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從記事開始,只要家裡有客人,我作為男孩子,總有機會與客人共席進餐——這不是被溺愛,而是當地的習俗,您已經猜到我是哪裡人了。在這裡不評論這個習俗,因為它正在被改變。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父親很好客,自然少不了以酒待之,作為孩童的我,既然能夠上席,也會被關照喝點水以外的什麼,席間自己常常帶著崇敬心情看著、聽著,傻呵呵地參與到熱鬧的餐桌氛圍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玻璃瓶裡裝的,像熟透的石榴籽一樣顏色的,散發著像葡萄又像香蕉氣味的,口感甜甜的又透著些酸味的“紅葡萄酒”。

說印象深,不是因為喜歡這個味道,而是一次刻骨銘心的開瓶經歷。這種酒瓶使用的是“螺旋蓋”,經常因為無法正常擰斷,大人們需要四處找工具開瓶。有一次,我想用開瓶來顯示自己長大了要獨立,卻遭到虎口被劃破的慘痛現實,看著血淋林的手,自然沒有心情享用美餐——真的不知道自己現在會暈血,是不是那時落下的後遺症。

總之,可想而知,那個劃爛過我手的傢伙,在我腦子裡的形象如何。

斗轉星移,學業越來越重,越來越渴望獨立的我,主動以各種理由逃避上席,酒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一直到遠離家門上了大學。上大學期間,高中時的學習與升學壓力蕩然無存,一時間,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躁動的年齡,總是需要一些超乎常規的行為表達自己的存在——喝酒、抽菸便在其列。法國留學回來的老師,用自己種植的專門釀酒的葡萄,在實驗室裡釀造出了真正的“紅葡萄酒”,富有而友好的室友,搞來兩瓶這種神秘的酒與大家分享,大家買來自己最喜歡的菜餚,捏著自己的水缸眼巴巴地等著開瓶。“怎麼打開?”剛才還是吵吵鬧鬧等著喝酒的同學們,一霎那,變得鴉雀無聲,頗具戲劇性;接下來是七嘴八舌,水果刀、筷子、改錐都用上了,總算是打開了,然而,那種“酸酸的澀澀的”口感,並沒有因為我們膜拜的心情而獲得好評。後來又補了一瓶柳林春,才安撫住了六顆躁動的心。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來到北京就業,偶然地參與了一個準葡萄酒圈的會議,喝到了當時頗為時尚的半乾白葡萄酒,熟悉的葡萄味,似甜非甜又透出點酸味的口感,令人感到親切。因為遭遇了在大學時開葡萄酒瓶的尷尬,看到帶酒的人耍魔術一般嫻熟地將葡萄酒瓶打開時,心無城府的我,流露出由衷的讚歎。我拿來這個曾經佔據在葡萄酒瓶口的,軟軟的、帶點橡皮氣味的塞子把玩,這更是激發了那位帶酒的先生打開了話題:葡萄酒要使用鬱金香杯來品,這種口杯可不行!先看顏色,再聞香氣,喝到嘴裡不要著急,先在口裡轉動一下,就像漱口一樣,仔細品鑑……我當時好像是記住了,現在仔細想想,應該是因為後來學習了葡萄酒,而模模糊糊地回憶出來的這個過程。“葡萄酒瓶要倒放,讓葡萄酒接觸橡木塞,可以泡出塞子裡的單寧,改善酒的味道……”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葡萄酒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視野裡,出現在生活中,憧憬著這種神秘的液體,自己竟然改學葡萄釀酒專業了。然而,葡萄酒帶來的並不都是美好,一次參加同學的聚會,學習當地的習俗,自己專程跑到超市,購買了一瓶當地出產的1997年份的葡萄酒——儘管貨架上也有這個酒莊1999年份的葡萄酒,當時我堅信,酒越老風味會越好,也可能是因為97比99便宜半塊錢吧。不幸的是,參加聚會打開這瓶酒時,被同學告知這瓶酒有“木塞味”不能喝了——我仔細地聞著自己杯中的酒,“溼報紙、受潮的書”,這是自己最熟悉的能用來描述這種感覺的詞彙了。我只好把這瓶酒擱在一邊,挑選其他的酒瓶,找著自己喜歡的酒喝著、聊著,假裝忘掉了剛才的“黴變心情”。也是在那時知道了導致這種不愉快氣味的元兇叫“三氯茴香醚(TCA)”,再後來通過學習也知道,其實TCA還有很多表親,都會帶來“木塞味”。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木塞味”在釀酒人之間的交流中不斷被提及,有時候就像是在討論瘟疫。這是由於加工軟木塞的材料在野外生長的過程中,可能吸附了人類使用的化學物質,或者在運輸、存放過程中遭受汙染,用這樣的材料加工成塞子封堵酒瓶後,就會向葡萄酒釋放異味,最終給消費者而帶來不良的體驗。這個概率有多大?2004年Wine Spectator曾經組織2800多款葡萄酒通過品鑑鑑別木塞汙染,發現7%的葡萄酒出現“木塞味”。發現葡萄酒出現“木塞味”不是最壞的事情,因為品鑑的人知道這瓶酒是被木塞汙染了,不會責怪釀酒師;產生“木塞味”的物質,會遮蓋葡萄酒的果味,試想:當這些物質的濃度遮蓋了果味,但是尚不能被明顯識別為煩人的“木塞味”時,消費者是不是會認為這款葡萄酒不夠好呢?從邏輯上講,這種事件的概率也不會少於前文提到的比率。

