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

文 丨Emma Court

來源 | theatlantic.com

編譯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學院君說: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非常新穎。我們總是在強調孩子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那麼作為大人來說,如果恰好也是愛讀書的,如果讓你現在重讀一本書,你會讀哪本?非常有趣的是,一項調研的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人選擇的是童書。今天我們分享一位媽媽重讀童書的感悟,相信對大家會有所啟發。

這個暑假,當我重新回到我父母的家,回到我小時候住過的社區時,我發現它的變化很大,面對既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我心裡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和迷茫。

當年的一些房子還在那裡,但我以前放學後經常去的書店已經變成了一家百貨商店,隔壁的新鄰居在翻新房子,我父母也可能會把我童年時期的臥室改成書房。看著那些在街道上跑來跑去,或者漫無目的地在商店亂晃的孩子,我彷彿看到了從前的自己。

人們在童年最喜歡的故事

往往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於是,我開始在我童年的書架上尋找一套很好看的、擁有淡色書脊的書:L·M·蒙哥馬利的經典《綠山牆的安妮》。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小時候媽媽讀給我聽的。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反覆讀這本書。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綠山牆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這麼多年以來,這套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安妮的愛情。但過了這麼多年之後,我重讀這本書時更關注的是安妮和其他女生的友誼,她們之間這種知己般的友誼深深吸引著我。

吸引我關注的,還有作者對於充滿“寶石色彩”的鄉間的華麗描述。更重要的是,安妮的埃文利之家,因安妮的理想主義和活躍而充滿生機。讓人感覺就像是從現實世界裡走出來的庇護所。而這些特質是難得一見的。

人們童年時最喜歡的故事往往會伴隨著他們一生。以書籍為中心的社交媒體網站Goodreads在追蹤“用戶重讀次數最多的書籍”這一數據時,發現大部分書籍都是兒童讀物,包括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全集、C·S·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以及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為什麼人們會重新閱讀書籍、重新觀看電影、重新拜訪同一個地點”。研究人員採訪了23位已為人父母的參與者,以此來了解他們選擇重複上述行為的原因及感受。答案之一是——重讀的經歷“會讓人將時間積極地統一起來,看到人生全貌,並且促使思考自己存在的原因,生而為人的意義”。

對很多人來說,有了孩子之後,就有了把自己心愛的童年故事分享給孩子的機會。即使是成年人自己重讀童年故事,也能感到舒適和放鬆,同時還能感受到收穫新發現的樂趣。因為他們不僅僅是重新發現了故事,也可能重新發現自己。

耶魯大學的教授坎貝爾稱,“重新閱讀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在沒有看到所有東西的情況下,產生強烈的體驗感。但當你回過頭來再看一次,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對於曾經影響過你的書而言,這是進一步思考的方式,同時它也是一種思考生活、記憶和經歷的方式,你可以從中尋找它們的延續性和差異性。”

有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曾寫過一篇文章,分享了他重溫最愛的童年書籍——約翰·大衛·懷斯的《海角一樂園》的感受。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因遭遇海難而被困荒島的家庭,在荒野中,他們必須自給自足。米勒的思緒瞬間就被帶回了“那個美妙、安全的無人熱帶島嶼,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鳥類、野獸、魚類、樹木和植被。”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海角一樂園》,The Swiss Family Robinson)

書中主人公的經歷,讓他覺得自己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童年時代。米勒想起和家人一起去野營旅行的時光,他在文章中寫道:

