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4年前,我被安利了一部名叫《月刊少女野崎君》的動畫,在笑出腹肌之餘我也一直期待著《月刊少女野崎君》的續作;4年後,續作沒等到,我卻等來了《月刊少女野崎君》即將真人化電視劇的消息。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8月27日網絡上有消息稱《月刊少女野崎君》將在中國被改編為電視劇,

電視劇名稱為《月刊少女》,將由由燦星傳媒(《中國好聲音》)成立的燦星影視出品。官方提到要將“核心主題從日本漫畫中摘取出來,打造出一部屬於中國年輕觀眾的少女勵志劇”。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我不禁想問,從《死亡筆記》到《銀魂》再到現在的《月刊少女》,各大動漫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何真人電視劇總是不放過各類動漫?

三次元的衰落

生活有時候比戲劇更精彩,並不是說生活有多麼多姿多彩,而是有時戲劇實在老套而無聊。

中國電視劇市場走過那麼多年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沒能解決,最大的問題便在於劇本:歷年來的流行電視劇無非就16個字——四大名著,金庸古龍,宮鬥權謀。而在這些東西之外呢?我們似乎也沒剩下多少其他題材的優秀作品了。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某視頻網站首頁

健康的影視市場不應該被這簡簡單單16個字概括,傳統題材濫用,嚴肅文學又缺乏趣味性,影視市場的將來在哪?

與此同時,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動漫市場已經積攢下了一大批優質故事,對於收視率日漸下滑的電視業界來說,比起完全無法預測成績的原創故事,有銷量、資料可以參考的動漫作品風險更加好評估。再加上作品本身已經有的粉絲基礎,收視率更是有了保證。

因此,把受青少年喜愛的動畫作品改編成真人電視劇無疑中國電視劇市場的一條全新的道路。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2017年真人化的部分作品

二次元的延續

首先要明確的是,即使真人影視劇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從根本上,真人影視劇的受眾還是多於動漫作品受眾的。動漫作品真人化更多是二次元和三次元間的一次互助。

我非常喜歡向圈內圈外人安利各種動畫,大學四年也曾經成功了拉了好幾個同學入宅,可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無功而返——大多數人從聽到我要安利的是動畫片開始就失去了興趣。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造成了動漫大範圍推廣的不易,更有一些人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這樣無聊的原因放棄了動漫,而真人化之後則基本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例子看後面)

動漫真人化的的路走得通嗎?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不必放在這討論,因為已經很多人走過並且成功了。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花樣男子》是日本漫畫家神尾葉子的長篇少女漫畫。該漫畫於1992年至2004年在集英社的漫畫雜誌《Margaret》上連載,併發行了37冊的單行本,銷量超過5900萬冊,霸佔了日本第一暢銷少女漫畫的寶座。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花樣男子》的真人版電視劇有很多個版本,我們最熟悉、影響力最大的版本的應該是2001年由中國臺灣出版的《流星花園》。2001年電視劇《流星花園》在中國臺灣播出,電視劇一經播出就迅速走紅,在臺灣地區創下了平均收視6.99的收視記錄(該記錄一直保持到2006年)。

《流星花園》傳到大陸之後迅速走紅。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不光兩岸三地,整個亞洲都掀起了《流星花園》的風潮。《流星花園》分別在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播出,因為《流星花園》的播出當時一些國家還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流星花園》一躍成為亞洲第一部現象級華語偶像劇。

同樣引領過一波潮流的還有《頭文字D》,以及更成功的美國的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這兩個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就不再具體介紹了。

求求你們改編的時候上點心吧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真人改編動漫雖好,但一些粗製濫造的作品卻頻頻拉低動漫真人劇的下限。

亂改劇本的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真人版《龍珠》

強行加入本地特色的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美劇版《死亡筆記》,圖中這位遮住臉的黑人大兄弟飾演的是L

強行套用二次元人設的(比如說髮色和髮型)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王室教室海涅》真人版ED是相當的辣眼(不夠接受這種畫風之後還很帶感?我是不是沒救了?)

我還能說點什麼呢?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就不能學學人家好好講故事,好好做表演嗎?!

動畫變真人,你能不能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