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眼中沒有祖宗,將「中國史」變「東亞史」

​​​

臺當局眼中沒有祖宗,將“中國史”變“東亞史”

臺灣島內折騰許久的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議題終於定案,“中國史”確定將被納入“東亞史”之中。

看到消息彈出來,島妹心中一聲嘆息。

每次民進黨上臺,“去中國化”都是他們政策的主軸,逐步斬斷臺灣與中華文化的連結,離間兩岸同胞的手足深情,是他們的最終目的。課綱修改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下,歷史一次次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國史的面目越來越模糊,直至不可辨認。

而這一次,臺灣當局於8月11日到13日,一連三天七場會議的“火速快審”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三日之內,“中國史”不再,這究竟是“精心佈局”,還是避人耳目地“快刀斬亂麻”?

臺當局眼中沒有祖宗,將“中國史”變“東亞史”

課綱改動前後對比

改動

先來看看這回歷史課綱都做了哪些改動。

按照這次的修改,未來臺灣高中歷史課本不再單設“中國史”,而是將全部歷史分為“臺灣”、“東亞”、“世界”3個部分。“中國史”被放在“東亞史”脈絡下教學,其內容從原來的1.5冊縮減為1冊。

什麼意思呢?以前臺灣的歷史課本是用順著歷史脈絡的編年體排序,例如中國史分成“先秦時代”、“秦漢至隋唐”、“宋、元、明、清”等。而這次修改後,課本將採用主題方式分單元,比如中國相關的主題單元有4個,“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和“現代化的歷程”。至於中國的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都將消失,中華文化的起源及政治史部分,也通通不見。

事實上,“中國史”的消失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自李登輝執政時期起,臺當局就斷斷續續在歷史、文化教育上做文章。

簡單梳理一下:

1999年實施的“88課綱”,“臺灣史”首次成為附屬於“中國史”的獨立單元;2006年推行的“95暫綱”,“臺灣史”正式脫離“中國史”成為獨立一冊;2009年的“98課綱”以“95暫綱”為基礎,全面服膺“去中國化”的臺獨史觀;2012年的“101課綱”、2015年的“104微調課綱”,在馬英九政府的微調之餘,仍不脫“兩國論”框架;2016年蔡英文當局的“106課綱”,則已經開始以“主題”代“編年”、把“中國”放入“東亞”和“世界”。

這條脈絡不斷趨近的是,“中國史”是“外國史”,“臺灣史”是“本國史”。而前幾天的大幅修訂,可以說是民進黨終於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

臺當局眼中沒有祖宗,將“中國史”變“東亞史”

“獨”性

課綱屢屢更改,劍指何方?

在教科書中扭曲歷史,這首先是臺當局“獨”性發作、企圖“追本溯源”地分裂兩岸的極端表現。

部分在臺學者表示,對於高中歷史新課綱此次過審並不訝異,因為課審大會本來就是個“集團”,課綱當然“想過就過”。民進黨再度登臺以來,在臺灣教育界行之有年的“去中國化”、“漸進臺獨”達前所未有之高峰。臺當局以政治利益為要,攪亂青少年的民族、國家認同,再配合以一系列地詆譭大陸,顛倒黑白、一邊一國的禍心暴露無遺。

而這般“獨”素長遠來看,斷送的卻是臺灣自己的未來,在無所不用其極地“對抗大陸”的背景下,這最新一招,也就是“自裁”的一招。一句話,課綱修訂的根本結果是臺灣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的忘卻。

忘卻的後遺症是可怕的。島內有識之士擔心,臺灣人如果不懂中國歷史、中華文化,將成失根蘭花,無以為家。

舉一個例子吧。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的朋友,帶著女兒去大陸旅行。在嶽王墓看到“精忠報國”,小女生居然以為說的是張飛。吳昆財說,不能怪現在的學生,“教科書3個章節要講3000年的歷史,怎麼可能顧得上講岳飛!”

確實不能怪這些年輕孩子健忘,而是課本里根本就沒有多少東西可供他們忘記。臺灣島內的歷史笑話,說出來眾島友可能都不敢相信:把蔣介石當成“明朝大將”,“孔子莊子”傻傻分不清楚……

可笑,更可悲。

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說過一句話:“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

很巧,昨天恰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臺灣有多家社會團體,代表二戰中臺灣慰安婦受害者,到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辦公樓前抗議。當一襲黑衣、滿臉素顏的“立法委員”高金素梅,紅著眼眶、用壓抑而憤怒的聲音,在人潮湧動的臺北街頭喊出“當局口口聲聲轉型正義,卻從來不願為慰安婦向日本討公道,這是臺灣人最大恥辱與悲哀!”時,島妹的心裡正為臺灣流淚。這些年曆史書中不斷的“媚日”和“去中”修改,恐怕會給臺灣的未來帶去更多的不幸。

臺當局眼中沒有祖宗,將“中國史”變“東亞史”

“反作用”

諷刺的是,民進黨大力推銷的臺灣歷史課本,學生們卻並不買賬。

有位臺灣初中歷史老師告訴島妹,因為課本中的臺灣史偏重於枯燥的政治、經濟,缺乏常見的文化與人物故事,學生們很不感興趣。但是沒辦法,“臺灣史”的撰寫者被意識形態所綁架,不能深入介紹那些與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精彩故事和瞬間。老師承認,課綱的修改一直牽涉“政治問題”,但政治介入越深,學生就越“避之唯恐不及”。

與歷史課綱修改類似,過去一段時間,民進黨也未曾放過語文課本,將其中的文言文比例大幅縮減。結果是什麼呢?

