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中是否也有無數個「地方」?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 你的心中有無數個地方 "

I have spent many an hour, when I was younger, floatingover its surface as the zephyr willed, having paddled my boat to the middle,and lying on my back across the seats, my back across the seats, in a summerforenoon, dreaming awake, until I was aroused by the boat touching the sand,and I arose to see what shore my fates had impelled me to.——Henry David Thoreau

1.成為自由人,像柏樹那樣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很多年之後,當我真正擁有這樣一幢小木屋,當我真正擁有沼澤地裡的單薄白鶴時,當我真正地在皚皚白雪前燃起篝火時,我是否會在萬物生長的天地之間想起,當年那個篤定答案的年輕人。

這個城市有太多喧囂了,但少有人適合走進梭羅的內心。

有時候你真會去想到,就著曠野到天地墜落的地方,天空臨水而照,你的寂寞將漸漸擴大,成為一所朦朧的住所,別人的喧囂只遠遠地從旁走過。那些話語,似那蟲鳴鳥叫聲,絲毫不影響湖面的平靜。

我深深地覺得,人為什麼要有肉體呢?以某種冷冷清清的狀態盈溢於宇宙,不是很好嗎。

“往前一步是黃昏,退後一步是人生,風不平浪不靜心還不安穩,一個島鎖住一個人。”

我聽著歌,倚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抽出了這本書。

你不比一朵鮮花更孤獨。

你應該按照內心去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活在別人的聲音裡。

將視野轉向內心吧。

英國詩人哈賓頓吟道:你的視野一轉向內心,發現在你心中就有一千個地方還沒被發現。那你去那裡旅遊,就會成為家庭宇宙誌。

我時常羨慕一隻動物,它們不用接受那些以假亂真的道理,不用侷限於形式各色的體制裡,太陽一出來就曬曬心情,時不時發個瘋,衝著一根狗尾巴草亂罵一通,最後得意揚揚地搖著尾巴,揚長而去。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別人既被囚禁了肉體,又被囚禁了靈魂,只有安迪,為獄友要來啤酒,站在陽光下面,洋溢著微笑。

“我樂意按照自己的方向,與宇宙的締造者同行,而不是尾隨聲勢浩大的遊行或表演隊伍,招搖過市。”

——其實我真的,不怎麼在乎你的想法。

梭羅寫道:“時光是我垂釣的溪流,我也在其中飲水,但當我飲水時,我看到了溪水底部的沙子,於是發現水的淺陋。那稀薄的水流順山勢而下,留下的只是永恆。我要到更深處飲水,去天空垂釣,天空的底部有星辰做卵石。那星辰數也數不清,我連字母表上的字符還沒有數清呢。我時常悔恨自己喪失了出生之日時的聰慧。智慧是把刀子,它一路摸索,弄清楚了,就一刀創開事物的奧秘。我不希望我的雙手再忙碌些本來不需要做的事情。我的頭腦即我的手與腳。我所有最好的官能都集中在裡面。我的本能告訴我,我的大腦就是一個挖掘機,就像一些生物用它們的鼻子或前爪挖洞一樣,用我的大腦可以挖穿這些山脈,找到我的礦藏。我認為這附近定有最豐富的礦源;所以憑藉這根神杖和那開起的薄霧我斷定,我就在這裡開礦了。”

人們有很多種生活方式,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耗盡在某一種生活中。

而你擁有的時間,才是你最寶貴且唯一的財富。生活不像你想象地那樣糟,當你看上去最貧窮之時,恰是你最富有的時候。

如果一個人能夠滿懷信心地向著夢想奮勇前進,努力營造自己嚮往中的生活,那麼成功就會不期而至。

你需要將一些事情拋在腦後,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限,一條更自由的道路將會展開。

