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民歌: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

信陽民歌: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

信陽地區位於大別山北麓,地處淮河上源。這裡南部群山疊翠,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平原遼闊。由於信陽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使東西南北各種聲腔的戲曲及風格各異的民歌於此彙集。下面,我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被稱之為融“豫韻楚風”於一體...

信陽市素稱河南的歌舞之鄉,在民間音樂、舞蹈等傳統文化方面有著豐厚的存量,在風格上迥於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內各地區。同時,信陽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民間音樂藏量極豐,有《花鼓戲》、《咳子戲》、《皮影戲》、《吹打樂》、《地燈》、《民間歌曲》等,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信陽民歌獨樹一幟,且可以用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種類齊全、題材廣泛來概括。

信陽民歌: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

信陽民歌歷史溯源信陽民歌作為河南文化中罕見的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其源於何時,至今已無法考證。正像整個人類的歌唱史,它的起源有達爾文的性慾要求說、模仿說、勞動節奏說、感情說、呼喊說等十幾種假說。

在戰國時期的信陽一帶的音樂就已經使用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十二音音階了,這為信陽民歌奠定了基礎。這在1953年出土於信陽長臺關一號戰國楚墓中的戰國編鐘身上一窺端倪。可以設想,在淮地先民中,有那麼一個人,先是模仿鳥的歌唱,後來自己偶爾唱出幾個音,覺得好聽,又高聲唱一遍,巖壁回應了他的歌聲,這讓他很興奮。於是他把剛才唱的幾句又連續唱出來,並按照他的意願控制他的歌聲,唱出他想唱的調子,這意味著他已經能創造旋律,讓音調結合目的發生,形式也變得複雜,完全超越了一個鳥以同一音高或同一組音高的啼叫,充分體現了人類歌唱的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特性,即音樂的轉換性。這個人就是信陽的第一個歌手,他迴盪在巖壁間的歌聲就是第一首信陽民歌。

信陽民歌: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

信陽民歌的旋律特點

信陽市地處中州南部邊緣,又與鄂、皖交界。這就形成了信陽地區語言上既有湖北韻味,又有中州語成分這一獨特語言特點。從而使信陽民歌音樂語言上剛柔並溶的風格。從旋律線條上看,流行在南部山區一帶的民歌,以同音重複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者較多,音域較寬,情緒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可以感受到那種粗獷、剛健的特點。同時,信陽民歌塑造了山區人民勤勞勇敢、不畏艱險、敢於鬥爭的英雄形象。

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區民歌旋律以級進與旋律線的較大起伏並用者較多。它的特點是節奏平穩、語氣平滑、速度遲緩、優美感人、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有時加以別有風趣的襯詞,進行誇張渲染。使這些生活小調顯得更加樸實、詼諧、情趣橫生。如“六仙歌”、“花轎到門前”、“錦繡山河美如畫”等;還有一些以分解和絃式進行的,表現出歡樂情緒民歌。

信陽民歌: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

信陽民歌的輝煌

信陽民歌分為革命歷史情歌、民歌、新民歌、號子、山歌、田歌、水歌、燈歌、叫賣、小調、兒歌、時政歌、儀式歌、敘事歌等十餘種。1984年5月,河南電視臺以信陽民歌為主體拍攝了音樂專題片《歌鄉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電視臺和國際聯播節目中播放。2010年6月,70餘位信陽民歌手、48個節目赴京圓滿完成了CCTV《民歌·中國》“魅力信陽”節目錄制。2011年3月7日至9日“信陽民歌”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連續展播。信陽人傑地靈,面對信陽民歌 ,我們應該有能力將二千多年前信陽人創造的相當發達的音樂文化延續下去,並使其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