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一級建造師市政實務選擇題核心考點(必背)

獲取資料完整版方式:點擊關注,併發送私信 ‘一建資料’即可獲取免費視頻課件和重點資料。關注林哥助考頭條號,定期發佈一建乾貨資料和備考經驗技巧。

2018 一級建造師市政實務選擇題核心考點(必背)

考點一:路基的施工技術 一、填土路基和挖土路基

1.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凍土塊或鹽漬土。填土內不得含有草、樹根等雜物, 粒徑超過 100mm 的土塊應打碎。

2.排除原地面積水,清除樹根、雜草、淤泥等。應妥善處理墳坑、井穴,並分層填實至原基面高。

3.填方段內應事先找平,當地面坡度陡於 1:5 時,需修成臺階形式,每層臺階高度不宜大於 300mm, 寬度不應小於 1.0m。

4.根據測量中心線樁和下坡腳樁,分層填土,壓實。

5.碾壓前檢查鋪築土層的寬度與厚度,合格後即可碾壓,碾壓“先輕後重”,最後碾壓應採用不小於12t 級的壓路機。

6.填方高度內的管涵頂面填土 500mm 以上才能用壓路機碾壓。質量檢查與驗收項目:主控項目為壓實 度和彎沉值(mm/l00);

土質路基壓實原則:“先輕後重、先靜後振、先低後高、先慢後快,輪跡重疊。”壓路機最快速度不宜 超過 4km/h。

考點二:基層施工技術

一、基層材料----石灰穩定土基層和石灰工業廢渣(石灰粉煤灰)穩定砂礫(碎石)基層(也可稱二灰 混合料)石灰穩定土基層攤鋪好的穩定土應當天碾壓成活。碾壓時的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 2%範圍內。 直線和不設超高的平曲線段,應由兩側向中心碾壓;設超高的平曲線段,應由內側向外側碾壓。縱、橫接縫(槎)均應設直槎。縱向接縫宜設在路中線處,橫向接縫應儘量減少。壓實成活後應立即灑水(或覆蓋) 養護,保持溼潤,直至上部結構施工為止。嚴禁用薄層貼補的辦法找平。石灰土應溼養,養生期不宜少於 7d。養生期應封閉交通。石灰工業廢渣(石灰粉煤灰)穩定砂礫(碎石)基層(也可稱二灰混合料)運輸中應採取防止水分蒸發 和防揚塵措施。運輸時,應採取遮蓋封閉措施防止水分損失和遺撇。混合料每層最大壓實厚度為 200mm,且 不宜小於 100mm。應在潮溼狀態下養護,養護期視季節而定,常溫下不宜少於 7d。採用灑水養護時,應及時 灑水,保持混合科溼潤。

考點三:面層施工技術 瀝青混合料面層、改性瀝青混合料面層、水泥混凝土面層三種面層施工技術。 瀝青混合料面層不得在雨、雪天氣及環境最高溫度低於 5℃時施工。 攤鋪機必須緩慢、均勻、連續不間斷地攤鋪,攤鋪速度宜控制在 2~6 m/min 的範圍內。 壓實三階段:初壓、復壓、終壓。初壓宜採用鋼輪壓路機靜壓 1~2 遍。碾壓時應將壓路機的驅動輪面向攤鋪機,從外側向中心碾壓: 在超高路段和坡道上則由低處向高處碾壓。復壓應緊跟在初壓後開始,不得隨意停頓。碾壓路段總長度不超過 80m。密級配瀝青混合料復壓宜優先採用重型輪胎壓路機進行碾壓,以增加密水性,其總質量不宜小於 25t。 相鄰碾壓帶應重疊 1/3~1/2 輪寬。當採用三輪鋼筒式壓路機時,總質量不小於 12t,相鄰碾壓帶宜重疊 後輪的 1/2 輪寬,並不應小於 200mm。終壓應緊接在復壓後進行。終壓應選用雙輪鋼筒式壓路機或關閉振動的振動壓路機,碾壓不宜少於 2 遍,至無明顯輪跡為止。為防止瀝青混合料粘輪,對壓路機鋼輪可塗刷隔離劑或防粘結劑,嚴禁刷柴油。亦可向碾輪噴淋添加少 量表面活性劑的霧狀水。縱縫:刨毛槎→刷粘層油→鋪新料軟化下層後鏟走→跨縫碾壓 橫縫:厚度平整度檢查並刨除層厚不足部分→清除泥水乾燥→刷粘層油→預熱→鋪料先橫向後縱向碾壓 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應待攤鋪層自然降溫至表面溫度低於 50℃後,方可開放交通。不得在面層上堆土或拌制砂漿。改性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技術 攤鋪在噴灑有粘層油的路面上鋪築改性瀝青混合料時,宜使用履帶式攤鋪機。SMA 混合料施工溫度應經試驗確定,一般情況下,攤鋪溫度不低於 160℃。 攤鋪機必須緩慢、均勻、連續不間斷地攤鋪,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攤鋪速度宜放慢至 1~3m/min。攤鋪係數應通過試驗段取得。初壓開始溫度不低於 150℃,碾壓終了的表面溫度應不低於 90℃。 振動壓路機應遵循“緊跟、慢壓、高頻、低幅”的原則,SMA 混合料不得采用輪胎壓路機碾壓。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攪拌設備應優先選用間歇式拌合設備,坍落度宜控制在 20~40mm,當面板厚度超過 150mm,坍落度小於 30mm 時,必須插入振搗;上層混凝土的攤鋪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且下層厚度宜為總厚的 3/5;脹縫間距符合設計規定,縫寬宜為 20mm。在與結構銜接處、道路交叉和填挖方變化處,應設脹縫。 縮縫應垂直板面,寬度 4-6mm。切縫深度:設傳力杆時,不小於面層厚的 1/3 且不小於 70mm。不設傳力杆時,不小於面層厚的 1/4 且不小於 60mm。 機切縫時,宜在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 25-30%進行。 縫料灌注深度宜為 15~20mm,養護一般宜為 14~21d。應特別注重前 7d 的保溼(溫)養護。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彎拉強度 40%以後,可允許行人通過。混凝土完全達到設計彎拉強度且填縫完成後, 方可開放交通。

