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龜產業現狀與發展新思路(上)

我國養龜業,是近年來迅猛發展起來的興新特種養殖業,影響之大,已引起全球業內人士的關注。由於龜的品種多,涉及面廣,單品種市場走向不確定,特別是近幾年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等因素,業內對今後的發展表示迷茫。而我認為,隨著我國進入康養社會,龜作為一種休閒養生產品前景肯定是好的,但龜作為地球上已存的遠古生物之一,我們在開發利用的同時,也應自覺保護現存不多的野生資源。龜既然是人類的朋友和財富,應該是用來養和愛護用的,不是用來炒的。養龜業要健康發展,還應遵循精心保護,科學繁養和合理利用的協調發展之路,為此,就我國養龜業的現狀與今後發展提點自己的思路與建議,供參考。

我國養龜產業現狀與發展新思路(上)

價格下跌市場回穩

大起大落的市場價格,是市場動盪的最大特徵,也是市場人為炒作的不正常現象。龜類市場出現過大大超出產品相對價值的價格暴漲短期行為,而持續的價格下跌顯然是一種正常的迴歸行為,因為龜產品的價格是隨著產量和需求的實際變化而變化的,市場價格炒漲的越高,跌的越快也會越低,任何產品一旦供過於求,下跌是必然,所以既沒必要驚慌,更不必迷茫和看衰行業的發展。現以我國近年來繁殖量較大,市場較熱門敏感的黃喉擬水龜(兩廣稱石龜)龜苗市場走勢為例,看看我國龜市的發展歷程(圖)。圖中數據取自我國最早成立養龜協會的廣西欽州協會從1995年開始統計的黃喉擬水龜市場價格。

我國養龜產業現狀與發展新思路(上)

從圖中看到黃喉擬水龜的22年市場價格歷程,其中第一個十年的市場價格從1995年的50元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250元相對比較合理,十年間價格上揚5倍,這裡價格的逐步上揚,與民眾對龜的逐步認知和養殖興趣提高的過程有關,屬於正常的平穩發展。而後十年特別是2007年開始到2014的7年中從80元猛漲到800元,價格上揚10倍,是與人為的炒作有關,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勢態,也是導致以後幾年價格斷崖式下跌的必然結果。根據黃喉擬水龜的繁養特性與繁養成本及大眾市場的接受度,龜苗在50元左右的價格是一種本源迴歸與價值同酬,更是龜市回穩的具體表現。今後苗種的生產量會更大,而市場價格仍會取決於養殖產量與實際消費的需求,特別是龜類的終端消費市場還沒有形成持續穩定的勢態之前,如再盲目發展,就會造成不是價格再低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人要的問題,如這種現象出現,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2017年黃喉擬水龜的尾苗價格跌至每隻25元,已近成本)。

投資理性發展趨良

我國動物養殖業的前車之鑑很多,養蠍業、養貉業、養獒業與養鱉業等等,這些昨天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回味與深思,2014年爆發的養龜風暴,使許多跟風入行的投入者嚐到了疾風暴雨後枝敗葉落的滋味,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入行的養龜者,原來都有固定產業和穩定的職業,謂之兼職養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幾萬養龜人中,60%為兼職養殖,只有40%為專職養龜,而具有十萬只以上規模的還不到10%,特別是價值較高的名龜養殖規模較大的還不到5%,奇特的是養殖名龜的大多在城市,養殖價值較低的食用龜大多在鄉村。風平浪靜後,大多數養龜者拾起了原來的產業,把養龜業作為第二產業堅持守護,而專職養龜者在不斷調整品種結構的同時,也在往產業多樣化銷售和加工方面努力,投資者的理性迴歸,同樣也是產業發展趨於良性的表現,養龜業的發展與洗禮,為我國今後走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積累了經驗,我個人的觀點是,養龜不是炒股票,我們應該投資不搶反彈,做個麥田守望者,做穩健型的人,膽小些但平安。

我國養龜產業現狀與發展新思路(上)

技術成熟種群壯大

龜是一種抗逆性很強的遠古生物 ,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得病死亡的,即使是人工繁殖的後代苗種,只要質量好,也很少會發病死亡,所以好養是龜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有人稱之為“懶人養龜”就是這個道理,而前幾年發病和死亡較多的原因純粹是人為所致,如不規範的長途轉運及多次轉手買賣,特別是剛孵化出殼的龜苗,經過這樣折騰,也就差不多了,加之新養殖戶因不懂養龜的基礎知識,在放養和投餵上沒有按龜的習性進行合理的操作,也造成了大批的死亡,以致一些剛入行經濟實力又不強的新養殖戶,以此破產致貧。

我國養龜產業現狀與發展新思路(上)

據眾多養殖戶反映,野生黃緣盒龜的人工馴養成活率不到20%,其他水棲龜類的養殖成活率最低也只有60%左右,損失之大,可想而知。而今大多數養殖戶經過自己的實踐和互相交流,基本掌握了從親龜繁育到苗種培育等關鍵技術,養殖成活率大大提高,所以每年我國的食用龜品種的龜苗產量以千萬計(烏龜、紅耳龜、鱷龜、偽龜、花龜等),中檔龜品種(黃喉擬水龜、安南龜、阿拉巴馬龜等)的龜苗產量以百萬計,而一些繁殖率較低的高檔名龜(三線閉殼龜、金頭閉殼、黃緣盒龜等)年產也有數十萬只的數量,使龜的種群數量迅速壯大。這為今後穩定市場和合理放歸及綜合利用打下了基礎。

行業規範仍需完善

雖然我國養龜的歷史悠久,但正真形成產業是在新世紀初,在這以前都是以兩廣為主的一些家庭小眾出於愛好或傳統進行的養殖與交易,所以規模較小,而且養殖地域也主要在兩廣和華東部分地區。進入新世紀後,我國養龜業不但養殖品種和數量大增,養殖地域也擴展到我國主要發達地區,於此同時服務於養殖的相關產業也迅猛發展,如飼料,藥物,設施和相關的社團組織等,但我國養龜業在遵循國家和社會的一些行為規範卻是滯後的,特別是許多龜類還是國際國內的保護動物,除了如何養殖以外對如何交易流通與放流的規範幾乎仍流於民間傳統的自由觀念,所以一直來各種糾紛、欺詐、違規違法事情不斷,這種局面如不改變對產業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此行業內部如何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交易誠信等規範的完善,已成當務之急。一個產業的發展規範條例很多,在遵循國家國際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完善行業特性的規範不但需要學習更要進行研究,因為我國養龜業只有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規範路上,才能得以可持續健康發展(待續)。

本文引自《科學養魚》2018年第六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