僅僅依靠時間的流逝,是等不來黎明之光的,矇蔽我們雙眼的光亮,對我們而言就是黑暗,只有當我們睜開眼睛醒來,天才亮了。來日方長,天還未破曉,太陽只不過是一顆啟明星。

到了後面,我對梭羅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那時我想到了黑塞筆下的樹: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一些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樹木對我來說,曾經一直是言詞最懇切感人的傳教士。當它們結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樹叢而生活時,我尊敬它們。當它們隻身獨立時,我更尊敬它們。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於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們,如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們的樹梢上喧囂,它們的根深紮在無垠之中;唯獨它們不會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們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為獨一無二:實現它們自己的、寓於它們之中的法則,充實它們自己的形象,並表現自己。再沒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樹更神聖、更堪稱楷模的了。當一棵樹被鋸倒並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傷口暴露在陽光下時,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樹樁的淺色圓截面上讀到它的完整的歷史。在年輪和各種畸形上,忠實地紀錄了所有的爭鬥,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與繁榮,瘦削的年頭,茂盛的歲月,經受過的打擊,被挺過去的風暴。每一個農家少年都知道,最堅硬、最貴重的木材年輪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斷遭遇險情的條件下,會生長出最堅不可摧、最粗壯有力、最堪稱楷模的樹幹。樹木是聖物。誰能同它們交談,誰能傾聽它們的語言,誰就獲悉真理。它們不宣講學說,它們不注意細枝末節,只宣講生命的原始法則。

梭羅寫道:“我發現人們過著這樣卑微的生活是因為我們的目光不能穿透事物的表面,我們以為一切就是看上去的那樣。人類只尊崇遙遠的真實,那真實在我們存在的星系的邊緣,在最遠的星辰的背後,在亞當之前,在人類滅絕之後……世上沒有哪個地方記錄著對生命這份禮物發自內心的滿足或是對上帝誠摯的感激。”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像它們的讀者那樣愚不可及。

人們能看見深淵,卻看不見崇高的境界;人們看見鬼怪,卻看不見非凡的人物。

有的人,做不好事情反而理直氣壯,拿自己的錯誤去質問你,你要知道,同頭腦不夠清醒的人講話毫無意義,所以你要認同他,直到把他培養成一個大傻瓜。

《瓦爾登湖》是一本私人化的書,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摘出的。

私人化即是指,它是一本為自己而寫的書,其次才是為別人。

所以,如果你覺得它跟你氣場不和,放棄它。

很早便有人這樣向我說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很無聊的書,買回來後翻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

我私以為,你能夠接受的一本書,一定是因為它某些地方映照了你的內心。小時候我看散文也深感索然無味,對於自然的描述更甚無趣,而今回看時那些句子顯得彌足珍貴。我們的心靈需要得以想象的延展,釋放在心中的遠方。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就說:“我希望這個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我不希望他們採取父母的,或鄰居的生活,只希望他們能謹慎地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像這本書,你不欣賞,並不代表什麼。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書就是了。

海子自殺時也攜帶著《瓦爾登湖》,但你也沒有理由去過梭羅的生活,正如他所說:Walden is not written to instruct, but toinspire. Through the reading of it, we may see that there are still “severalmore lives to live.”

2. 簡樸,最好你的事情只有兩三件,而不是一百件或者一千件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我身邊有許多同學,他們用功學習,努力做好社團工作,實習實驗,學科競賽。他們的履歷豐富且可口,他們都是很厲害的人。

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很難理解這一點:為什麼要去做那些無用的事?有那些時間,不如去充實自己,為什麼要去看天上的雲?

可是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多是沒有意義的。

你要學著會過日子。有的人,跟他在一起,你就是覺得有趣,梭羅就是這樣,他不需要外界的物質來找到樂趣,他在自然裡遊刃有餘。

當你的內心聽從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度過一生,那麼你也應該在上百件瑣碎無聊的事情中,挑出那麼一些認真去做,而忽略掉你不喜歡的部分。只要不至於死亡,你沒有理由為了這樣的事情浪費有限的生命。

你知道為什麼時間過得越來越快了嗎?

因為時間對於我們,一年比一年重要。當你真正意識到時間是有限的時候,你已經沒有了再去追求的機會。

我知道,雖然理想依然遙遠,但它毫無疑問給了我們指引。

北極星是我們一輩子裡忠實可靠的嚮導,我們或許不能在預訂的日期抵達港口,但我們能夠一直保持正確的方向。

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個毀滅的過程,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活得如此匆忙,浪費人生呢?我們還沒感到飢餓呢,就認定自己會捱餓。至於說工作,完全是徒勞無功。