考點四:混凝土施工技術 澆築混凝土前,應檢查模板、支架的承載力、剛度、穩定性,檢查鋼筋及預埋件的位置、規格。 在原混凝土面上澆築新混凝土時,相接面應鑿毛,並清洗乾淨,表面溼潤但不得有積水。 凝土運輸、澆築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應連續澆築,並應在底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上一層混凝土澆築完畢。 灑水養護的時間,採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不得少於 7d。 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滲等要求以及高強度混凝土,不少於 14d。當氣溫低於 5℃時,應採取保溫措施,不得對混凝土灑水養護。 模板、支架和拱架應結構簡單、製造與裝拆方便,應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 施工預拱度應考慮下列因素:設計文件規定的結構預拱度;支架和拱架承受全部施工荷載引起的彈性變形;受載後由於杆件接頭處的擠壓和卸落設備壓縮而產生的非彈性變形;支架、拱架基礎受載後的沉降。支 架立柱必須落在有足夠承載力的地基上,立柱底端必須放置墊板或混凝土墊塊。支架地基嚴禁被水浸泡,冬 期施工必須採取防止凍脹的措施。澆築混凝土和砌筑前,應對模板、支架和拱架進行檢查和驗收,合格後方 可施工。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應遵循先支後拆、後支先拆的原則。卸落設備:楔塊、木馬、砂筒、千斤頂。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側模應在預應力張拉前拆除;底模應在結構建立預應力後拆除。

考點五:預應力混凝土 預應力筋的張拉由工程技術負責人主持,張拉作業人員應經培訓考核合格後方可上崗。 預應力筋採用應力控制方法張拉時,應以伸長值進行校核。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的差值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規定時,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之差應控制在 6%以內。否則應暫停張拉,待查明原因並採 取措施後,方可繼續張拉。放張預應力筋時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規定時,不得低於強度設計值的 75%。放張順序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規定時,應分階段、對稱、交錯地放張。放張前,應將限制位移的模板拆除。 後張法預應力筋張拉應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未要求時,不得低於強度設計值的 75%。 (2)預應力筋張拉端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曲線預應力筋或長度大於等於 25m 的直線預應力筋,宜在兩端張拉;長度小於 25m 的直線預應力筋,可在一端張拉。當同一截面中有多束一端張拉的預應力筋時,張拉端宜均勻交錯的設置在結構的兩端。 (3)張拉前應根據設計要求對孔道的摩阻損失進行實測,以便確定張拉控制應力值,並確定預應力筋的理論伸長值。(4)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可採取分批、分階段對稱張拉。宜先中間, 後上、下或兩側。

考點六:沉入樁基礎 沉樁順序:對於密集樁群,自中間向兩個方向或四周對稱施打;根據基礎的設計標高,宜先深後淺;根據樁的規格,宜先大後小,先長後短。 錘擊過程應採用重錘低擊。 墩臺混凝土宜水平分層澆築,每層高度宜為 1.5~2m。墩臺混凝土分塊澆築時,接縫應與墩臺截面尺寸較小的一邊平行,鄰層分塊接縫應錯開,接縫宜做成企 口形。分塊數量,墩臺水平截面積在 200m2 內不得超過 2 塊;在 300m2 以內不得超過 3 塊。每塊面積不得小 於 50m2。

