開放性,滲透到壁畫、版畫、綜合材料、雕塑、裝置等各個領域。

賈寶鋒|感知“巖意”

粉牡丹 紙本巖彩 20x25cm 2017

每個人審美習性都不盡相同,現階段我還是更喜歡以純美的色相,精緻的材料繪製一些偏中國工筆畫類型的作品,隨著對材料品性的深入瞭解,技法能力的不斷提高,也許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期待中。

賈寶鋒|感知“巖意”

白牡丹局部

賈寶鋒|感知“巖意”

鳳頭牡丹局部

賈寶鋒|感知“巖意”

藝術家 賈寶鋒

賈寶鋒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講師,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博士。


2002年人物作品《花開時節》獲全國第五屆工筆大展優秀獎;

2003年花鳥作品《斑斕》獲“微觀與精緻”首屆全國工筆小型作品展金獎;

2004年人物作品《聖域》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銅獎;

2006年人物作品《凡塵淨土》獲全國第六屆工筆大展銀獎;

2008年工筆人物作品《聖典》全國第七屆工筆大展金獎;

2009年《彝人掠影》入選中國百家金陵畫展;

2009年山水作品《清韻山水》獲“全國第二屆工筆山水畫展”銅獎;

2010年工筆人物作品《瀾滄月色》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年度中國畫展”優秀獎;

2012年《在那遙遠的地方》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精品獎暨黃胄美術獎作品展優秀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