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物聯網設備超過全球人口,雲計算真的無所不能嗎?

當物聯網設備超過全球人口,雲計算真的無所不能嗎?

01 我們真的擁有近乎無限的計算能力嗎

二十年前,一位浙江的民營企業家傲嬌地告訴媒體,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加兩張沙發」。而同時代的計算機大家塔能鮑姆 (Tanenbaum) 則在《計算機網絡》一書中寫道:「不要低估一輛裝滿磁帶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的小貨車的帶寬。」

時間證明了一切。

今天,就連一輛普通中級轎車都配備了數十個CPU,是不折不扣的「四個輪子加一臺計算機」。車輪滾滾向前,數據傾瀉而出。但一如微軟 CEO 薩提亞·納德拉所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擁有近乎於無限計算能力,但數據也在呈指數級增長的世界。」

在那些配備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每行駛8小時平均會產生並接收約4TB的數據,相當於120多萬張高清照片的容量。

這4TB的數據大部分都需要及時處理,如果按照傳統雲計算的方式,需要把汽車上的數據上傳至雲端處理,之後再下發指令到車載終端,有時候僅僅因信號傳輸哪怕有幾十毫秒的延遲,就很有可能釀成災難性的事故。

在智能駕駛、車聯網環境下,傳統雲計算延遲太大,連接不穩定,會極大的降低了體驗質量。例如,通過車輛平視顯示,增強現實(AR)能夠提供有幫助的信息與警示,或者是提供更好的視野,但也需要更高的計算需求,這往往超出了單個車輛的計算需求。

於是,另一種解決方案應運而生——把數據在本地就近解決,這也是谷歌、微軟、網宿科技、阿里高管們近期頻頻提起的「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最初是由歐洲通信組織提出來的概念,是一種具有高帶寬低延時特點的新技術,可在各類移動網絡邊緣提供服務環境和計算能力,通過靠近移動用戶來減少網絡操作和服務交付的時延。「鄰近性、低時延、高寬帶和位置認知」,正是邊緣計算區別於傳統雲計算的主要技術特徵。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系統實驗測試,在LTE網絡中,通過部署移動邊緣計算服務器,可將車輛到車輛的延時,從理論值100 毫秒降至20 毫秒以下,相當於效應速度提高了5倍。

02 當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首次超過全球人口

車聯網只是我們邁入物聯網時代的一個序曲。

2017 年被視為窄帶物聯網商用元年。自 2016 年 6 月核心標準凍結以來,窄帶物聯網發展明顯駛入快車道,運營商與設備製造商的聯手促使窄帶物聯網產業鏈日漸完善,推動下游細分應用頻頻落地。

據Gartner統計,2017 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首次超過全球人口(75億),達到 84 億,比 2016 年的 64 億增長 31%,其中,消費領域是物聯網設備最大用戶,2017 年物聯網設備數量為 52 億,佔比為 63%;企業使用的物聯網設備數量為 31 億。

對於物聯網數據的海量性與高增長性問題,如果直接去建設更多更大的數據中心,可以預見的是,會極大地增加管理成本,系統可靠性也會下降。而移動邊緣計算作為一個十分靠近終端信息源的小型信息中心,將應用、處理和存儲推向移動邊界,使得海量數據可以正常處理,而不必完全去建設更多的數據中心。

此外,採用邊緣計算還可以很好的解決網絡環境的限制,在雲計算因為沒有網絡而無法進行雲端數據傳輸和計算時,邊緣計算可以正常進行處理。對於物聯網來說,邊緣計算既保證了設備在斷網突發情況下的正常運行,也避免了數據上傳雲端帶來的洩露風險。

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超過40%的數據要在網絡邊緣側進行分析、處理與存儲。這意味著,從互聯網向物聯網過渡的時代轉折中,邊緣計算正處於爆發的前夜。

TrendForce最新預測顯示,邊緣計算產品和服務市場在2018年至2022年將以複合年增長率(CAGR)超過30%的速度增長。這一增速或有望引領千億級美元的雲市場。

03 衝向邊緣計算的兩股力量

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湧入這一市場,邊緣計算將成為下一次計算革命舞臺的中心。衝在最前面的正是雲計算廠商和CDN廠商。

早在2017年中,騰訊雲就曾揭秘內測中的CDN邊緣計算,據稱可一次部署全球執行,應用在多個場景。不久前,阿里把邊緣計算項目加入2018年戰略部署,推出首個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將阿里雲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優勢拓寬到更靠近端的邊緣計算上,打造雲、邊、端一體化的協同計算體系。

微軟推出Azure IoT Edge平臺,將機器學習、高級分析和AI服務放在接近數據源的前端物聯網設備上;亞馬遜為擴展AWS物聯網功能,推出軟件平臺GreenGrass,為用戶提供了可供開發邊緣應用和分析的環境。

全球第二大CDN服務商網宿科技日前也宣佈開放其邊緣計算資源及能力,推出邊緣IaaS及PaaS服務。網宿科技副總裁李東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18年2018年網宿科技將逐步開放邊緣計算資源和服務。

邊緣計算雖然具有云計算不具備的優點,但並不會取代雲計算,在很長一段時間,二者互為補充。

雲計算把握整體,聚焦於非實時、長週期數據的分析,能夠在週期性維護等領域發揮特長;而邊緣計算則專注於局部,聚焦實時、短週期數據的分析,能夠更好地支撐本地業務的實時智能化處理與執行。

相比雲計算,CDN其實與邊緣計算更為親近。

首先,CDN與邊緣計算的產生背景有許多相同之處,CDN自誕生起就是分佈式架構,滿足不同階段的數據承載需求,實現目標也有相近之處,兩者都是在用戶體驗要求不斷提高,用戶數量、數據流量激增的背景下產生。

其次,CDN中的網絡「邊緣」和邊緣計算中的「邊緣」含義接近,都意味著和以往的網絡架構不同,服務器更接近於無線接入網。

某種程度上來看,CDN更像是互聯網飛速發展階段將邊緣能力產品化的一個產物,隨著數據大爆發時代的到來,CDN自然不會侷限在網絡加速上,會進一步擴展邊緣的資源和能力,打造一個更強大的邊緣平臺,將邊緣存儲、邊緣計算、邊緣分發、邊緣安全集合在一起。

也正因此,邊緣計算無疑是CDN廠商下一步的戰略進化方向,被寄予彎道超車的厚望。

目前情況看,服務器提供商、網絡設備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等相繼推出了邊緣計算相應解決方案,這場邊緣計算的技術大賽,已然進入搶跑期。Limelight、CloudFlare等CDN公司相繼推出了邊緣計算服務。

科技領域從來不缺顛覆者,上一場雲上戰爭硝煙未散,新的邊緣之爭就已顯端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