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教什麼?你還沒有頭緒嗎?

對於小孩子,家長到底應該教些什麼?這是個困擾很多家長的老大難。知識性太強,難度太大,小孩子肯定無法接受,所以我們只能從生活和行為習慣的角度多加監督。今天“爸媽與娃”就從健康、心理、性格、能力等多個方面介紹:

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教什麼?

頭疼!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教什麼?你還沒有頭緒嗎?

何為健康的體態?

  • 3~4歲:應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 4~5歲:應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
  • 5~6歲:經常保持正確的站、坐和行走姿勢。

何為情緒的安定愉快?

  • 3~4歲:情緒比較穩定,很少因為一點小事哭鬧不止;不高興時能聽從成人的哄勸,較快地平靜下來。
  • 4~5歲: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不高興時能較快緩解;提出的需要不能被滿足時能夠接受解釋,不亂髮脾氣;願意把自己的情緒告訴親近的人,一起分享快樂或求得安慰。
  • 5~6歲: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知道引起自己某種消極情緒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達情緒的方式比較適度,不亂髮脾氣;能隨著活動的需要較快地轉換情緒和注意。

要達到什麼樣的自理能力?

  • 3~4歲:應在提醒下,飯前便後能洗手;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或鞋;能將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
  • 4~5歲:飯前便後能主動洗手;能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扣紐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 5~6歲:能根據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繫鞋帶;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要掌握哪些語言習慣?

  • 3~4歲:與別人講話時知道眼睛要看著對方;說話自然,聲音大小適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
  • 4~5歲:別人對自己講話時能回應;能根據場合調節自己說話聲音的大小;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不說髒話、粗話。
  • 5~6歲:別人講話時能積極主動地回應;能根據談話對象和需要,調整說話的語氣;懂得按次序輪流講話,不隨意打斷別人;能根據所處情境使用恰當的語言。

要達到什麼樣的人際交往能力?

  • 3~4歲:喜歡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喜歡和熟悉的長輩一起活動。
  • 4~5歲:喜歡和小朋友一起遊戲,有經常一起玩的小夥伴;喜歡和長輩交談,有事願意告訴長輩。
  • 5~6歲: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歡結交新朋友;有問題願意向別人請教;有高興的或有趣的事願意與大家分享。
頭疼!3~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教什麼?你還沒有頭緒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