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裡面的風暴兵爲何淪爲「戰五渣」的代名詞?

在本月遊戲故事會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趁著時下的“星戰”熱潮,淺析了風暴兵獨特的外觀設計語言。這身行頭的確唬人,不過他們在電影和相關遊戲作品中展現出來的實力,就實在是太弱雞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之大的反差?

廣義上的風暴兵,即西方觀眾所稱的“桶頭哥”(Buckethead)和中國觀眾所稱的“白兵”,泛指在整個“星戰”的歷史時間線中出現過的身著類似裝束的人類軍團。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一個經常被“星戰”初心者們所混淆的一個概念——即克隆兵和風暴兵之間的關係問題。

一句話:克隆兵不但是風暴兵的祖師爺,而且戰鬥力也是天壤之別。

《星球大戰》裡面的風暴兵為何淪為“戰五渣”的代名詞?

(克隆人和風暴兵的主要區別在於頭盔,前者的面罩是T字型,近距離可以看到士兵的雙眼)

克隆人軍團最初是由舊共和國絕地長老賽福·迪亞斯啟動的一個研究計劃,用於對抗貿易聯盟對納布星球的入侵,這一成果被野心勃勃的杜庫伯爵竊取。為了保證克隆人基因的優越性,杜庫選用銀河中最為著名的賞金獵人詹戈·費特的DNA作為模版,創造了數量龐大的克隆人軍團,成為了日後舊共和國平定邦聯叛亂的生力軍。

在接下來的血腥戰爭中,全知全能,遵循理性的絕地指揮官,與忠誠高效的克隆人軍團的組合,展現出了極大的威力。在勝利一個接著一個到來的時候,舊共和國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原來,早已投靠黑暗面的杜庫伯爵,已經在克隆人的腦部芯片中輸入了旨在剿滅全部絕地成員的特洛伊木馬——“66號密令”。

《星球大戰》裡面的風暴兵為何淪為“戰五渣”的代名詞?

在克隆人戰爭宣告結束的歷史性時刻,帕爾帕廷啟動了六十六號密令。幾乎在同時,遍佈銀河的克隆人士兵的左掌投射出了來自幕後黑手的終極指令:消滅所有的絕地武士。和克隆兵並肩作戰多年的絕地指揮官們,就是在這種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倒在了爆能槍噴射的火網之中。

遁入黑暗面,被帕爾帕廷賜名為達斯·維德的阿納金率領驍勇善戰的501軍團殺入了絕地聖殿,將昔日夥伴們屠戮殆盡。之後,維德趕赴穆斯塔法星球,將邦聯委員會一網打盡,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牆頭草參議員們一片“好頂贊”聲中,帕爾帕廷稱帝,完成了從銀河共和國到銀河帝國的改朝換代,而克隆人大軍則變成了維護帝國統治的馬前卒——風暴衝鋒隊。

那麼,到了《星球大戰:新希望》的時候,實力爆表的“白兵”為何全部都變成了一群用來充數的二愣子了呢?

《星球大戰》裡面的風暴兵為何淪為“戰五渣”的代名詞?

首要的問題,是克隆人技術本身的缺陷。由於自身衰老速度要明顯快於自然人,克隆人在服役超過十年之後就會出現身體機能的衰退,最終變成一件毫無用處的生物垃圾。在帝國成立十週年的時候,已經有相當比例的克隆人無法繼續服役,他們的位置迅速被自然人士兵所代替。剩餘下來的極少數克隆人士兵在帝國軍事學院擔任教官,或者是充當前線小分隊指揮官的角色。

從戰術角度來說,帝國也不再需要強力步兵來維持自己的戰鬥力。由絕地領導的舊共和國軍事力量,更強調個體戰鬥力的強大,所以我們看到當時的克隆人軍隊在逆境中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傳奇戰績。吉奧諾西斯星球是靠三個軍團硬啃下來的,賴洛思星球更是一個兵團直接推平,聖殿中一干絕地正太和老古董們被501軍團吊打,還有黑暗星球上面那麼高科技的種族都被克隆兵碾壓……

《星球大戰》裡面的風暴兵為何淪為“戰五渣”的代名詞?

而到了帝國時期,根本就不需要通過如此“原始”的方式來獲取勝利,因為海軍已經榮升為主要打擊力量,殲星艦開完地圖炮,風暴兵直接登陸收拾殘局即可。等“死星”這等因果律兵器出場之後,連打掃戰場都不需要,看誰不爽就能讓誰瞬間變成渣渣……

《星球大戰》裡面的風暴兵為何淪為“戰五渣”的代名詞?

帝國的這種整體對抗的作戰思想,火力輸出絕對猛,效率也絕對無敵,但在面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義軍的時候,就顯得不夠靈活。昔日讓北約無比忌憚的蘇聯鋼鐵洪流,到了阿富汗也毫無用武之地。所以可憐的“白兵”們在電影和遊戲裡面被各種割草,甚至被土著種族完虐的慘狀,也就在所難免了。

皇帝使用自然人組成的風暴兵,還有著政治方面的考量。帝國創立之後,除了追殺絕地倖存者和剿滅邦聯殘餘勢力以外,已經基本上沒有顯而易見的威脅。為了維護自身權威,皇帝必然需要一支看上去很能唬人的軍隊來維護統治,這份活計想要幹好,除了靠爆表的戰鬥力,最重要的是要有逼格,這就是風暴兵作為“看門狗”而言最重要的一個任務。

共和國時期的克隆軍即便在巔峰時期也沒有突破千萬的規模, 而帝國時期的風暴兵數量已經輕鬆達到超過了四億。雖然克隆兵和風暴兵的外觀區別不大,但後者的內在早已經在新形勢下經過了嚴重的“減配”,不僅一線步兵的重武器得不到配置,訓練完全跟不上,而且就連盔甲的防護性能也嚴重下降。所以這群花架子被各種海扁的下場,也就在所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