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譜寫核能利用輝煌篇章|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導

40年,谱写核能利用辉煌篇章|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1978—2018 · 能源發展

特別報道

我國核工業是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親切關懷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從1955年至改革開放前,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全國人民的大力協同,成功研製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打破了核大國的壟斷,從根本上提高了我國的國防實力,為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並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中央對核工業實行戰略調整,從以軍為主轉向軍民結合,推動核工業投入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40年來,我們堅決貫徹中央的部署,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創新發展,堅持軍民融合發展,譜寫了核工業改革開放的新篇章,開闢了核能和平利用的新局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文 | 鄭玉輝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

早在1970年,周恩來總理就提出:從長遠來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地區用電問題,要靠核電。但是,我國核電的實際起步是在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心和領導下,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於1985年開工、1991年併網發電,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被譽為“國之光榮”; 1987年開工建設的中法合作大亞灣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作為我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開創了利用外資建設大型能源基礎產業項目的新路子。秦山、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建設為我國核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核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適度發展、積極發展到安全高效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已經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

40年,谱写核能利用辉煌篇章|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秦山核電站。浙江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基地現有9臺機組,是目前國內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裝機最大的核電基地。

40年,谱写核能利用辉煌篇章|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台山核電站。廣東臺山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核電機組,一期引進EPR(歐洲先進壓水堆)技術,建設2臺單機容量為175萬千瓦的核電機組。2018年6月29日1號機組併網,成為全球首臺併網發電的EPR三代核電機組。

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39臺,裝機容量3802萬千瓦,位列世界第四;2017年核電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電機組18臺,裝機容量2065萬千瓦,已經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國核電始終保持了良好的運行記錄,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二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多臺運行機組中,

國運行機組80%的指標優於中值水平,70%達到先進值,與美國核電機組水平相當,且整體安全指標逐年提升。

實現“二代”向“三代”技術跨越

我國核電發展起步較晚,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較快地掌握了世界先進核電技術,併成功地應用到核電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運行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法國M310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持續的技術改進,研發成功CPR1000、CP1000二代改進型堆型,並實現了批量化建設,為我國核電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福島核事故後,又充分借鑑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汲取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在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研發的ACP1000和ACPR1000機型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出滿足當今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的“華龍一號”技術,目前已在福建福清、廣西防城港開工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40年,谱写核能利用辉煌篇章|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三門核電站。浙江三門核電站在全球率先採用第三代先進壓水堆(AP1000)技術,一期建設2臺AP1000機組,2018年6月30日1號機組首次併網,成為全球首臺併網發電的AP1000三代核電機組。

2006年,我國決定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AP1000技術,建設第三代核電站,並將《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專項支持和帶動下,我國已全面掌握三代非能動核電技術,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的自主三代CAP1400核電項目,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已完成型號研發和工程設計,具備開工建設條件。隨著“華龍一號”開工建設和CAP1400具備開工建設條件,我國已成為擁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就在建規模和發展前景而言,我國已成為全球三代核電發展的中心,在國內國外有著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具備了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的條件。

建立完整核電產業鏈

經過30餘年不間斷髮展,繼美國、法國、俄羅斯之後,我國成為又一個擁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和全產業鏈的國家。

在核燃料供應方面,我國北方可地浸砂岩盆地的鈾礦地質勘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發現探明一批大型和特大型鈾礦床。天然鈾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疆伊犁首個千噸級綠色鈾礦山基地正式投產。鈾純化轉化、鈾濃縮、壓水堆核燃料組件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全球首條高溫氣冷堆核燃料生產線實現規模化生產,國內首條AP1000元件生產線正式進入生產階段,採用N36包殼材料的CF3自主燃料元件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乏燃料後處理中間試驗工程熱調試取得圓滿成功。目前,我國核燃料產能已躋身世界第一陣營,可以滿足國內核電和核電“走出去”對各種型號燃料的需求。

40年,谱写核能利用辉煌篇章|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田灣核電站。江蘇田灣核電站規劃建設8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一期工程1、2號和二期工程3、4號均採用俄羅斯AES-91型核電機組。三期工程5、6號機組採用M310+改進機型,計劃2021年年底前投入商運。

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我國核電關鍵設備和材料自主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核島和常規島關鍵設備設計、製造核心技術,發展壯大了一批為核電配套的裝備和零部件生產企業,形成了每年8至10臺套核電主設備製造能力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機組關鍵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率已達85%以上。我國核電工程管理自主化能力和總承包能力持續提升,全面掌握了壓水堆、重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等多種堆型,30萬、60萬、100萬、170萬千瓦等不同功率的核電建造技術,具備同時開工30臺以上核電機組的建設能力。

打造高技術產業“國家名片”

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不久,我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向巴基斯坦出口30萬千瓦核電站的合同。從1993年8月1日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1號機組開工建設,到2017年9月8日4號機組竣工,恰希瑪核電一期工程4臺壓水堆機組全面建成,總裝機容量超過130萬千瓦,為我國核電“走出去”邁出了重要一步。隨著我國核電規模化發展,

核電“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時,多次將核電作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名片向世界推介。

2015年,“華龍一號”在非洲推介時,習近平主席蒞臨視察並指出:“這是我們自己的技術,我們要把它推向非洲和全世界。”2017年,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世博會,習近平主席向納扎爾巴耶夫總統介紹說,“‘華龍一號’是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

在核電“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我國核電國際合作穩步推進。採用“華龍一號”技術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項目於2015、2016年先後開工,其中K2項目於2017年10月成功實現穹頂吊裝,已全面進入安裝階段。同年11月,中核集團與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員會簽署恰希瑪核電5號機組商務合同,這是我國“華龍一號”成功“走出去”的第3臺核電機組,也是我國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7臺核電機組。2016年9月,中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公司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攬子合作協議,由中法共同投資建設的英國欣克利角C項目實質性啟動;“華龍一號”在英國的通用設計審查(GDA)獲得英國政府受理,已正式進入第二階段;擬採用“華龍一號”技術的布拉德維爾B項目進入廠址勘查階段。國家電投集團與西屋公司合作,採用AP1000/CAP1400技術,聯合開發土耳其第三核電項目,已經簽訂項目可研備忘錄。

此外,我國還與阿根廷、羅馬尼亞、南非、沙特、埃及、伊朗、捷克、巴西、保加利亞、西班牙、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分別簽署有關協議,積極推進核電和相關領域合作。

黨的十九大把能源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強調要推進綠色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對新時代核能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家“十三五”規劃對2020年核電發展提出了在運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的目標。我國核能行業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要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全面提升核能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續寫我國核能行業新的輝煌篇章。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