考點七:橋樑上部機構施工 一、支(模)架法

(一)支架法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

1.支架的地基承載力應符合要求,必要時,應採取加強處理或其他措施。

2.應有簡便可行的落架拆模措施。

3.各種支架和模板安裝後,宜採取預壓方法消除拼裝間隙和地基沉降等非彈性變形。

4.安裝支架時,應根據梁體和支架的彈性、非彈性變形,設置預拱度。

5.支架底部應有良好的排水措施,不得被水浸泡。

6.澆築混凝土時應採取防止支架不均勻下沉的措施。

(二)移動模架上澆築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

1.支架長度必須滿足施工要求。

2.支架應利用專用設備組裝,在施工時能確保質量和安全。

3.澆築分段工作縫,必須設在彎矩零點附近。

4.箱梁內、外模板在滑動就位時,模板平面尺寸、高程、預拱度的誤差必須控制在容許範圍內。

5.混凝土內預應力筋管道、鋼筋、預埋件設置應符合規範規定和設計要求。 二、懸臂澆築法

懸臂澆築的主要設備是一對能行走的掛籃。

(一)掛籃設計與組裝 掛籃結構主要設計參數應符合下列規定:

(1)掛籃質量與梁段混凝土的質量比值控制在 0.3~0.5.特殊情況下不得超過 0.7。

(2)允許最大變形(包括吊帶變形的總和)為 20mm。

(3)施工、行走時的抗傾覆安全係數不得小於 2。

(4)自錨固系統的安全係數不得小於 2。

(5)斜拉水平限位系統和上水平限位安全係數不得小於 2。

掛籃組裝後,應全面檢查安裝質量,並應按設計荷載做載重試驗,以消除非彈性變形。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粱合龍順序一般是先邊跨、後次跨、再中跨。連續粱(T 構)的合龍、體系轉換和支座反力調整應符合下列規定:

(1)合龍段的長度宜為 2m。

(2)合龍前應觀測氣溫變化與梁端高程及懸臂端間距的關係。

(3)合龍前應按設計規定,將兩懸臂端合龍口予以臨時連接,並將合龍跨一側墩的臨時錨固放鬆或改成 活動支座。

(4)合龍前,在兩端懸臂預加壓重,並於澆築混凝土過程中逐步撤除,以使懸臂端撓度保持定。

(5)合龍宜在一天中氣溫最低時進行。

(6)合龍段的混凝土強度宜提高一級,以儘早施加預應力。

考點八:基(槽)坑土方開挖 軟土基坑必須分層、分塊、均衡地開挖,分塊開挖後必須及時施工支撐。 基坑邊坡穩定影響因素:

(1)沒有按設計坡度進行邊坡開挖; (2)基坑邊坡坡頂堆放材料、土方及運輸機械車輛等增加了附加荷載;(3)基坑降排水措施不力,地下水未降至基底以下,而地面雨水、基坑周圍地下給水排水管線漏水滲流 至基坑邊坡的土層中,使土體溼化,土體自重加大,增加土體中的剪應力;(4)基坑開挖後暴露時間過長,經風化而使土體變鬆散; (5)基坑開挖過程中,未及時刷坡,甚至挖反坡.使土體失去穩定性。 措施:

(一)根據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確定基坑邊坡坡度,並於不同土層處做成折線形邊坡或留置臺階。 2.必須做好基坑降排水和防洪工作,保持基底和邊坡的乾燥。3.基坑邊坡坡度受到一定限制而採用圍護結構又不太經濟時,可採用坡面土釘、掛金屬網噴混凝土或 抹水泥砂漿護面等措施。4.嚴格禁止在基坑邊坡坡頂 1~2m 範圍堆放材料、土方和其他重物以及停置或行駛較大的施工機械。5.基坑開挖過程中,隨挖隨刷邊坡,不得挖反坡。6.暴露時間較長的基坑,應採取護坡措施。

(二)護坡措施 1.當邊坡有失穩跡象時,應及時採取削坡、坡頂卸荷、坡腳壓載或其他有效措施。2.放坡開挖時應及時作好坡腳、坡面的保護措施。常用的保護措施有: (1)疊放砂包或土袋:(2)水泥抹面:; (3)掛網噴漿或混凝土:(4)其他措施:包括錨杆噴射混凝土護面、塑料膜或土工織物覆蓋坡面等。 常見降水方法(各種數字的記憶)當基坑(槽)寬度小於 6m 且降水深度不超過 6m 時,可採用單排井點,佈置在地下水上游一側;當基坑(槽)寬度大於 6m 或土質不良,滲透係數較大時,宜採用雙排井點,佈置在基坑(槽)的兩側,當基坑面 積較大時,宜採用環形井點。挖土運輸設備出入道可不封閉,間距可達 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游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