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陳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嗎?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近期人們一直質疑拼多多這種消費降級的模式是否有前途,為此有人提到了美國的Brandless,但實際上兩者是本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

Brandless是一家垂直電商,在中國和Brandless類似的不是拼多多,而是網易嚴選,而拼多多做的是平臺,其出現是一個市場發展到一定時期後經常出現的“市場再分層”。

依靠拼水果起家的拼多多,在迅速擴張的三年裡一直深處爭議之中。雖然在7月底成功以19美元發行價上市,但是截至2018年8月24日,其收盤價格為17.22美元,已經破發。

在其上市次日,國內外媒體輪番曝光拼多多銷售山寨、假冒產品; 8月1日,上海工商局對拼多多約談。不僅如此,包括Bronstein, Gewirtz & Grossman等在內的六家美國律所宣佈將對拼多多進行集體訴訟,以追回投資者們的損失。

由於這些負面爭議,人們對拼多多的前途充滿疑慮,並且質疑這種消費降級的模式是否有前途。為此,很多人提到了美國的Brandless,甚至稱其為“美版拼多多”,來證明這種模式可以成功。但實際上,Brandless和拼多多是本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陳歆磊 |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市場營銷學教授、副院長

李嘉怡 |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員

Part 1

Brandless 是垂直電商

Brandless於2017年上線,所有產品都是自有品牌,由美國數十家供應商進行生產加工後直達用戶手中,徹底消除中間的經銷環節成本。網站上SKU數量約300餘個,所有商品不帶品牌Logo、包裝極簡、配方極簡,價格均為3美元。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Brandless聯合創始人Tina Sharkey & Ido Leffler

Brandless身上有很多成功企業的縮影,其實是 “Costco+迪卡儂/ALDI+一元店”的組合。

在SKU管理方面,Brandless取經了Costco的精簡SKU。同作為低價超商,Walmart的SKU數量大約為10萬,而Costco的SKU只有4000多個。其銷量遠超擁有大量SKU的其他零售商,坪效比是沃爾瑪的2倍,庫存週轉天數只有31天,庫存週轉率是沃爾瑪的1.5倍。低SKU也使得Costco可以依靠採購規模來把每個SKU的價格壓到最低,同時也能保證產品的質量,更好地控制供應鏈。

在品牌方面,Brandless就像是線上的迪卡儂或ALDI——看似沒有品牌,實際是在做自有品牌。迪卡儂擁有一萬多SKU,覆蓋游泳、跑步、登山和賽馬等等方面,其中自有品牌產品佔比90%左右,佔銷量的96%。與此類似,ALDI的自有品牌也佔到95%,並在德國成功擊退了沃爾瑪。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自有品牌自80年代興起於國外並迅速發展。零售商不僅在自有品牌上賺取更高利潤,而且可以用它來對抗大品牌,從而在渠道談判中增加籌碼。沃爾瑪的自有品牌之一,惠宜(英文名:Great Value),在北美地區沃爾瑪的銷售佔比超過20%。在中國,惠宜品牌的SKU數量將近2000種,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18年第一季度,惠宜的總銷售額同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長超過40%,同時,線上的銷售額已實現連續4個季度環比雙位數增長。

很多人的印象裡自有品牌往往是低端產品,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作為食品超市的“奢侈品店”——Whole Foods(全食超市)的自有品牌產品就超過大品牌,不但比其他品牌貴20%,而且佔據最好的貨架位置。不過由於高端產品往往需要體驗,因此在線上低端的自有品牌可能更容易做。

定價方面,“均為3美元”的定價邏輯類似於遍佈於美國大街小巷的Dollar Shop(一元店)。一元店並不只有一元錢的產品,但是簡單的定價模式使得價格比較在這類商店中不存在,有利於消費者更快做出購買決策。成功的案例有日本的百元店“大創DAISO”,目前大創的門店遍佈全球,已達3000多家,據悉,品牌年銷售達到300億元。