他說:“讓我們像大自然一樣簡單自然地度過每一天吧,不要看到掉到鐵路上的一塊果殼或者蚊子翅膀就被嚇得出了軌。

空氣中充滿了看不見的箭矢,條條道路中,只有你自己走出的路才是你的命運。走自己的路吧。”

真願自己是一個巨人,那樣,我便可以頭枕皚皚雪峰之旁到處點綴著羊群的高山牧場,腳垂山坡之下碧波盈盈的湖水之中。任憑自己靜靜地躺著,永不起身。看指間灌木消長,髮際杜鵑搖曳。雙膝形成山巒,軀體之上散落著房舍、葡萄園和小教堂。我將在這兒躺上千萬年,仰望藍天,俯視湖水。一個噴嚏化做一陣雷雨,一口氣便融了積雪,叫瀑布飛瀉。我死了,整個世界也便消亡。隨後,我就在宇宙之中到處飄遊,去摘取太陽。

今晚我在哪兒過夜?反正都一樣!世界在幹什麼?創造著新的神、新的法律、新的自由?反正都一樣!可是,這兒有朵櫻草花在山上開了,葉瓣上綴滿露珠;山下,白楊林中有溫馨的風在輕輕地唱;在我眼睛之上、藍天之下,有隻金色的蜂兒嗡嗡飛舞——這可不是一回事啊,它唱的是一支幸福的歌,一支永恆的歌,而它的歌便是我的世界史。(黑塞)

我從天文中探求永恆的奧秘,我在地理中尋找快樂的源泉,我從文學裡回憶真理的痕跡,我在藝術裡創造美好的想象。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引起共鳴的美意。

那時我篤定,會有一天,將我們的故事完完整整地敘述出來,可是當我能有勇氣去描述當年時,那些回憶已經支離破碎了。

我很少去看我寫過的文字,它們從未陰晦過,它們那樣光明,在人生歷程中熠熠生輝。我寫過不少小說,那些文字不知零落在了什麼地方,它們或隨著時間流去,或是作為我存在的痕跡。

很多人未曾歷盡千帆便已看破塵世,他們講道理給別人聽,我明真理於心中。

在輸入輸出的平衡過程中,改變意識的形態,為了自己能更好地生活。

你明明知道這一切說起來也是徒勞無功的,你會走向死亡,你創作的一切會消亡,人類也有終結的時候,最後連同太陽系可能不復存在。那又有什麼意義?

借用林徽因一句爛大街的情話:“這個答案很長,我想要一生來回答”。

當然,你能夠在僅有的時間裡做那些真正讓你開心的事情,你度過的一生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的。可是為什麼你明知道會消亡,也會選擇開心地做著這些事情?

你只能最大限度地留住它們,寄希望於人類毀滅之前能找到另一個星宇留住先輩同我們創造的文明。

今天一下午看了紀錄片《失落的古城》,在此之前早有嚮往馬丘比丘,不僅僅是因為三毛對其的描述,還有我本身對遺蹟天生嚮往的奇怪性格。像樓蘭、龐貝古城這樣的,在一座廢墟里有過很多故事,或是驚心動魄的,或是平平淡淡的。

同時也驚異於文明的消逝,我真心不希望我們的文明也在將來,湮沒在遍地黃沙裡,後世只能通過隱約的建築遺蹟,洞悉或是揣測我們的行為。

想了個小說裡用的名字,杳音——杳無音信,這個世界裡有很多空間,互不交疊,無法相遇。

好久沒這樣隨心所欲地表達內心了,雖然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雖然詞不達意,倒也不妨礙我吃著西瓜,漫不經心地過著自己的小生活。

除了那麼幾個極好的朋友,我幾乎放棄聊天工具了,有些時候想分享什麼,私聊的話我內心過意不去,太叨擾別人了。

常有人說:“你很高冷。”

我不承認也不否認。對有部分人,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我是發自內心不願意浪費絲毫口舌和態度;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會害怕熱情被潑冷水,也不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也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並不奇怪,對吧?

路上遇見認識的人不打招呼,近視而已,你不距離我兩三米近,我是真不知道你是誰。

請用最大的善意看待別人。

3.論極簡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梭羅一開頭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對我來說,僅憑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已有五個多年頭了。並且我發現,一年之中我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以支付我生存所需要的全部花費。”

也許有人體驗過一種倉庫人生:數不清的本子,滿衣櫃卻找不到穿什麼的衣服......如同松鼠過冬一樣囤積物品,內心缺乏安全感,需要物質來填充。他們出門會帶上很多東西,儘管很多用不著,他們的理念也是,萬一發生什麼,沒有這些東西該怎麼辦?

