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醬香型白酒的前身到現代工藝,都知道你就是醬酒專家!

醬香型白酒作為中國名酒稱號較多的香型代表之一,很多酒友都喜歡喝醬香酒,但是對於醬香酒的故事起源都不甚瞭解,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探討醬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136年

據《史記》記載,在漢朝,今仁懷一帶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漢武帝劉徹令唐蒙出使南越,在南越國王宴嚐到了當地所產的枸醬酒後,獨特的口感令人驚歎!於是將酒帶回長安,漢武帝大讚“甘美之”,並留下了“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的傳說。到公元前130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於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來。清仁懷詩人陳晉熙有詩為證:“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清代大詩人鄭珍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鰼部來”。都證實了早在漢朝以前,仁懷已盛產美酒。

從醬香型白酒的前身到現代工藝,都知道你就是醬酒專家!

唐宋時期

至唐、宋朝,仁懷一帶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茅臺釀製的優質大麴酒“風曲法酒”盛行於市。貴州省境內少數民族皆有飲酒習俗,並熟諳釀酒之道。當時談婚論嫁基本上都是以牛、酒為聘禮。宋代,知名學士黃庭堅被貶至貴州和廣西交界處,他和好友飲貴州產的“牂牁酒”,並盛讚“殊可飲”。可見在北宋,茅臺鎮附近就已經生產了優質大麴酒,宋人張能臣的《酒名記》,以此酒質量佳美而載入酒史。

元明清時期

茅臺鎮一帶出現了回沙工藝,此工藝對於醬香酒的釀製技藝、酒體風格都有標誌性的意義。在以後的發展中醬香酒工藝逐步形成:端午踩曲、高溫堆積、重陽下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足年窖藏,最後以酒勾酒。此為醬香酒傳統釀製技藝,古樸神秘,渾然天成,區別於其他香型白酒。到清朝,茅臺酒業興旺,有“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及“仁懷城西茅臺村釀酒全省稱第一”的記載。茅臺醬酒名聲鵲起,獲得“酒冠黔人國”、“風來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里香”的讚譽。

從醬香型白酒的前身到現代工藝,都知道你就是醬酒專家!

直至1915年

在1915年以前,醬香型的釀造工藝都是不統一的,有三輪次釀造的,有四輪次釀造的,也有七輪次釀造的;1935年後,七輪次釀造才基本成為主流;到1949年後,整合茅臺鎮三家作坊——恆興、榮和、成義,成義國營茅臺酒廠,才統一為七輪次釀造,醬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藝才真正成熟起來。

改革開放後

醬香型白酒發展百花齊放,但是對於大量的碎沙醬香等,沒有標準和規範,導致了整個醬香市場亂象。市面上幾十塊的醬酒,也宣傳是正宗的醬香酒,讓很多經銷商和消費者對醬香型白酒產生了不信任。2011年12月1日起,由貴州省制定,行業標準委正式發佈的《醬香型白酒行業標準》正式實施,規定中明確指出:醬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生產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質,需以高粱、小麥和水等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製成,以保障醬香型白酒質量。

從醬香型白酒的前身到現代工藝,都知道你就是醬酒專家!

現代的醬香工藝

醬香型亦稱茅香型,屬大麴酒類。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的蒸餾與其他白酒完全不同,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簡稱為“九八七”生產工藝,即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 醬香型白酒大麴貯存時間長達六個月才能進入制麴生產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基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麴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

醬香型白酒工藝的特點簡稱為“三高三長”,三高主要為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三長主要指基酒的生產週期長、大麴貯存時間長、基酒酒齡長。純糧高溫大麴白酒,出酒率低,並需要經過5年的窖藏。與其他白酒工藝相比,是十分獨特、科學合理的。這也是醬香型白酒飲用後不口乾、不上頭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根據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的不同,醬香型白酒分為四大種類,分別是捆子酒、碎沙酒、翻沙酒和竄香酒,從品質上講,這四大類醬香型白酒的品質依次降低。最好的是捆子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工藝的醬香型白酒,恆興燒坊酒是其代表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