十年前接觸臺灣人時,島妹心中驚訝於他們的中華文化素養,《論語》、《離騷》張口就來,古典詩詞倒背如流。可是現在再看臺灣報章上年輕記者的文章,連正確使用成語都做不到了。

臺灣文化界一直自詡是“中華文化的正統”,可是如果還要這麼折騰下去,本錢究竟能耗到幾時。

這些年,民進黨上臺後,加速了“文化臺獨”的速度,力圖在歷史觀上做手腳。“滅人之國先滅其史”,臺當局的這個手段可謂狠辣。

不過,島妹要說的是,兩岸相隔這麼近,文化同宗、歷史同源,千百年來一直割不斷,臺當局出於一己之私,“操控歷史”,將島內年輕一代當做了“政治祭品”,將兩岸關係進一步推向險境,這是逆時代而行,能矇蔽一時,不能矇蔽一世。

“臺獨”成“臺毒”,必將被自噬。

關於這次臺灣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的定案,今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一版也刊發了本報高級編輯吳亞明老師的文章:《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特附在此,以供島友閱讀。

臺當局眼中沒有祖宗,將“中國史”變“東亞史”

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望海樓)

一如所料,民進黨當局一手操控的“教育部課審大會”8月13日通過了島內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依據這個課綱,以後臺灣高中歷史課將只教單獨成冊的“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之前的“中國史”不再存在,被“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以主題方式分單元呈現”。這份升級版的“臺獨”歷史課綱一出籠,就遭到島內外有識之士的口誅筆伐。毋庸置疑,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己之私,將島內學生當成“政治祭品”,將兩岸關係進一步推向險境,最終難逃歷史的懲罰。

臺灣的教科書之亂,始於李登輝主政時期。比如1997年拋出的教科書《認識臺灣》,“我國”變成了“中國”,“李白是我國詩人”則變成了“李白是中國詩人”。陳水扁在臺上時承續了李的衣缽,為了遂行其“臺獨”分裂圖謀,更是在教育文化領域上下其手。就拿高中歷史教科書來說,“臺灣史”被從“中國史”中抽離出來,“中國史”儼然成了“外國史”。而所謂的“臺灣史”,則說臺灣原是無主之島,葡萄牙人首先發現了它,所以從那時到現在,臺灣只有400年的歷史。“臺灣史”中還竭盡吹捧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之能事,抹殺抗日先賢英勇事蹟。更為可笑的是,由於實行所謂的“一綱多本”,即臺教育主管部門訂定統一的課程綱要,符合資質的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科書,結果,不同的歷史教科書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評價竟然可以南轅北轍。

民進黨再次上臺之後,打著“維持現狀”的旗幟,幹著“去中國化”“漸進臺獨”的勾當,阻撓、限制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打壓主張發展兩岸關係人士,在危險道路上越走越遠。就拿教科書來說,民進黨當局“獨”性發作、動作不斷。先是撤銷之前馬英九主政時期的排“獨”課綱,接著又大幅刪減語文教科書的文言文比例,如今又強渡關山、推出升級版的“臺獨”歷史課綱。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都意在“編織”他們的“臺獨”迷夢。

島內教科書刻意扭曲歷史、顛倒黑白,偷渡“大陸臺灣,一邊一國”“獨”素。與此同時,“臺獨”分子還無所不用其極地妖魔化中國大陸,仇視大陸,詆譭大陸,挑動島內民眾的對抗情緒,離間兩岸同胞的手足深情。“臺獨”作祟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島內青少年對國家、民族、文化認同錯亂,以至於自己是不是中國人成了臺灣社會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問題。少數“臺獨”分子更攫取了“愛臺灣”的話語權,在肅殺的政治氣氛之下,有的人根本就不敢理直氣壯地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樹無根則枯,水無源則涸。那些試圖切斷臺灣根脈和源流的“臺獨”分裂勢力,實際上正在荼毒臺灣學生、斷送臺灣未來。民進黨當局的卑劣伎倆能矇蔽人於一時,不能矇蔽人於一世。歷經兩年多來民進黨的執政“夢魘”,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已經看破臺灣當局居心,他們以實際行動來參與兩岸交流合作,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兩岸關係大局,並從中體認到兩岸同胞是骨肉天親、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兩岸關係好,臺灣民眾才會好,臺灣才會有前途。

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民進黨當局操弄歷史、逆流而動,難逃輿論“誅殺”、難逃歷史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