他們也會瘋狂地“買買買”,因為沒有把握,也不懂得如何選擇。彼時的心境大概就像《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裡女主角說的那番話:“我購物的時候覺得世界變得很美好,但是過一會兒世界又變了樣,於是我只好又去購物。”

於是那些匆匆忙忙購買的物品就像那些年匆匆忙忙談的戀愛一樣無疾而終。最後什麼也沒留下,只剩下一場唏噓。

任何物品,都是要講究品質的,少而珍貴,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

從哲學的角度,與唯心主義相對的,物質主義將物質視為唯一的現實。從行為學角度,物質主義被定義為物質生活視為生活中心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人們相信,一個有價值的人,應該是一個富有的人,一個體面的人,一個擁有更多的人,

《泰坦尼克號》裡有一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是傑克說的那句:“我有強健的身體和畫畫的工具,這就夠了,沒有哪裡是我的家,今晚,這條船就是我的家。”(大意如此)。

日本人講究“侘寂”審美哲學,用心雕琢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取捨有道。

看過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儘管劇裡女主表現得有些極端,但至少我更認同,有些東西,你是不必一定要去擁有它的,清風明月,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擁有。

人一定要擁有“有的我會好好珍惜,沒了就去TM的”這種精神。

我曾見過知乎上的一篇回答:

“我很喜歡騎馬,我去那拉提草原的時候,租了一匹馬,馬伕帶我上山。

選他的馬是因為它很漂亮,油光水滑。那是他家的馬,一家只有一匹馬,所以他愛它,把它料理得很好。

上山到觀景臺,再下到山腳,大概需要2-3個小時。

哈薩克族馬伕和我說,這裡春天的時候漫山野花;夏天的時候最美,草有一人高,沒過馬頭;秋天人們把枯草割掉堆成草垛,準備餵馬;冬天下雪,他們就不出門了,在家裡度過寒冬,或者去烏魯木齊打個短工。

馬兒一腳深一腳淺的,慢慢地走著,我坐在馬背上,顛簸著慢慢地上山,走過山澗,爬上山坡。時間在這裡失去了意義。他仰頭看著天,說: 一會兒就要下雪了。下雪了我們就回家了。

突然很羨慕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馬慢慢地走到山頂,天空變得開闊起來。馬伕(竟然)很自然地放聲唱起了歌。我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從中聽到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自由。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了三毛——明白了她為什麼要去沙漠裡活著。因為維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維持精神的自由,實在是很容易的啊。

下山的時候,我問他,在這裡生活一年需要多少錢。

他說:住在自己家裡不花什麼錢的。我們家有羊,一隻羊,一家人可以吃一個月。菜和糧食也是自己種來吃了。

他一臉純樸地說:歡迎你下次再來的時候,來我家玩,來找我騎馬,不收錢的!

他大概不知道我的年收入,足夠在這兒活上好一陣子。而這些收入,最終轉化成了房貸、車貸、維持在大城市裡生存的各項昂貴的開支,唯獨不是快樂和自由。

我卻只是懦弱而焦慮的,一邊質疑著自己的生活,一邊為一些不知所謂的東西而日復一日的不敢停歇地向前奔跑著。”

4.你在城市中看不見我——隱山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无数个“地方”?

你在城市中看不見我

你在哪條寂寞的街上看見了我

你在哪季忍讓的雪天裡看見了我

你在哪場未餘無盡的梅雨中看見了我

在過去逝亡,未來不再的日子裡

你將會看見完完整整的我

在來日方程,尋往夕年的歲月裡

你也可以看見零碎不淨的我

願安然,97年金牛座姑娘,愛好天文、旅行、文學和藝術。

一、來稿基本要求:

  1. 對於已發佈的稿件,請直接附上鍊接,註明來源和在哪些地方投遞過

  2. 保證投稿文章的可靠性、正確性、可用性

  1. [email protected]

  2. 文章被採納後我們會與您取得聯繫,支付稿費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微信號:humanitybook 微博:@人文在線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