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or純天然?兩種舞台藝術樣式的激烈碰撞引熱議

一種用高新科技突破舞臺呈現的邊界。《安徒生魔幻之旅》用3D技術為小觀眾插上想象的翅膀,遨遊童話世界。即將上演的《阿凡達前傳:託魯克-首次翱翔》則是導演卡梅隆與太陽馬戲聯手,把銀幕上的潘多拉星球移至舞臺,為觀眾帶來沉浸式多媒體奇觀。

一種移師戶外追求音樂的返璞歸真。不管是夏季音樂節2018只發聲器帶來的風聲、蛙鳴等自然之聲交織成的紫藤長廊,還是水鄉古鎮朱家角首屆“若耶·珠溪音樂雅集”上,古戲臺、明官廳中的幾場音樂會,都打破了劇場的圍牆,尋找自然與音樂的共鳴合奏。

技術上的加法和減法,看上去“背道而馳”的兩種舞臺追求,實際是對藝術尋找最契合呈現方式與視聽體驗的“殊途同歸”。

高科技or純天然?兩種舞臺藝術樣式的激烈碰撞引熱議

《安徒生魔幻之旅》劇照

創新:最新視覺工程被搬上舞臺

不久前,舞劇《安徒生魔幻之旅》頻繁出現在滬上家長的朋友圈。不僅因為安徒生這一“童話經典IP”,也不只是演出融合新馬戲、街舞與芭蕾等多種藝術語彙,更主要的原因是,該劇採用多媒體科技手段,為小觀眾帶來一次光影的極致體驗。

主創利用多倍投影技術打造了一個立體的光雕背景,像是為舞臺增添一個視覺“維度”。演出中,光雕時而是繁星閃爍的夏季夜空,時而是色彩斑斕的原野森林,豐富的層次營造出的奇幻世界與舞臺前方的演員產生豐富的互動。這種技術最初用在戶外廣告之中,可以將街邊的建築作為投影幕布,根據建築本身的走勢制定出適合的投影影像。如今,這一技術走進劇場,成為舞劇的背景,《安徒生魔幻之旅》中,正是光雕投影將《夜鶯》《笨蛋漢斯》《皇帝的新衣》《豌豆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等六個經典童話映射在舞臺上,串聯出安徒生的冒險王國。

《阿凡達》作為電影3D技術的里程碑,已經成為經典。眼下,《阿凡達前傳:託魯克-首次翱翔》又將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以全新的故事與呈現刷新觀眾的舞臺體驗。該劇由加拿大太陽馬戲攜手影片導演卡梅隆製作,背景設定在電影《阿凡達》故事3000年前,人類未涉足的潘多拉星球。

高科技or純天然?兩種舞臺藝術樣式的激烈碰撞引熱議

《阿凡達前傳:託魯克-首次翱翔》劇照

360度大型中央舞臺、40臺視頻投影機,IMAX屏幕總面積是標準影院IMAX屏幕的五倍以上,這些將是其最吸引觀眾的裝置。據太陽馬戲劇團經理邁克爾·維萊克斯介紹,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投影,成為《阿凡達前傳》的舞臺佈景——實景“潘多拉星球”。投影甚至還將超出舞臺範圍,延伸至立柱、觀眾區,讓觀眾不僅僅是欣賞表演,“觀看”潘多拉星球,更彷彿置身其中。

僅依靠多媒體還不夠,熟悉影片的觀眾一定忘不了擁有通體藍色的納美人,舞臺該如何展現納美人?若是隻塗上藍色顏料,顯然在投影的光源下,無法呈現銀幕中幽藍髮光的效果。為此,主創使用了一種光學白色纖維,採用絲網印刷技術製成皮膚織物,甚至在其中可以察覺肌肉紋理與納美人的身體條圖案,進而在舞臺上呈現“發光”效果。

迴歸,“詩與樂”當與自然酬唱

于山水中縱情笙歌,把天地當做舞臺的意境,則帶給人另一種藝術感受。不管是“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寂寥悠遠,還是在會稽山蘭亭,王羲之筆下的“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抑或是虎丘曲會“席席徵歌,人人獻技”的萬人盛況,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裡,詩與樂自當與自然酬唱。

時至今日,不僅有江南的絲竹管絃,還有西洋的鋼琴提琴。創立於去年3月的若耶音樂節,將山水實景與音樂相結合,此前曾在紹興會稽山麓蘭亭舉辦多場音樂會。今年首次在朱家角舉辦,“若耶·珠溪音樂雅集”帶來兩天四場音樂會,先後演繹中外藝術歌曲、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古琴曲等豐富內容。

高科技or純天然?兩種舞臺藝術樣式的激烈碰撞引熱議

若耶▪珠溪音樂雅集所在地是一處修復的明代古建築

超過3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演出場地古建築五鳳樓“大夫第”官廳四面圍住,即便在風扇下的中庭空座,觀眾也會感到熱意翻湧。可在演出即將開始前,十臺立式大電扇卻停了。寂靜等待中,提琴聲起,男高音緩緩唱出樂句:“你知道你是誰/你知道年華如水。”

高科技or純天然?兩種舞臺藝術樣式的激烈碰撞引熱議

為了令樂器與人聲更好的凸顯甚至關掉了風扇

舒緩的音樂撫平了燥熱的心緒。這是蕭友梅作曲,易韋齋作詞,創作於上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藝術歌曲開山之作《問》。儘管沒有音樂廳的混響效果,但在自然環境中卻有更新鮮的體驗。在參加演出的男高音歌唱家範競馬看來,這樣的表演形式也是中國美學傳統裡“和詩以歌”的延續,而在自然環境之中,不借助音響設備的演繹與返璞歸真的詠唱再契合不過。

技術上的加法和減法,並非背道而馳

高科技或純天然,選擇什麼樣的舞臺形式,在於哪種方式更契合需要表達的藝術內容。

不久前落幕的上海夏季音樂節上,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大廳懸掛起5000個蟈蟈籠子;音樂廳外的紫藤長廊,2018只發聲器模擬著風聲、蛙鳴、雷雨等夏季自然之音,為的都是在室內營造自然場景,展現音樂與生活的交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夏季音樂節發起人餘隆說:“梧桐樹蔭,蟈蟈籠子,上海夏季音樂節不僅僅是一場場音樂會,也是一種生活、一種回憶,希望觀眾可以由此過一個有情懷有回憶的夏天。”2010年起在朱家角水鄉駐演的園林版《牡丹亭》同樣是不設音響、也沒有麥克風的自然演繹:笛聲隔水相送;古琴與飄渺的女聲唱和;亭榭之上,柳夢梅和杜麗娘對月吟唱。藝術總監譚盾曾感慨:“一支簫、一把琴、一根香,在無中生有,在少中見多,簡樸的東西有時在心中會產生地震般的效果。”

同樣,伴隨著VR、AR等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舞臺藝術也將其納入視野。在業界看來,當新技術進入藝術領域,無疑最先帶來的是視聽奇觀,而當新鮮感過去,科技與藝術的交融最終喚醒的還是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深入思考。《阿凡達前傳》的導演米歇爾·勒米尤認為:“舞臺的變化有時僅發生在毫釐之間,不是機械變化,而是光學變化。將電影語言應用於舞臺表演藝術,讓大場面的壯麗奇觀與細膩的溫情場面交替,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