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大概是1988年,初春的一天早上,我踏入了逛後海地攤早市的逛攤群行列。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在德勝門內下車,穿過濱河衚衕,一條路展現在眼前,路左側是什剎海,右側是宋慶齡故居。宋慶齡故居位於後海北河沿46號,是一座僻靜、秀麗的花園式的宅院。硃紅色的大門,面對著波光粼粼的後海,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大門上懸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的金色大匾。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這裡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府邸花園。故居對面,什剎海岸邊垂柳絲髮出綠芽,枝條垂落直達水面,飄出陣陣清香。再往東走,不遠是銀錠橋,從小橋走過,南側就有了擺文物攤的了。後來,這些攤販又移到荷花市場旁邊,有幾個土堆的一片空闊地。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我記得,第一次在這裡購買的是個漢代紅陶甕,甕小口大腹窄底,厚重大器,肩上劃刻有魚、水、河流、兒童,意為兒童到河裡挎水,栩栩如生。

接著又收過一件元代磁州窯大罐。磁州窯窯址在邯鄲的磁州(現名磁縣)觀臺鎮,故稱磁州窯。因為我是邯鄲人,所以,對磁州窯有特別的感覺。我買的這個磁州窯大罐,罐腹飽滿如甕,通體用褐彩書寫元代初年河南布政使陳草菴《山坡羊》,“晨雞初報,昏鴉爭噪,那一個不在紅塵裡鬧?路遙遙,水迢迢,名利人都上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好,人不見了。”書法剛勁有力,酷似當時的書法名家鮮于樞、馮子振的書風。以後不久,我又在這裡買到宋代磁州窯刻花填墨彩梅瓶。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那時的古玩地攤真東西確實多,除非是老鄉自己看不出來,誤把假的當真的賣。很少有像今天,把新東西摔碎粘上做舊,精心仿製,還旁邊站個托兒,招引買人的拙劣行為。

我在香港舊書店買到本民國趙汝珍的《古玩指南》,這成了我的啟蒙老師,拿它做指導,又有了實物驗。

我對磁州窯等宋元瓷器也進行了一番真真切切的研究。磁州窯瓷器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著稱。瓷器上的繪畫多取材生活,由於是民窯,繪畫裝飾也更加富於平民味道,生活意趣與幽默感非常豐富。

那時,我幾乎每個週末來這裡逛地攤,幾乎每次都有收穫。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九十年代初,我在華威橋下花400元,從河北肅寧擺攤人那裡買了件寫有“風花雪月”的元代磁州窯罈子。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由於罈子太大,不好遮掩,在家門口遇到我的一位同事。這位同事說,這個年代了你還買鹹菜罈子,別那麼摳門兒,六必居的醬菜還不比你醃的好!​我只能苦苦一笑。

我從潘家園那裡買了一麻袋信札資料是我們一位著名外交家手寫的《外國名人軼事》活頁紙裝楨幾十本,足有10多斤重。我在往汽車上裝時,看車的人拿出收費的紙條說,你這一麻袋能賣多少錢?你今天停車費就10塊錢啊!意思是說我這一麻袋“破爛″還不一定賺了10元錢呢 !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到了家門口,新換的門衛,看我的穿戴不整,手裡又提著個破麻袋,說什麼都不讓我進院。正在解釋爭辯,出來個單位的下屬,忙給門衛說,他是咱們的領導,門衛驚訝的眼光看著我,“那他咋撿破爛兒?”把我當成進大院檢破爛的人了。

一九九四年初,我看著蘇士比、嘉士德一年兩季在香港拍賣中國瓷器,痛心疾首。寫了一篇《既要堵又要疏》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上,呼籲堵住古董流往海外的渠道,支持文物在國內流通,呼籲成立拍賣行,扶持地攤交易,但遭到非議。文物局一負責人找到《光明日報》,說:“祖宗也能拍賣?!”幸好自己不是業內人士,否則,不知會惹上多大麻煩。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十年之後,我寫了《嘉德十年見證文物市場》,算對10年前的爭議有個回應。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很多年後,在徐展堂先生居住西總布衚衕的四合院裡,碰上曾任文物局負責人的一位老同志,當說起這事時,驚訝的說“是你寫的呀?你當時很年輕呀!我是支持文章觀點的。

收藏趣談:初涉古玩和尷尬往事

[王金昌]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