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由父親做的7件事情,0-19歲父親的作用

必须由父亲做的7件事情,0-19岁父亲的作用

小喇叭:兒童心理成長課堂,集本號5年來全部的家長課程,並提供兒童行為的原因測試(免費)。

必须由父亲做的7件事情,0-19岁父亲的作用

父親的身上,孩子觀察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可以說,父親是孩子的獨立宣言,父親是孩子勇敢的教科書,父親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心理學研究表明,下面的七件事,必須爸爸做

第一件:愛妻子

爸爸對妻子的態度,其實就是男孩對未來妻子的態度。父親打罵妻子,小男孩看在眼裡,耳濡目染,長大後和妻子有矛盾的時候,當他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會下意識舉起自己的拳頭。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認為這是解決夫妻衝突的一種方式。

小女孩看在眼裡,會懷疑自己作為女性的價值,懷疑自己不值得愛,未來遇到渣男,被渣男虐,就不會主動躲開,甚至認為這是正常的。反之,爸爸寵愛尊重憐惜媽媽,女兒會打心眼裡認可自己的女性角色,認為自己也是值得愛的,未來遇到不尊重憐惜自己的男人,就會遠離

第二件:陪子做運動

嬰兒從5個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不一樣。當爸爸抱他的時候,他已經開始驚奇於爸爸的偉力,因為爸爸把他舉得高,讓他四肢伸展。所以,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教練。

從舉高高開始,爸爸就要陪孩子做運動。爸爸和媽媽不一樣,女性的本質決定了她很少帶孩子參加具有冒險性的活動,而爸爸能通過運動教給孩子勇敢、開朗的探索精神

而且,有爸爸陪孩子一起運動、遊戲。父親強有力的臂膀會給孩子安全感,孩子心理會更健康,無論小時候或長大後,面對挫折或挑戰,都會更有安全感,更積極勇敢。

第三件:讓孩子贏一次。

無論棋類遊戲,跑步,還是別的,爸爸一定要讓孩子贏一次。甚至,隔一段時間就讓孩子贏一次。

每個孩子的心中,爸爸都是英雄,是很強大的所在。如果在遊戲中,贏了爸爸一次,他們會特別驕傲,樹立起只要自己努力,就會很棒,打敗一切的自信心

有了這樣的自信,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願意嘗試。比起連嘗試都不敢的孩子,當然更容易成功,形成正向的反饋,孩子就會越來越優秀。

第四件:聊一聊性別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管西方東方,在所有的文化傳統中,爸爸代表的是社會對個人的規則和要求,媽媽代表的是家庭的溫暖。性別這件事情,由爸爸聊,對孩子更有說服力,爸爸的一句,頂媽媽的百句不止。如果是男孩,就告訴孩子,我們都是男人,和女孩不一樣,我們的使命是照顧家庭,保護弱小。如果是女孩,就告訴孩子,你的性別和我不一樣,你要像媽媽,做一個溫暖、優秀、會保護自己的女子。

第五件:給孩子一個擁抱

心理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統計了哈佛大學上千名學生的感受,結論是:來自爸爸的擁抱,帶來的肯定和震撼,遠遠超過來自媽媽的。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肌膚飢渴,這早已是心理學的共識。中國的爸爸都不喜歡說愛,那就擁抱吧,你的擁抱,比來自媽媽的,更有用哦。

第六件:分享一次自己失敗的經歷

別怕孩子會瞧不起自己,孩子知道爸爸也曾經失敗過,會更愛爸爸,面對挫折挑戰的時候,會更勇敢堅強。通過這樣的分享,孩子和爸爸的關係也會更密切,你們的心會靠得更近。孩子會成長為一個誠實面對自己,能接受挫折,併為成功努力的人,會不知不覺變得陽光開朗,願意和你分享秘密,而不是在上學後,成為一個報喜不報憂,偽裝強大,實則虛弱,和你漸行漸遠的孩子。

第七件:帶孩子體驗職業生活

一般來說,母親顯得更家庭化,父親則更社會化,孩子踏向社會的道路中,父親的優勢可能大於母親,自然應該多為孩子創造積極拓展性的體驗機會,激發孩子的職業夢想,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新疆一位司機父親,利用寒暑假,帶孩子跑長途,頂風冒雪,翻越天山,結合艱難坎坷談人生,給孩子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三個孩子不僅都考上博士,而且相互約定,不要家裡一分錢,靠自己打工和獎學金讀書學習。

所以,爸爸,你要負起自己為人父的責任來,為孩子撐起光明的未來。

不同年齡段,父親的角色

知名的父職研究者、現任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院(NICHD)資深研究科學家麥可 · 蘭布(Michael E. Lamb)表示。父親在孩子各成長階段最重要的角色如下:

0—5歲的幼年期:父親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第三者

一歲起的嬰幼兒需要在心理上離開母親,追求獨立個體感,但之前對母親的倚賴可能讓他們在離開的過程中相當掙扎痛苦。此時父親必須成為那個“安全的第三者”,陪伴孩子、讓他們有自信在心理上離開母親,得以和母親以外的人建立關係。

6—12歲的學齡期:父親是具權威象徵的模範角色

學齡期孩子學著從他律轉為自律,此時父親應善用其權威感,為家庭設立規範,並以身作則發揮影響力,培養孩子內在的道德是非概念與自信。小時候媽媽說“等你爸爸回來就知道”,一句話就能讓使壞的孩子乖乖聽話。父母親雖都能扮演道德規範者,但

父親的象徵意義較難以撼動,較適合執行管教任務

13—18歲的青春期,父親成了兒子的競爭對手、女兒的第一段異性關係

青春期的男孩特別需要父親在身邊做為性別認同楷模,讓他了解自己將來的樣子。這時的男孩傾向跟媽媽較親、女孩跟爸爸較親。兒子先把父親當競爭對手,在各方面挑戰父親,隨後發展出類似父親的男子氣概。女兒則藉由與父親的互動,形成往後與異性相處的模式

19歲之後,父親是精神導師

子女成年後,父親必須在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上給予建議,鼓勵並支持他們的職涯發展。這在東方以父系為主的社會更為明顯。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有免費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