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NEO,中國第一個原創公鏈,立項於2014年,2015年寫下第一行代碼。

NEO,曾創下千倍幣的傳奇,如今立志在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公鏈。

本期《全球大視野》,NEO創始人張錚文接受鏈觀天下聯合創始人熊志琴的專訪,來聽聽張錚文和NEO的故事,以及NEO3.0的野心。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張錚文

張錚文,NEO創始人之一,2015年與達鴻飛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區塊鏈公鏈項目。如果說中本聰打造的比特幣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金融網絡,那麼NEO則希望構建一種能夠對接實體世界資產的橋樑式金融系統。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鏈觀天下聯合創始人

關注區塊鏈大事件、大人物、大項目,歡迎收看全球大視野。我們今天邀請到演播室的是NEO的創始人之一張錚文先生,張總您好。

張錚文

NEO創始人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大家好,我是NEO的創始人張錚文,也是NEO的核心開發者,很高興今天來到鏈觀天下。

創辦NEO的契機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張總,請您介紹下您是怎麼進入區塊鏈行業的,包括進入NEO之前的經歷好嗎?

張錚文

我2009年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在安全行業裡從事信息安全工作,五年後我去了盛大遊戲,如果我在盛大沒有接觸到比特幣,可能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安全行業裡面持續的工作,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

我是出生在上海,一直生活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後來就離開上海到了北京。機緣巧合在14年初北京有一次比特幣大會,我遇見了NEO的另外一個創始人達鴻飛,而且他是作為演講嘉賓。

大會上他講了一些想法,包括這個項目的一個雛形,還有小蟻這個項目的思想。我聽了他的演講之後,就覺得非常有意思。在14年中旬的時候我就離開了火幣,回到了上海,然後跟達鴻飛一起去構思小蟻這個項目,後來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的NEO。

跟達鴻飛的分工

熊志琴

您和達叔在NEO上是怎麼分工的呢?

張錚文

首先我和達叔都是NEO的創始人,但是其實在我看來創始人只不過是一個吉祥物,並沒有什麼用。我們的其他角色更加重要一些,這一點就要從NEO的架構來講起來。

我們都知道NEO鏈上有一億個NEO代幣,其中有50%的代幣是用於早期的項目融資,剩下50%的代幣是計劃用於未來NEO生態的發展、建設。

它是由NEO基金會來管理的,我和達鴻飛都是NEO基金會的成員,一人一票,相當於是NEO基金負責花錢,而我和他兩個人決定怎麼花這筆錢。這就是我們的工作。除此之外,我更偏向於技術社區的維護還有協調,達叔更偏向於整體的管理、宣傳、佈道。

NEO早期代碼基本由張錚文一人所寫

熊志琴

您剛才說創始人只是一個吉祥物,很顯然太謙虛了。我們聽到一種說法,NEO早期的代碼基本上是您一個人寫的,是這樣嗎?

張錚文

這是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因為項目剛出來,很難去聚集到很多人為它作出貢獻,早期的話我也是作為一個貢獻者的身份為它貢獻代碼。

到了2016年左右情況就有改變了。我們的社區逐漸成長,有大量的遍及全球的開發者都在為NEO的代碼庫貢獻代碼。

從小蟻到NEO

熊志琴

NEO的現在和您當初設想的一樣嗎?

張錚文

肯定是不一樣。因為這點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NEO最初的名字叫做小蟻。小蟻當初我們給它的定位是它要服務於資產數字化這樣的應用場景。包括我們當時設計了很多接口,包括資產登記,還有數字身份這些,都是為資產數字化這個應用場景去服務的。

但是如果僅僅是用作資產數字化這個場景的話,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出區塊鏈它背後的技術特徵,並沒有很好的利用到它的技術優勢。因為資產數字化其實僅僅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樣把物理世界的資產進入到區塊鏈的世界,進入到數字世界裡面或者說它解決了一個信任來源的問題。

但是我們把資產從鏈外放到鏈內之後,讓它如何更好地在鏈內進行價值傳遞,包括人們怎麼樣圍繞這個價值去更智能化的協作,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思考了之後決定要給小蟻加上智能合約。我們獨創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智能合約體系。

有了這套東西之後我們不但可以做到資產數字化,還可以讓它在數字世界裡面更好的被可編程化,更好的智能化。那未來人類的經濟協作模式就可以在區塊鏈上用智能合約去更好地為我們的智能經濟服務,所以最後我們也做了一個品牌重塑,從小蟻變成了NEO。

NEO的1.0、2.0、3.0

熊志琴

我們知道NEO 3.0馬上要推出了,那NEO的1.0、2.0和3.0又分別是什麼?

