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說說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啊,有個相聲段子裡,郭德綱說于謙“父親”的:每年出來兩次,一次是清明節,一次是七月十五。為什麼要把七月十五和清明節放在一起說呢?最初的緣由來自於一個傳說,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羅王掌管的地獄大門打開,平時幽禁陰間的鬼魂得以放飛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可以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可憐的無主孤魂就只能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因為鬼屬陰,因此人們普遍會在河裡張燈掛彩,為他們設食祭祀、誦經作法、超度孤魂,防止它們為禍人間,保佑家宅平安。也叫“普渡”、“施孤”。

七月十五,說說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道教裡稱之為“中元普渡”,佛教的祭典最盛大,發展成了盂蘭盆節,也稱“盂蘭盛會”、“盂蘭勝會”。民間的叫法最通俗易懂——鬼節。正月十五上元節,是陽間的節日,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都是在陸地上;七月十五中元節,是陰間的節日,因此張燈結綵的慶祝活動多在河間水裡舉行,比如放河燈。“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

七月十五,說說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可別小看這些傳說,古代每次朝代更替,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先兆。關於七月十五的這些傳說慢慢匯聚到一起,加上僧、道、俗三流合一,使得古代七月十五成為一個大節,併產生了大量豐富的節俗活動。當然,供奉祖先,祭祀先人是我們的本分和人倫文化的傳承,不必糾結於過多的迷信言論和流連於其他的迷信活動。

七月十五,說說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除了這些傳說,歷代的詩人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關於中元節的作品,其中最值一讀的當屬元代大詩人盧琦的《中元回家拜祭感懷》,細讀之後,可以對古代的中元節有更深的認識:

七月十五月正圓,中元遺俗知奉先。亂後人家生事薄,遊兵邏卒猶喧闐。

山鄉路阻無紙錢,江村月落烹細鮮。新魂舊魂百戰死,孤兒寡女雙淚漣。

陳生歸來泉石下,獨居一屋如磬懸。潔膳孝養復何有,幽軒灑掃花竹妍。

青藜之羹薦香飯,翠壺之茗烹清泉。二親避地海中渚,顧影百拜心悽然。

荷衣破碎暮雨急,枕書不寐思去年。烽火連天暗鋒鏑,遺骸滿野飛烏鳶。

蘭盆酒果誰復設,若敖之鬼啼秋煙。連兵搆禍今未已,疲民重斂何敢言。

喜聞王師下閩海,廟堂元宰方籌邊。桓桓諸將奮忠烈,義氣思欲吞腥羶。

下方野人日矯首,旄頭早落閩中天。人有居,鬼有享,賣刀買犢耕山田。

七月十五,說說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註釋:“奉先”,這裡不是說的呂布,而是祭祀祖先;“蘭盆”說的是佛教的“盂蘭盛會”;“連兵”指集結軍隊,意思是戰爭、戰事;“矯首”,抬頭、昂頭的意思;“旄頭”,就是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詩中用詩人回家祭祖所見的事實及聯想解釋了中元節的意義和作用,當時“連兵”戰事、漫天烽火,最苦的是沙場將士,最悲的是尋常百姓,最慘的是父母妻女。目睹世間的悽慘百態,恰逢七月十五,詩人以此慰藉心事,企望人間沒有戰爭,將士可以不用舞刀弄槍,解甲歸田,放牛耘田;戰死的孤魂野鬼也可以享受酒果供奉,得以超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