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發布2017年財報:廣告亮眼 但無人車未來不明

北京時間2月14日(美東時間2月13日),百度(NASDAQ:BIDU)公佈了2017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本季度百度營收為236億元人民幣(約合36.2億美元),同比增長29%,其中移動營收佔比76%;2017年度總營收為848億人民幣(約合130.3億美元),同比增長20%。

財報表明,百度重回高速增長軌道。但值得注意的是,曾被百度寄予厚望的自動駕駛項目篇幅並不大。

前幾年,百度都在財報中花了大量筆墨描述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工作,坊間一度盛傳李彥宏要“All in AI”,百度及李彥宏也一直對此默認。

財報發佈後,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COO陸奇和CFO餘正鈞出席財報電話會議,解讀財報要點並回答分析師提問。在分析師問到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關鍵問題時,百度COO陸奇閃爍其詞,始終不肯正面回答。

麥格理分析師Wendy Huang問道,百度與金龍客車合作的車輛有多少時,陸奇回答:“我們對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平臺的加速商業化和產品化的趨勢非常興奮,未來的合作伙伴會更多。”

花旗分析師Alicia Yap問道,百度與金龍的合作從下半年開始是否會產生營收?與其他生產商的合作會否增加百度明後年的營收?

陸奇回答:“為市場提供最好的產品還是需要些時日,我們聚焦於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提升技術實力,確保獲得更多的合作伙伴,以健康、可持續的方式經營我們的業務。”

百度對自動駕駛態度的變化早有端倪,1月21日的極客公園IF大會上,李彥宏公開表態稱,他從來沒有說過“All in AI”,百度大多數資源在搜索和信息流。此次百度財報與李彥宏早前的表態相互呼應。或說明無人車項目在百度正逐漸邊緣化。

從聲勢浩大到偃旗息鼓,這種變化不禁讓人心生疑慮,百度自動駕駛到底怎麼了?

1

人才、技術雪崩式外流 與高管對簿公堂

被百度寄予厚望的無人車項目,近來是多事之秋。

在李彥宏表態從來沒有說過“All in AI”的兩天之後,百度副總裁鄔學斌離職消息曝光。

鄔學斌原為北汽股份執行副總裁、北汽股份研究院院長,到百度後負責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百度無人車),親歷了百度無駕駛項目Apollo(阿波羅)計劃從無至有、數次迭代的全過程。

在鄔學斌離職前一個月,百度起訴了他的前任、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創立人、原百度高級副總裁、百度技術戰略委員會主席王勁,索賠5000萬元。

百度發佈2017年財報:廣告亮眼 但無人車未來不明

期間,王勁領導打造了百度大數據引擎、大數據+開放平臺、百度雲、百度開放雲、百度大腦,分別創立了百度移動雲事業部、百度大數據部、百度基礎架構(雲計算)部、百度美國研發中心、百度深圳研發中心;並以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IDL)為基礎,聯合創立了百度研究院,專注人工智能發展。

王勁離職後,創辦了自動駕駛領域企業景馳科技,加入到“百度圍剿百度”的大軍。此前百度的離職員工們已至少創辦9個自動駕駛企業,與百度展開競爭。

百度發佈2017年財報:廣告亮眼 但無人車未來不明

百度在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頗為不順。2013年1月,百度正式對外宣佈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李彥宏親自出任院長。

這個研究院一度非常輝煌。

  • 2013年9月,前Facebook資深科學家徐偉與前AMD異構系統首席軟件架構師吳韌先後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

  • 2014年5月17日,谷歌大腦創始人、人工智能界的權威吳恩達正式加入百度,任首席科學家;

  • 2015年,百度少帥計劃代表人物顧嘉唯加入深度學習研究院,任主任研發構架師,負責人機交互;

  • 同年6月,NEC美國智能圖像研究院負責人林元慶加入百度任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

  • 除此之外,黃暢(原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主任架構師)、倪凱(百度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前負責人)、師從機器學習專家Alex Smola的李沐等等業界知名人士也先後加入百度。

但這些業界最頂級的人才,目前已各奔東西。

原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餘凱拉走了黃暢,創辦了地平線機器人。百度在ImageNet國際計算機視覺測試中作弊事件曝光後,吳韌離開百度,成立了異構智能。

隨後離職潮如雪崩一般:

  • 2016年8月,百度少帥計劃的標誌性人物、深度學習研究院主任研發構架師/首席設計師顧嘉唯離職創辦物靈科技;

  • 2017年3月,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毫無徵兆地宣佈了離職的消息,隨後推出了新項目deeplearning.ai;

  • 2017年8月,原百度無人車負責人倪凱宣佈成立了自己的自動駕駛團隊HoloMatic。

百度當年納入麾下的人工智能頂級科學家們已有多人出走,以至於在AI領域,專門有一個“百度AI創業系”。

百度發佈2017年財報:廣告亮眼 但無人車未來不明

今年發佈的財報顯示,百度最新的主要方向是信息流業務,說明百度的重心還是回到了賣廣告的老路上。

人才的不斷雪崩可能讓百度意識到,在無人車上的投入不過是幫助他人做嫁衣裳,百度就像一所無私的大學,花了海量資金,培養出一堆無人車專家,然後讓專家們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2

除了人才的青黃不接,百度面臨的競爭壓力也空前強大。

互聯網科技領域“贏者通吃”,目前谷歌無人駕駛即將開啟商業運營,通用、uber的商業運營時間表也已經公佈。

在國內,360度掌握百度核心技術的前高管和研究員們,創立了多個企業,他們比百度更知道百度無人車的bug和缺點。

出行垂直領域巨頭滴滴的無人駕駛車輛也已經上路測試,數以千萬計的滴滴快車,讓滴滴的想象空間巨大。

而目前,百度的無人車項目仍然是實驗室產品。在失去先發優勢與產業優勢的情況下,百度無人車項目難言樂觀。

內憂外患之下,如果百度仍然一意孤行押寶無人車,一旦世界範圍內其他團隊的自動駕駛產品有了大突破,百度將無法承受資本市場的反噬。這可能就是百度在財報中淡化自動駕駛的原因。

此前在PC時代,搜索框是網民訪問互聯網入口,百度根據搜索關鍵詞推薦廣告以及推出競價排名模式,相當於在互聯網高速路上設立了一個收費站,服務器通上電就是印鈔機。百度盈利太容易,以至於失去敏感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全面掉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入口由搜索框變為APP,以往和百度體量差不多的騰訊、阿里巴巴,市值已經和百度不在一個數量級,阿里巴巴目前值6個百度,騰訊則是7個。百度市值一度要被京東超過。

此種形式下,百度空前焦慮、進退失據。近年來接連爆發的“血友病賣吧事件”、“魏則西事件”或許就是這種盈利焦慮的外在表現。也是在同一段時間,百度開始大力傳播無人駕駛項目,以此向資本市場講故事,好穩住股價。

百度發佈2017年財報:廣告亮眼 但無人車未來不明

但在2016年末,百度找到了新的方向,火速上馬了信息流廣告。

一年過去,根據最新公佈的財報,百度信息流廣告每日分發量環比增加20%以上。這表明,淡化吃力且做不好的自動駕駛的故事,好好賣廣告,更利好百度股價。

在各種轉型的焦慮下,百度還是回到了賣廣告的老路上,這或許是百度最擅長的商業模式,資本市場應該也會對百度迴歸“正業”抱有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