張錚文

1.0就是小蟻,它的願景是服務於資產數字化這樣的場景。到了2.0,我們改名叫做NEO,它的場景就變了。我們是希望它能夠更好的服務於智能經濟。到了3.0

,它的願景沒有變,還是要更好地服務於智能經濟,但是我們給它一個更明確的使命,就是要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大規模的商業應用。

3.0這個想法,其實是我最早提出來的,我也在社區裡面公佈了這個想法。我剛才也說了,NEO技術社區的發展並不是以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權威去推動,我提出這個想法,最後去實現和推動它的還是整個社區。

我最初設計NEO 3.0的時候,我給它的目標就是要能夠服務於大規模的商業應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它必然要實現一些東西,一些技術特徵,比如說它的穩定性要大大的提高,它的TPS要大大的提高,它要能夠容納海量的業務數據。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會提出一些想法,怎麼樣去改進NEO現在的系統去實現目標。具體下來就會對我們整個代碼進行大量的修改,然後增加很多新的功能,包括智能合約,包括區塊鏈底層業務邏輯,包括我們的代幣系統,然後整個經濟模型方面的都會提出一些修改。

這些提案被提出來之後,社區也會討論,所以其實可能NEO 3.0有一半是我提出的想法,而另一半是由整個技術社區,它根據我提出的一些目標,然後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去改變NEO的這個技術。

最後我們還有一點就是要降低整個NEO的成本。我們知道之前我們在NEO上面部署一個智能合約,可能需要花費500個Gas。這筆錢對很多開發者來說是能夠負擔得起,但是也有很多開發者說用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貴。我們也對整個NEO的價格體系做了一個重新的評估,在3.0版本里面可能會整個價格體系會有一定的壓縮,當然這也在社區的討論過程中。

總體來說一個是經濟模型的修改,然後是價格模型的修改,穩定性的提高,TPS的提高,就是這些。

NEO從不做市值管理

熊志琴

我們知道NEO從一開始上市,一直到最高點,一直到現在,其實出現了非常大的波動,那NEO會做市值管理嗎?

張錚文

這一點我可以告訴大家,NEO從來沒有做過任何的市值管理,因為我們不在乎市值,跟我們沒有關係,它波動也好,漲也好,跌也好,其實它對我們整個社區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NEO技術社區全球分佈式協作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NEO是一個很特殊的項目,我們到NEO的辦公室去看,都沒有看到很多的技術人員,這個可能和其它的項目有一些很大的區別,就是程序員在全球各地分佈式的協作。是怎麼形成這樣一種機制的?

張錚文

這確實是NEO跟其它的項目會有非常大的一個差別,大家看到這個場面之後會覺得NEO可能技術不行或者人太少,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因為NEO它從誕生開始,我們就朝著一個社區化的發展方向去做。所以NEO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社區,它不是一家公司,所以我們不可能去用公司化的模式去發展NEO這個項目,更多的就是社區化的發展。

我們會在全球培養出各種技術社區,給它經費,讓它們自己去成長。它們會提出自己的治理方針,它們會自己開腦洞,想出一堆很有趣的東西,最後把它貢獻到NEO這個項目裡面。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辦公室裡面,你看不到太多的技術人員,但其實全球有非常多的技術人員在為NEO作出貢獻。

熊志琴

這種分佈式協作的優勢是什麼?

張錚文

就是民主。

熊志琴

NEO在海外社區和國內社區的比例是怎麼樣的?

張錚文

從技術社區來講的話,絕大部分是在海外。

海外社區很看重NEO

熊志琴

為什麼NEO會更看重海外社區?

張錚文

這個問題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回答你,並不是NEO更看重海外社區。因為NEO它本身就是一個社區,它沒有辦法去看重某一個社區。反過來講,其實是海外的技術社區更看重NEO

因為海外的社區可能會更加關注到區塊鏈的技術本身,國內從我的直觀的感受來講,可能大家更願意去炒幣或者去做一些炒作的事情,對技術關注度不是特別高。所以最後自然形成的結果就是海外的技術社區慢慢地就被NEO的技術和理念所吸引,慢慢的成為了NEO社區的一部分。

程序員是改變世界的人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您覺得程序員是改變世界的人嗎?

張錚文

程序員是改變世界的人,但不只是程序員,我覺得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單獨去改變世界。這也是為什麼NEO它要做社區,而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或者靠一個公司的力量,而是要靠整個社區全球所有人的力量去推動。

歡迎程序員加入NEO大家庭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您對新進入區塊鏈行業的程序員有什麼建議?

張錚文

歡迎來加入NEO的大家庭。

NEO如何佈局生態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的公鏈,比方說EOS就在建立自己的生態,那NEO有生態方面的佈局嗎?

