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Q:童年時期,您對未來的憧憬是什麼樣的?

A:童年的時候想法太多了,想當老師、想當畫家。反正還是跟藝術沾邊的。

Q:您最早接觸藝術是什麼時候?

A:如果單單是繪畫的話,六歲,還沒讀書的時候。我哥哥給我小鉛筆,我就跟著畫。書裡面有什麼圖案,就畫什麼圖案。看到什麼圖案,就畫什麼圖案。

Q:身邊有沒有人影響您做這件事?

A:我哥哥,我哥哥當時是學校出了名的“畫家”。

Q:藝術對您的影響大嗎?

A:我感覺是藝術打開了我的生命。有錢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成長差異是很大的。有錢人家的孩子,把什麼都不放在眼裡,一直都很自信。而我們窮人家的孩子,一直都很自卑。那種自卑就是到了大城市,連走路都是躡手躡腳的,就覺得自己好low啊!然後到了高端場所,又覺得自己好像是被邊緣的。藝術就是慢慢地讓自己找回自我,找回自信。最後,與自信或者不自信無關。就是那樣的過程。

Q:藝術對於您來說就是一種修行嗎?

A:對!藝術就是修行!

Q:真正出現自己風格的作品是什麼時候呢?

A:從一開始學習雕刻的時候就一直伴隨著我。比如:一根破繩、一片枯葉,當別人都在拋棄這些頹敗的物體時,我卻覺得它們很美,可能在那個時候,我的個人風格就形成了。我的創作一直都有別於常人,所以別人一看到我的作品,就會說:這是“瘋子”(行內人對於老師的稱呼)的作品。

Q:每個階段的作品都不一樣吧?

A:是的。沒有把握創作的時候,創作是抄襲,把握了創作的時候,創作就是成長的符號。這是成長的信息轉化為物像的過程,所以每個階段反映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

Q:一個作品反映一個人的性格,您認為您的作品也展現了自己性格的印記嗎?

A:有,我的作品沒有讓人快樂過。收藏家這麼評價過,看到我的作品,感覺心情很沉重。我的作品裡反映出來的信息是對生命沉重的思考。

Q:自我評價一下吧,現實生活中的您是什麼樣的人?

A:追名逐利、狂妄自大、好財好色,反正就是很壞。(於老師真是自嘲高手)

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於豐也作品《了》

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於豐也作品《林》

都說他是玉雕界裡的“瘋子”

於豐也作品《塵不染》

Q:您創作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一件?

A:每一件都會有很多遺憾,但是,每件作品都散發著吸引我的光芒。比如以前做的《絲絲入扣》,之後做的《了》,現在做的《林》。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滿意的。

Q:您更傾向於哪種說法:設計的靈感主要來源於冥思苦想,還是來源於靈光一現?

A:對於我個人而言,靈光一現的東西很酷。我覺得冥思苦想這件事情在我這裡沒有發生過,因為每次冥思苦想的事情都是失敗的,很多時候都是你拽著那個事情,很累的。

Q:現在為什麼做“於豐也”這個品牌呢?

A:本來做這件事,我是很樂意也很主動。至於為什麼以“於豐也”為名做品牌,算是被逼的。哈哈。

Q:對這個品牌之後的發展您有什麼期許?

A:我發現我們有很多NO.1!我對我們的團隊很有信心,每一個位置的人都是那麼合理的存在,很感謝也很感動。我希望越來越好。

Q:您覺得這個品牌承載著什麼,或者說傳達了什麼精神?

A: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像意大利是世界工匠之都,日本是世界匠人精神之城。其實,中國從古至今,這樣的事情,在東方一直存在。中華大地太龐大,這裡留存的匠人其實是相當多的。只是被主流拋棄了,但並不代表它不存在。當一個好的東西流失了,我們要去民間把它找回來。所以,我們是先把自己變成這樣,然後再去挖掘這樣的事情,最後再去創造這種精神。

Q:您更希望“於豐也”的產品被當作藝術品來珍藏還是以實用為主?

A:收藏部分應該是為品牌站位的。每個品牌它都有一個讓人們記住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收藏品,甚至就是公司內部的收藏品,或者是給一些特殊需求的客戶做一些特定的收藏品。但是,讓人們體驗到作品與人之間的交流,這樣的成分更大一些,實用性的東西多一些,二者合一。

Q:現在做這個品牌,您還會延續之前的做事風格嗎?

A:習慣的確難改,但是要更加勤奮。我是一個懶惰的人,懶惰到我只能在夢裡創造,所以從現在我要用行動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