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台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每一種互聯網公司都夢想成為平臺型公司。

過去幾年,我陸續見過很多創業者從一個單點應用入手,迅速佔領市場後開始謀求平臺化發展,但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慘敗而歸。抬頭去看,如今佔據中國互聯網主要舞臺的演講者們,依然還是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這樣的成功者,當然,他們的公司也都是平臺型公司。

馬雲的阿里巴巴曾提出過讓「全天下的生意更好做」,這是一個溝通買家和賣家的平臺;馬化騰的騰訊與李彥宏的百度,在各種「免費」、「補貼」的掩蓋下,本質上是做的廣告信息的平臺。

而在硅谷,除了蘋果、微軟這樣的老牌科技公司,現有的所有明星公司都是平臺型經濟的代表:

  • 廣告信息的平臺:Google 和 FB;

  • 出行交易的平臺:Uber;

  • 住宿交易的平臺:Airbnb;

對於這些新經濟形態或新商業模式的探討,往往集中在對其是否提升了經濟效率這個層面,從這個角度出發,上述所有公司或平臺都可謂「戰功卓著」,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中,上述幾家公司從不同領域加速了信息的分發,節約了交易或信息獲取的成本,最終帶來的是,則是經濟效率的提升。

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臺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這個論證當然無懈可擊,但平臺型經濟的另一面——公平性,卻往往被忽視。但現實的情況是,互聯網的未來無可避免地進入巨頭壟斷,尤其是平臺型巨頭壟斷的時代,平臺型經濟的優點、缺點都將不同程度影響到你我每個人,而接下來,就來看看平臺型經濟「神話」裡的另一面。

伎倆一:等級系統

任何一個平臺型產品都有一套等級系統,平臺上的參與者們,從買家到賣家、從車主到乘客、從房東到住戶,都被來自各個維度的數據測量、評分,形成等級。比如 Uber 的司機在評分低於 3.5 之後就很難在接到訂單,很多 Uber 用戶的評分——這些評分來自司機,也來自算法,都會不同程度影響用戶打車的速度。

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臺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在前互聯網時代,平臺型經濟的等級、規則要藉助人為力量,比如早期的銀行,一筆貸款能否發放需要的是對貸款人的人為審查,時間冗長。但到了互聯網時代,就像馬雲在多個場合裡所言裡的那樣,藉助於該用戶的等級、評分,馬雲的螞蟻金服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一筆 5 萬到 10 萬的貸款。

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臺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這種平臺型經濟的規則變化,從人為到算法的等級系統,的確加速了整個平臺的信息運轉效率,但這個規則並非為了保證公平性。換句話說,打著自由平等旗號的互聯網平臺,卻又在虛擬空間裡製造了一個新的等級系統,在這裡,每個人身上又有了一層新的等級標籤。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所謂等級系統只是平臺型經濟的一個特色,而非 Bug,那麼不妨繼續往下看。

伎倆二:正向的反饋循環

事實上,當等級系統建立起來之後,越高等級的用戶,在平臺影響力和特權方面也越有優勢,反過來,不斷增加的影響力也會作用於等級系統中,進一步提升用戶等級,這是所有平臺型經濟里正向反饋循環。

另一方面,正向循環也意味著,當你的等級不同,你的影響力也會相當侷限,如果沒有什麼突發事件,你的等級也就會固化。

在微博裡,儘管沒有所謂明確的規則,但一些大 V 的特權可以讓他/她的微博內容「肆意」出現在你的時間線上,即便你沒有關注這些人。這種特權讓他們的內容有了更多曝光的可能性,也為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用戶等級提供了基礎。

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臺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而普通用戶想要提升自己微博等級也很簡單:花錢。這是一種接近於現實社會的做法,平臺上的等級系統已經脫離了虛擬空間,還將你的財富能力納入其中。

而在互聯網二八定律的作用下,用戶群體往往呈現兩極化的分佈,從等級系統出發的反饋循環,最後造成的一個局面就是:少數頭部用戶影響力越來越大,中間地帶被掏空,巨大多數用戶下沉到底層,並且繼續遭受正向循環的「噩夢」。

伎倆三:不公平的好處

對於平臺型經濟的主人們,比如淘寶、微信、FB 們來說,他們往往會鼓勵一些「不公平」的規則,這倒並非惡意,而是一種最大化平臺利益的做法。

幾乎所有的社交媒體都會在起步階段給予用戶極大的好處。微博在早期的時候,會不間斷地向大 V 或準大 V 們送粉絲;微信公眾號早期,一批微信公眾號獲得每天多次推送的資格;FB 早年間也給予了建立 Page 的用戶更多曝光機會....這些早期的用戶,或者叫種子用戶,在正向反饋的作用下,迅速擁有了較高的等級。

另一方面,有很多平臺在冷啟動時通過建立一個特權用戶名單來留住早期用戶,這在社交媒體上尤為明顯,不管是微博、Twitter,都會有類似的計劃。名單上的人或許在其他地方默默無聞,但由於某些原因,會成為某個平臺上的幸運兒,從而能夠快速建立其自己的影響力,成為明星級的用戶。

儘管隨著平臺的增長,這個特權用戶名單也會增長,但這些特權用戶的等級也是不同的,毫無疑問,那些早期用戶的優勢會更大一些,由此形成的,是一個平臺頂層的特權用戶等級系統,他們往往也會構成一個平臺的重要貢獻者,參見微博、知乎。

伎倆四:跨區域的影響力

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歌唱家們的影響力更多侷限在本地,這裡的「本地」並非一個精確概念,但如果你將這個概念與全球來對比,也就能理解其含義。而錄音技術的出現,讓歌唱家們擁有了可以影響全球的能力,越來越多的歌唱家不滿於滿足本地聽眾的口味,他們會通過錄音技術,讓自己的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地。

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臺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另一個顯而易見的案例則是,攝影的出現直接導致本地劇場的衰落和好萊塢的崛起。

而到了現在平臺型經濟時代,構築跨區域的影響力越來越簡單,也帶來更多的不公平。以勞務市場為例,過去勞務市場有著極強的本地性特徵,市場參與主體往往會根據本地市場的等級系統,在本地市場挑選合作伙伴。但在平臺型經濟的大潮下,地理位置的限制被無形取消了,我可以通過諸如豬八戒之類的自由職業者平臺尋找供應商,我也可以在 LinkedIn 上找到合作伙伴.....本地化的等級系統讓位於平臺上的等級系統。

如果結合前面來看,這種跨區域的影響力造成了工作機會的極端不平等。早期用戶的先發優勢、正向反饋帶來的指數級影響力、高高在上的等級系統......所有這些都會體現在工作機會上面。我們常常會警惕所謂機器人即將替代人們的工作,卻沒有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互聯網平臺給工作機會帶來的損害,其實並不比機器人更小。

寫在最後

從淘寶到Uber,所謂平臺性經濟背後的不平等伎倆

如前面所言,本文的目的並非要抨擊或抵制平臺型的公司或商業模式,而是要提供一種理解平臺型公司或商業模式的新角度,我們需要看到諸如淘寶、Uber 們所帶來的便利,也應該認識到其自身的侷限性。未來的互聯網體系裡,一個個大平臺或許將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構成了你我生活的平臺環境,這背後的等級系統、正向循環、用戶特權以及跨區域的影響力,都會不同程度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一如最新一季《黑鏡》所表現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