張錚文

有的。NEO其實在生態方面一直是在佈局。

第一點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技術社區的佈局。NEO對技術社區非常重視,所以它會出非常多的經費給到技術社區,包括剛才提到的COZ、NEL還有NEO research,還有一些其它的社區,包括一些安全領域的社區,我們給到這些社區經費,它們拿到經費後就會自發的去成長,最後通過某種方式回報到NEO這個大社區裡面去,這是我們在技術社區方面的佈局。

第二點是一個具體行業上面的佈局,就是遊戲行業。

第三點就是交易所。因為我們是一個區塊鏈底層平臺,上面是需要承載很多區塊鏈應用,這些應用可能會發幣,發幣之後可能需要上交易所,所以我們也佈局了一些交易所。

最後是我們會在安全領域上有一些佈局。因為畢竟區塊鏈是一個承載了大量的用戶資產的平臺,如果安全上面有問題可能用戶的資產安全就會造成損失。

公鏈的看法及發展趨勢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您對現在公鏈的佈局怎麼看?包括它以後的趨勢是什麼樣的?

張錚文

我覺得公鏈未來有一個趨勢,就是它必須要向服務於大規模的商業及應用這個方向去發展。

因為如果不往這個方向去發展,應用就沒法落地,那些就像搭積木一樣出來的沒有用的場景或者說一些小打小鬧的場景放在區塊鏈上其實沒有意義,它沒有辦法服務於實體經濟,也沒有辦法把我們的經濟活動放到區塊鏈上面。

只有區塊鏈能夠達到服務於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這個階段,這個技術水平之後,區塊鏈才有辦法真正的去落地。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所以您覺得公鏈也有一輪大洗牌的過程。

張錚文

肯定。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最後什麼樣的會留下來?

張錚文

真正能夠服務於大規模企業級應用。

NEO與ETH存在競爭關係嗎?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外界有個說法,NEO是中國版的以太坊,那NEO和以太坊存在競爭關係嗎?

張錚文

NEO和以太坊肯定是存在競爭關係的。而且不只是NEO和以太坊,包括幾乎所有的公有鏈,它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競爭關係。

其實我不是特別喜歡中國版以太坊這樣一個稱號,因為NEO和以太坊是有很大差別的。

換句話說,在我的想法裡面NEO是以太坊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者,但現在它的包括影響力也好,上面的應用的數量也好,都沒有辦法去跟以太坊比,但是它確實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競爭者。

NEO對比ETH的獨特之處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NEO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呢?

張錚文

NEO跟以太坊相比,剛才說有很大差別,因為以太坊當時在開發的過程中,我們NEO的起步並沒有比以太坊晚太多,以太坊它有自己獨立的智能合約系統,我們NEO也有自己的獨立的智能合約體系。

以太坊它其實沒有過多的去想要做什麼事情。它對自己的定位很簡單,就是一臺去中心化的,無法被阻止的分佈式計算機,它就是一個運行新的合約的平臺。但是NEO的願景跟它不太一樣,可能功能上會很相似,但是願景上不太一樣,我們是需要去服務於智能經濟的。

NEO跟EOS的區別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EOS也是說自己要做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那NEO和EOS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張錚文

其實大家都意識到自己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NEO的優勢就是我們起步比它早,EOS現在剛剛主網上線,應用的規模還不大。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整套智能合約體系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包括編譯器,包括開發工具,包括整個生態,開發者生態、技術生態、技術社區等等,包括投資體系都非常成熟。

可能我們的發展速度會遠遠大過EOS,這就是我們的優勢,最後還是要比拼誰的生態更強健,誰的社區更強健。

NEO 2020年要成為世界第一公鏈

熊志琴

我聽到達鴻飛說2020年要讓NEO成為世界第一公鏈,NEO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野心來做這件事情以及它會怎麼做呢?

張錚文

野心肯定是有的,因為我個人做事的風格如果不做第一的話,我寧可不做這件事情。那具體怎麼做呢,我覺得最後可能體現到兩個地方:

第一點就是NEO會在2020年之前率先成為有能力去服務於大規模商業應用的一個公有鏈,我們會去朝著這個目標去做。

第二點是假如我是一個開發者,我想要基於區塊鏈去做分佈式應用的開發,我首選的平臺是什麼?如果是現在的話可能是以太坊,因為不管它在知名度上也好,還是鏈上的應用數量也好,它都是遙遙領先於NEO的。

所以現在可能開發者的首選平臺還是以太坊,但是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努力,通過對生態的建設,能夠做到在2020年之前達到一個目標,就是一個開發者想要基於區塊鏈做應用,他的首選平臺是NEO而不是其它的平臺。

NEO如何吸引其它項目加入生態

熊志琴

很多的公鏈都希望形成自己的生態,很多的項目建立在它們上面,那NEO怎麼吸引很多的區塊鏈的項目在它上面來做。

張錚文

第一我們會把開發的門檻降得很低,我們有大量的編譯器,而且可以擴展,所以我們可以吸引非常多的現有的非區塊鏈領域的開發者,他們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去做開發,就可以很方便地進入到區塊鏈開發這個領域裡面去。這是隻有在NEO上面才能夠做到,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吸引大量的項目進來。

