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盪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蘆蕩湖溼地公園位於吳江南部新城,園中鳥語花香,天鵝嬉戲,是市民郊遊踏青的好去處。但除了休閒娛樂之外,這裡也是陶冶情操的好地方。在蘆蕩湖溼地公園西北角有一個研山美術館。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蘆蕩湖溼地公園

研山美術館由工藝美術大師劉鑾玉、劉波父子發起創辦,是一家公益性美術館,全年對外免費開放。面積約1500多平米,分上下兩層:樓下為固定式展廳以陳列館藏作品為主,主要展品有靈璧石雕、玉雕、硯臺、雕塑、天然觀賞石等;樓上為動態式展廳,以書畫展示、學術交流、工藝美術培訓、藝術沙龍等為主,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鑽研技藝 拓展石雕文化內涵

劉鑾玉、劉波父子出生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靈璧縣以靈璧石而出名,因此,兩人的作品都以靈璧石為主。靈璧石色彩繁多,而且敲擊靈璧石的不同部位會發出音調高低不同、清脆悅耳的聲響,故靈璧石又有“八音石”之稱,也被認為是制磬的最佳石料。靈璧石形成於晚元古代震旦紀期間。唐宋時期,靈璧石就被列為貢品,與英石、太湖石、昆石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石”。清代封為“天下第一石”。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研山美術館的“研山”兩字就與靈璧石有關。南唐後主李煜有奇石“靈璧研山”經長愈尺,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名華峰。參差錯落者為方壇,依次日巖、玉筍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則因兩岸陂陀中鑿為硯。此後,“靈璧研山”又到了宋代書法家米芾手中,米芾的《研山銘》就是為這塊靈璧石所寫。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米芾《研山銘》局部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南村輟耕錄》中的研山圖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靈璧研山

劉鑾玉出生於農村,從小就對石雕感興趣,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務農,在勞動閒暇兼做石刻工藝,跑遍周圍牌坊、古廟,去勾摩形象,提升技藝。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

1972年劉鑾玉進入靈璧縣大理石廠,在工作中開發了文房用品、中西餐具、國際象棋等產品,為工廠設計的產品不斷銷往國外,有的還被博物館收藏。1995年劉鑾玉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0年成為宿州市級非遺傳承人,2014年被授予“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為靈璧磬石雕藝術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安徽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證書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經中國政協、文化部、中國書協技術考核認定,特聘劉鑾玉同志雕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大法。基本法的文字書寫是文化部、中國書協主辦的特請國家港澳97位著名書法家親筆書寫的,全文2萬餘字,書體各異,工程需要高超的技藝和刻苦認真的精神,經過10個月的日夜奮戰,終於在香港迴歸倒記時前17天高質量完工,此工程得到書寫者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讚揚。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香港基本法雕刻過程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大法的碑刻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與作品

在工作中,劉鑾玉的技術不斷提升,他不僅發明靈璧磬石雕刻“表面熱燙金”技術,解決了當時在光亮的磬石表面加熱就會褪色的難題,還首創在磬石表面直接手書以刀代筆的先河,併為此自制發明的“雕刻刀”,傳授徒弟沿用至今。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在雕刻中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石雕作品——彭雪楓將軍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石雕作品

創新理念 傳承靈璧石雕文化

兒子劉波受父親的影響喜歡上了雕刻,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玉石雕刻技藝。1997年,才17歲的劉波就跟隨父親參與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大法的雕刻。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

2005年,他的作品“赴湯蹈火”在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安徽省職工書畫展獲一等獎;2006年,作品“白靈巧雕八仙過海”在全國玉石珠寶創新展獲“創新天功獎”。2007年,宿州市舉辦第二屆靈璧石文化節。正在天津美院學習的劉波專門請假返鄉進行籌備,幾個月的艱辛創作施工,利用傳統的工藝美術技藝方法,把山子雕法和工藝美術的浮雕技藝與雕塑完美結合,創作了高速路口迎賓石“九龍”雕座,鐫刻著九龍翻滾、穿雲吐霧的圖案,工藝精湛,是第二屆靈璧石文化節的一絕。還有中心路口大花園“丹鳳朝陽”奇石雕座、光彩城廣場歷史文化石柱和開發區龍河八景浮塑牆、南苑賓館“錦秀安徽”黃山松雕座等工程,都在文化節開幕前提前竣工。這些雕塑已成為城市的標誌,為宿州的城市建設增添了靚麗的風采。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在製作雕塑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作品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作品

劉波在實踐中首創大型園林景觀石隨形“堆塑基座法”,從而解決了大型園林石無法配座之難題。“堆塑基座法”這項發明填補了大型園林石無基座的空白,此項發明每年為行業內吸納就業人才200多人,為當地的靈璧石產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劉波移居蘇州後憑藉其在藝術領域的貢獻,於2016年獲得姑蘇區文化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於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被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作品

熱心公益 不忘藝術初心

只有將藝術回饋給大眾,才能真正發揮其本身的教育價值。雖然靈璧石價值很高,但是劉鑾玉、劉波父子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忘奉獻回饋社會,將完成的作品多次捐贈社會,傳播靈璧石刻文化。1991年建黨70週年時,劉鑾玉將自己精心刊刻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彭雪楓烈士題詞手跡的14塊大理石石碑,無償捐贈給江蘇省泗洪縣雪楓墓園。1994年,劉鑾玉又向彭雪楓陵園捐贈7塊碑刻。2008年,劉鑾玉與劉波父子將精心雕刻的九尊價值25萬餘元的漢白玉彭雪楓雕像無償捐贈給彭雪楓紀念館和雪峰小學,受到宿州市人民政府的嘉獎。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製作的彭雪楓雕像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波捐贈彭雪楓將軍雕像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如今,新吳江人劉鑾玉、劉波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的研山美術館,也是他們熱心公益的表現。美術館內兩人的近千件作品免費展出。研山美術館不僅為當代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展示與推廣的平臺,也為普通民眾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場所。吳江區檔案局、方誌辦特地將一百本地情書籍捐贈給研山美術館,為美術館即將開闢的免費書吧提供了一筆精神食糧。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研山美術館館內場景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吳江區檔案局局長、地方誌辦公室主任沈衛新(右)與劉鑾玉(中)、劉波(左)父子贈書現場合影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吳江區檔案局工作人員參觀研山美術館

大家在享受蘆蕩湖溼地公園美景的同時,不妨走進研山美術館看一看,享受一次視覺上的饕餮盛宴。累了就走進免費書吧,喝喝清茶、翻翻地情書籍,也不失為避暑消夏的好方式。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劉鑾玉作品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這一對勞模父子,在蘆蕩湖溼地公園創辦了一家公益性美術館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

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