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眾所周知,當下最火的遊戲當屬《絕地求生》。它是一款戰術競技類遊戲,遊戲中,玩家需要在遊戲地圖上收集各種資源,在不斷縮小的安全區域內對抗其他玩家,讓自己生存到最後。 遊戲《絕地求生》除獲得G-STAR最高獎項總統獎以及其他五項大獎 ,還打破了7項吉尼斯紀錄。

“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絕地求生

如果是深耕電影圈,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的朋友就不難發現"吃雞"打造的遊戲模式,在遊戲圈中算是一種創新(也正是這種創新才引發了遊戲的大熱,全球關注)。然而這種模式在電影中已經是不止一次被使用,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好萊塢電影《飢餓遊戲》,電影講述了北美洲在一場大戰中被摧毀,人們建立了新的家園,但是新的家園也有新的政策,在管轄區下的12個區必須選出一男一女共24名選手參加“飢餓遊戲”,在“飢餓遊戲”中不僅要在遊戲中與各種野獸對抗,而且必須要殺死其他選手,最後一名生存下來的可以獲得鉅額獎金。同樣的絕地環景,同樣的不斷變化的危險區域,同樣的提供給選手各式各樣的的武器,同樣的選手之間為了生存而互相廝殺。“吃雞”正是借用了這種遊戲模式。

“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飢餓遊戲》

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飢餓遊戲》,前面說到,“吃雞”的遊戲模式,在電影中不止一次被使用,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吃雞”模式的首創者,來自於18年前的日本電影《大逃殺》。

“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大逃殺》

對比《飢餓遊戲》,《大逃殺》絕對算是一部小眾電影,小眾到筆者滾爬電影圈多年也沒聽人提起它,而是當年在豆瓣翻找驚悚電影時發現的,由於題材比較殘酷,甚至如今豆瓣都沒了它的收錄。然而小眾並不能影響它成為一部優秀的電影,新穎的背景設定下,塑造的卻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影片設定在一個經濟蕭條,失業率空前,學生老師矛盾格外突出的虛構日本,教師殉職人數數以千計,為了應對如此動亂的社會,一部號稱BR法案的《新世紀教育改革法》誕生了,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緩解公民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與家長對學校管理不善而感到的失望與憤恨。

BR法案規定,每年從全國的初中三年級中,隨機選出一個班,並把學生們送往行動受限制的荒無人煙的絕地。遣送前,會給每個學生髮放地圖、糧食以及各式各樣的武器,目的就是讓他們互相殘殺,直到剩至最後一人。影片也有比“吃雞”遊戲更為豐富的設定,比如時間限制為3天,為防止學生違反規則,必須佩帶違反規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項圈。

如此殘酷的遊戲設定卻發生在一群本應該接受良好教育的學生中本就是一種殘酷。想想你初中時的心態是什麼樣,對社會一無所知,內心懵懂,甚至可以說還童心未泯,然而這群初中生卻要面臨一個互相廝殺的生死抉擇,不可避免的會上演令人悲痛的人性戲碼。

“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電影片段

“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電影片段

影片有幾個方面,反映了大背景下,學生和成年人世界的衝突。光子的母親從事風俗行業,在光子年幼時,帶客人回到家裡,而客人看到年幼的光子欲行不軌,卻反被光子推下樓梯摔死,在這種環境下,光子養成了畸形,閉塞,仇視他人的性格。這也是之後遊戲中,光子不斷利用騙術,媚技騙殺同學表現冷血的原因,正如光子自己所說:“她只是不想坐以待斃”。老師北野在學校得不到學生的尊重,學生不願來上課,還被學生捅傷。家庭中,女兒又冷言相對,貶斥嘲諷,甚至希望其死。而這次3年B班的BR計劃指揮官也正是他,以這種殘酷的方式,向這個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矛盾日益突出的社會宣戰。

“吃雞”《絕地求生》的靈感竟然來自這部18年前的日本電影

光子

這也是從幾個側面放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矛盾不是單純的一方造成,卻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影片在講述同學之間互相殘殺的同時還穿插了多處昔日同窗一起為班級打籃球比賽的和睦時光,如此強烈的反差對比,令人感到無比心碎。

畢竟電影只是電影,現實的我們還是那樣的和睦。珍惜曾經的師生情,同窗情,因為你應該知道,這種情誼總有一天會成為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