第二我們會降低開發者的成本。在以太坊上要部署一個應用或者用戶去使用一個應用,它是需要消耗很多的費用。甚至網絡擁堵的時候,你運行智能合約的成本會非常高。但是因為NEO的TPS非常高,可能每秒可以達到一千的TPS,未來也會更加高。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的網絡不會擁堵,用戶使用智能合約的成本也會下降的非常低。這樣就更能夠吸引開發者在我們平臺上進行開發。

第三我們有NGC作為投資基金。它會去對一些優質的項目進行投資,這樣優質的項目它有了一個啟動資金,它也會更樂於在NEO上面進行開發。

NEO如何避免擁堵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我們知道以太坊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擁堵,那NEO怎麼來避免這樣的事情?

張錚文

以太坊出現擁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它的技術,就是它的技術架構其實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之後再想要去做更改的話會非常困難,包括它的共識機制,POW。

這就決定了它其實沒有辦法把它的併發度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未來的話它們也會做出一些改進,比如說做分片,但是這些事情可能也會遙遙無期。

其實這就給NEO一個時間窗口,那我們在底層機制上面可能會做到能夠適合於高併發,包括高TPS這樣一個場景。

對NEO千倍幣發展的看法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我們知道我們身邊很多人是通過NEO來一夜暴富的,這些事對NEO團隊產生過震動嗎?

張錚文

沒有。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你們當初會想象得到,NEO會發生這麼大的一個發展?

張錚文

NEO會產生這麼大發展我們是想象過的,至於你說它的市值會變成如何如何,這個我相信沒有人可以想到。

關於區塊鏈投資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我們知道NEO是名副其實的千倍幣,那您會做投資嗎?

張錚

我沒有做過區塊鏈投資,因為我更關注於技術。如果硬要說的話,在NEO項目的早期,在2014年的時候因為NEO項目要發展,當時國內也不像現在做ICO這麼方便。

我們當時為了做這個項目,每個人出了幾萬塊錢,可能加起來就有幾十萬的錢,然後我拿到了NEO項目百分之一的代幣,也就是一百萬多一點,一百來萬。後面自己陸陸續續又買了一點NEO,那可以算作是我人生當中的第一次投資吧,反正之後我也沒有動過。

區塊鏈還處於早期階段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您覺得區塊鏈的現在和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怎麼樣的一個發展趨勢?

張錚文

區塊鏈我覺得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現在幾乎都處在一個技術進化的階段。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區塊鏈能夠有效地服務於大規模的商業應用這樣一個場景。因為大規模商業應用要求你的TPS非常高,要求你的穩定性非常高,甚至它可能會產生海量的業務數據要存儲在這個鏈上,你能存的下嗎?存不下。

所以我們的區塊鏈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去運行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階段。未來的如果有哪個區塊鏈能夠出現技術突破,能夠達到這樣的技術水平,到了那個時候,可能區塊鏈的商業應用就可以大規模的落地了,到那個時候區塊鏈的春天就來了。我也希望NEO能夠成為喚醒區塊鏈春天的一個使者。

NEO未來的狀態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您覺得NEO未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張錚文

其實剛才已經說過了,這也是我和達叔的一個目標,就是2020年我們會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公有鏈,這是從技術上來講。從生態來講我們會更加的去中心化。無論從代幣、社區、技術,包括整個項目都會更加的去中心化。

區塊鏈與互聯網的關係

專訪NEO張錚文:100多萬個NEO一個都沒動|全球大視野

熊志琴

您覺得區塊鏈對於互聯網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顛覆還是一種補充。

張錚文

補充。因為顛覆這個詞被用得太多了,動不動就說要顛覆,其實最後會發現很多東西它沒有被顛覆,它會吸收新的技術,新的工具,然後為自己所用,更好的補充它原來的不足,我覺得這才是最好方法。

一句話介紹NEO 3.0

熊志琴

最後對著我們鏡頭再最後介紹一下NEO 3.0。

張錚文

NEO 3.0如果用一句話來說,它比2.0更穩定,更快速、更好。用戶體驗會更加好一些,開發者的成本也會更加低一些,對開發者的門檻也會更降低一些。

趣味彩蛋

熊志琴

您覺得您和達叔誰比較帥?

張錚文

我覺得平時他比較帥,今天我比較帥,哈哈。

熊志琴

那他會受到很多女生的追捧嗎?

張錚文

會。

熊志琴

那你呢?

張錚文

無法回答,哈哈。

熊志琴

好的,謝謝您張總,謝謝您今天來到我們演播室。

專訪 熊志琴

製片 林路

攝像師:小柯、徐志強、雕兄

剪輯師 徐志強

總監製 熊志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