消費者對“木塞味”的排斥越來越強烈,逼迫葡萄酒生產商開始嘗試酒瓶的其他封口方案,以降低葡萄酒被汙染的風險。上個世紀末期釀酒師與“軟木塞汙染葡萄酒”的鬥爭,是不是由於葡萄酒在美國消費的放量增長?通常新的消費市場不僅會推動消費量的增長,也會促成行業的變革,因為他們對葡萄酒的認知沒有先天的約束,就像是舊世界葡萄酒常常會遇到的“馬味/動物氣味”在澳大利亞市場中卻鮮有共鳴。中國消費者是不是沒有必要花著自己的錢,還要違心地恭維自己不喜歡的感覺呢?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也是在那個年代,澳大利亞Clare valley的釀酒師們,對這種木塞味說不,他們集體決定不再使用軟木塞,而改為螺旋蓋。“螺旋蓋?那不就是扎破我手的那傢伙嗎?”現在每次開啟螺旋蓋,總是要小心翼翼,時不時會浮現出手際血紅一片的景象,在講課示範時,不厭其煩地講解,如何避免開啟螺旋蓋時手被劃傷。仔細研究一下,螺旋蓋用於葡萄酒瓶的歷史要遠遠早於這個年代,但是一直沒有獲得關注。現今,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出產用於本土消費的葡萄酒,幾乎全部使用螺旋蓋。

人們總是在不斷地嘗試新方法,就如同400多年前嘗試使用軟木塞封堵葡萄酒瓶一樣,如果墨守成規,或許葡萄酒不會發展到今天的輝煌。世人矚目的瑪歌酒莊,在新世紀之初,就開始了不同類型封口材料對葡萄酒品質影響的研究,在獲取十幾年的實驗經驗之後,曾經在2014年向世人展示其研究成果。偉大的酒莊之所以偉大,因為在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總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軟木塞壟斷葡萄酒瓶口的江湖地位被動搖,高分子材料塞子也應運而生。人工材料具有很好的可塑性,還可以呈現為多種色彩,有些使用彩色高分子材料塞子的葡萄酒甚至不使用膠帽,給葡萄酒瓶口多了一道風景線。然而,高分子塞的密封性一直是其短板,制約了它江湖地位的提升。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經歷過螺旋蓋、高分子塞的嘗試,葡萄酒行業又出現了另外一種新型塞子“DIAM”。同樣使用天然軟木材料加工而成,卻與傳統的軟木塞加工技術不同,DIAM塞子加工時,將天然軟木分割成細小的顆粒,利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將軟木中具有揮發性的物質分離掉,再將這些處理過的軟木顆粒,使用天然植物膠粘合在一起,壓制成長圓柱形塞子,同時添加專有的“聚合微球體”,使塞子具有很好的彈性。沒有木塞味困擾的DIAM塞子獲得了那些出產以果味見長的葡萄酒生廠商的青睞,在阿爾薩斯、勃艮第被迅速推廣,中國的精品酒莊也開始嘗試這一產品。

儘管遭受到了一些市場挑戰,然而葡萄酒瓶口的江湖,400多年來,軟木塞一直獨步天下,即使在現今,仍然佔據70%左右的市場份額(包括DIAM塞子),絕對的霸主地位。

-END-

李德美專欄丨葡萄酒瓶口那幾毫升空間的江湖變遷

李德美

供職於北京農學院,講授《葡萄酒文化與欣賞》、《釀酒工藝學》等課程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課題組成員

法國ESA大學客座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