“你要儘可能帶上更多裝備,直到你的揹包放不下。在旅行時,你可以‘搭建屬於自己的營地’,折一些帶芳香的樹枝來鋪成床墊,點燃篝火來烹飪或加熱食物。簡而言之,要在野外靠自己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現在仍然記得當時與其他孩子一起側身睡在露天環境中的喜悅,把自己裹在毯子裡(那時沒有睡袋),聞著樹枝的香脂味,聽著大人們坐在篝火旁聊天的聲音。”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當童年最愛的書籍保留了自身的魅力時,它對於人的一生而言就好比是船錨。不管環境如何多變,人們深愛的書也始終不變,這種恆久不變的情感是令人欣慰的。我童年最喜歡的另一本書的是塔莫拉·皮爾斯的《騙術師的選擇》(Trickster’s Choice),主角艾羅伊每次都會推翻殖民政府,然後安排一名女性統治者,自己則嫁給從烏鴉變成人的男朋友。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騙術師的選擇》,Trickster’s Choice)

重讀會帶來新的收穫

也可能會讓你失望

反覆地重讀,感受你熟悉的敘事節奏、地點和人物,以及它們所喚醒的情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誘惑。重讀也有不同的節奏,我在第一次閱讀時,為了儘快知道接下來的劇情,會快速翻閱整本書。而在重讀的時候,我會慢悠悠地細看,即使是重新閱讀我已經忘記的部分,我也會覺得更加輕鬆。

當你以成年人的眼光來讀書的時候,你從中收穫的東西通常和童年是不一樣的。拿《多米尼克的冒險》這本書來說,這本書講述了一隻狗的冒險,故事以它到達了一個感覺像家的花園為結局。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多米尼克的冒險》,Dominic)

孩子看完了可能會說:“事實上是它找到了愛。”雖然這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是當你以大人的身份來閱讀的時候就會覺得,‘哇哦,確實是這麼回事’。”

但當書籍辜負了你內心豐富的感情記憶時,重讀童書的喜悅也會伴隨著失落。耶魯大學的坎貝爾教授現在仍保留著她兒時的那本《夏洛特的網》,在她兒子小時候,她就把這本書讀給兒子聽,據她回憶那是第一本讓她兒子哭的書。

時至今日,教授還是很敬佩這本書幽默的行文和角色塑造,她甚至還將這本書加入了她所教的一門有關兒童書籍的課程中。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夏洛特的網》,Charlotte’s Web)

教授表示,“這本書講述的是孩子們所擁有的那些力量,包括傾聽和參與的力量、關心和奮鬥的力量,但對於女孩長大後能做的事情卻有著比較片面的觀點。不過我認為你可以同時擁有這兩種閱讀體驗。”

同時,教授也指出,重讀可能會讓人失望,因為重讀可能會讓你發現,你的童年經典所表達的觀點是片面的。

她將楊謹倫的漫畫小說《美生中國人》以及路易絲·厄德里奇的《樺樹皮小屋》加入到她的教學大綱,這兩本是面向年輕人的書籍,分別以亞裔美國人和19世紀美洲原住民為主角。她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第一次讀這些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些故事。

但無論舊書帶給他們的是喜悅或是失望,舊書總能成為追溯個人成長軌跡的試金石。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重讀會引發新的思考

賦予人前進的動力

童年書籍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在時間長流中思考人生全貌”的機會,哪怕只是片刻的時間。這項研究中,有位女士經常重溫1999年的愛情電影《瓶中信》,這部影片幫助她走出了一次令人沮喪的分手。

重讀童書實驗:終於看到人生全貌,終於懂得教養孩子

(電影《瓶中信》的海報)

心理治療師認為,“當你感覺停滯不前,沒有任何進展時,重新閱讀會將你的這種體驗具象化,暗示你能夠突破這個瓶頸。”這樣一來,人們就有望從困境中解脫。

因為“治療就是講述你的故事,然後讓其他人對你講述故事的方法提出質疑,直到你自己對問題有了具象化的瞭解,這樣你就可以讓生活繼續前進了。”

有位文學評論家直言,重讀《海角一樂園》讓他想起了自己最初選擇這個職業的原因。正如羅賓遜一家在荒島上所做的事情,他說:“本書的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加真實、更加值得活下去的世界。”

第一次重讀這本書時,他寫下了自己的感受:“我一直看得很陶醉,幾乎全程如此。看到人生全貌的感覺,太曼妙了。”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