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導(二)

從“頂樑柱”到“孺子牛”

本土話劇人蘇雋六年致力為佛山培養創作人才

《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二)

▲蘇雋在話友編劇沙龍上授課

 

從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的“頂樑柱”,以一己之力豐滿了一個時期的話劇作品創作,到豎起話劇傳承大旗,甘為編劇人才培養當“孺子牛”。蘇雋是佛山市文化館創作研究部主任,國家三級編劇,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創作總監。他從2002年開始從事話劇編劇創作,近年通過細心耕耘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編劇人才。

 身為“頂樑柱”一人包攬一臺話劇匯演

佛山話劇創作人才青黃不接曾是橫亙在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面前的重要難題,這個問題直到六年前的一個授牌儀式才得到重視。

2011年,佛山市文化館啟動一項旨在繁榮民間藝術的工程,對一直以來演出頻率高、受市民喜愛的民間演出團體授牌,鼓勵民間藝術創作。在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被授牌的晚上,一場由俱樂部自編自演的小型話劇匯演熱鬧上演了,掌聲之下傳來了個別市民的質疑:“為什麼全部劇目都是蘇雋的作品?”

“一開始還覺得挺威風的,我一個人包了一臺匯演。”蘇雋坦言,“但過後我忽然又意識到不妥。”

蘇雋介紹,在2011年以前,由於市場需求量大,市文化館和俱樂部的主要精力在話劇演員培養上,而在編劇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方面有所忽略,“我們沒有危機感,因為以往一兩個優秀作者就足以在一個時期內撐起一片天。”蘇雋回想,自他2002年進入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開始,基本上俱樂部99%的話劇劇本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作為俱樂部當時的業務主管,蘇雋一方面為日益繁重的編劇任務而感到力所不逮,同時也開始疑惑:“我到底是在管業務,還是已經包攬了所有的業務?”

當時佛山話劇創作人才也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蘇雋雖然屬於青年一代,但再往上一輩,已經是李巨龍、楊粵生、黃白龍等活躍於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的作家,往下更是無人可數。蘇雋深感破解話劇創作人才之困已迫在眉睫。

因此,2011年,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他們開始重視對話劇創作人才的培養。

甘當“孺子牛”貼近群眾培養優秀接班人

2012年,在佛山市文化館的支持下,蘇雋在佛山市話劇之友俱樂部中推出佛山話友編劇沙龍。從一開始每逢週三晚開班授課,到去年市文化館新館開館後,改為每週六上午培訓。蘇雋介紹,話友編劇沙龍定位於基層普及,零基礎、零門檻,為對話劇創作有興趣的人提供“掃盲式”學習平臺,“即使完全不知道編劇是幹什麼的人都可以參與。”

在多年培訓中,蘇雋有過迷茫,有過困惑,也曾一度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價值。“以往我量化編劇沙龍培訓的效能時,更多是看參與人數,但編劇沙龍每次都只有個位數的人參與,最多的時候不過13人。”蘇雋說,他還曾通過受邀外出開展普及性講座,參與人數從三四十人至上百人不等,但效果卻不如預期,最終也只有個位數的人能堅持下去。

此後,蘇雋調整心態,不以人多為指標,在兼顧普及性的初級講座同時,通過市文化館的平臺,為達到一定水平的作者提供更優質的培訓服務,如邀請國家一級編劇開設專家講座。同時,蘇雋還依託佛山市文化館站聯盟的平臺資源和俱樂部的團隊力量,為作者提供創作、交流、展示的平臺。

現在話友編劇沙龍微信群中已經有60多名“龍友”,不少人能定期提交作品。“龍友”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侷限在禪城區,南海、順德、高明等的“龍友”也來聽課。“現在我已經不用再給俱樂部的活動撰寫小品,只要有活動,都會交給沙龍的‘龍友’寫。”蘇雋介紹,目前,話友編劇沙龍已培養出近20名具有一定水平的作者。

如今,蘇雋不再為多少人聽課、多少人獲獎而糾結,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編劇感興趣的人身上、幫助他們寫出更多的好作品,“這樣我就會很自豪。” 

《佛山日報》推出“佛山公共文化引路人”系列報道(二)

來源|佛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