這三點裡,最核心的是SKU管理和自有品牌,因為這些都涉及到品控。這是和拼多多的本質區別。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其實,在中國和Brandless類似的不是拼多多,而是網易嚴選。和Brandless相比,網易嚴選的產品也是沒有品牌,因此是自有品牌。當然這個品牌可能還不是很強,所以製造商經常被提起,例如網易嚴選的睡衣是由Amarni製造商供貨、牛仔褲是由CK製造商供貨等等。

另外,網易嚴選的品類涵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個類目下也有至少十幾個選項可供消費者選擇。這個很可能是由於中國市場的偏好。中國的消費者可能不像美國的那麼成熟,容易被品類的繁多而吸引。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尿不溼,幫寶適(Pampers)在國外就幾個尺寸,到了中國就搞出一堆花樣來。

但是SKU增多帶來的問題就是品控的壓力。2017年7月10日,自媒體人洪波在公眾號“KESO怎麼看”中的文章《網易嚴選是個值得信賴的品牌嗎?》一經發表就炸開了鍋,文中敘述了他在2016年從網易嚴選購買的一款Classic歐式壓鑄鐵鍋在使用過程中櫸木手柄開裂,導致鍋具掉落的事情。

之後網易嚴選承認了鍋具的設計存在紕漏,並將該商品緊急下架,同時對所有購買過此款商品的消費者提供全額退款。雖然危機公關做的不錯,但這也不禁讓人意識到SKU擴張速度過快所導致的品控問題。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Part 2

拼多多做的是平臺

很顯然,拼多多做的是平臺。既然是平臺,就繞不過品控的問題。而品控對於平臺類電商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情。關於拼多多的問題,討論的文章很多,有些也很中肯。拼多多的存在說明其必定是有價值的。

那麼,拼多多的價值在哪兒?

根據很多報道,拼多多吸引的大多是出逃淘寶的小電商以及線下的小店。其大背景是如今日益昂貴的線上流量,導致商家開始從線下找流量,或尋找線上的其他出路,而拼多多就是一個選項。

如果看貨幣化率(Net Revenue/GMV),其代表了平臺上商家的銷售成本。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貨幣化率為2.08%。根據阿里巴巴2018年報數據,2018財年阿里中國成交金額為4.8萬億元,核心電商業務收入2140.2億元,貨幣化率計算結果為4.4%。從數據上看,拼多多的商家成本僅僅約是淘寶的一半。

當然商家在淘寶進行廣告投放後,不僅有促進單次消費還有品牌樹立的作用。但是,這些對於拼多多上的小商家來說這些可能並不需要。因此,拼多多的出現是一個市場發展到一定時期後經常出現的“市場再分層”。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回想當年電商的崛起是由於線下成本太高,而如今線上成本已經超過線下,導致流量又往線下走,或催生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低端線上細分市場,可見市場發展之快經常超出人的想象。

不過這類低端市場裡平臺類電商的日子也不好過。除了假貨帶來的監管,另外為了保持低價吸引顧客,渠道成本也水漲船高。例如,2017年拼多多廣告支出約為8.7億元,佔總銷售和市場費用的65%,優惠促銷支出約為2.72億元,佔比20%。而到了2018年,僅第一季度拼多多的廣告支出就增至5.8億元,但佔比下降到48%,優惠促銷支出增至5.5億元,佔比上升到45%。

可見,對拼多多來說最有效的營銷手段就是渠道促銷,不過這個效果似乎在遞減。據招股書,2018年第一季度相比2017年同期,拼多多營銷費用擴大了15.67倍,而成交金額僅增長了6.61倍。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總之,拼多多與Brandless/網易嚴選,恰如淘寶與京東,是消費降級的背景下電商細分市場裡平臺和垂直的業態代表。

只要這個市場足夠大,拼多多就會存在。但是在監管和盈利的雙重壓力下,它將會走一條很辛苦的路。

而這個低端市場的垂直電商,反而可以通過對供應鏈的整合來發掘並提高這些低端廠商的價值,通過去品牌的方式來穩定地盈利。

洞见|陈歆磊:Brandless是美版拼多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