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變革,不突破:發展之路上中銳地產正堅定前行

上海2018年8月30日電 -- 2018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控環境依然嚴厲,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有質量的規模提升”成為眾多房企的共識,不少房企都進入了高度“規模競爭”的遊戲,行業生存門檻持續提高。

為應對當前競爭,眾多中小房企適時求變,在組織、團隊、機制等方面尋求改革突破,這既是企業長足發展的要求,也是應對當前行業趨勢的必然。在此背景下,一家歷經多年平緩增長的百億規模房企—中銳地產,自6月起,也開啟了一場深刻而堅定的變革。

目前,中銳地產集團內部已完成組織機構改革,正逐步升級團隊,構建“大運營管控”體系,完善多元激勵體系,通過系列舉措為組織賦能。變革的成效已逐步在拿地端顯現。截至目前,中銳地產集團年內在土地市場已先後斬獲廈門、杭州、蘇州、南通等地6幅優質地塊,其中超過一半是在變革啟動後短期內獲取的。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土地市場的發力,中銳也首次進駐廈門和南通,佈局版圖進一步擴展。

以中銳地產作為樣本進行研究,探尋其變革背後的發展邏輯和攻略,有助於審視當前行業背景下中小房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行業同類型企業來說,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組織賦能,打造承載500億目標的管理力

2018年,中銳地產提出了未來發展目標,即在2017年的基礎上,實現年複合增長50%以上,到2021年集團成立25週年之際,衝進500億陣營。

然而,雖然位居百強企業,中銳地產近幾年的發展卻不溫不火,尤其在當下地產形勢下,面臨的人才、品牌和資源的缺乏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要實現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在危機的環境中實現自我突破,前提要求就是具備與之匹配的管理能力,正因如此,中銳地產的革從架構及團隊開始,通過組織賦能,儲備厚積薄發的力量。

過去,中銳地產是三級管控架構。調整之後,中銳地產的上海和蘇州兩級總部合併,統稱為“中銳地產集團”,集團總部在地產開發板塊成立九大中心,整個管控體系走向平臺化和扁平化。

不僅如此,中銳地產在團隊建設、人才配置上更是快速推進升級。自明星經理人胡俊加盟出任總裁後,伴隨架構的調整,總部多箇中心和部分城市公司都進行了強力引援,從中南、正榮、藍光、福晟等快速發展型企業引進了多位高級管理人員。這批優秀經理人的加入,無疑在工作視野、管理模式、發展格局上都給中銳帶來了最新的理念和思路。

今年的半年會上,中銳地產正式明確了構建“大運營管控”機制,完善“投融管退”多元管理和激勵體系兩大措施。其中,“大運營”機制著力於業務協同基礎上的經營績效管控,多元激勵體系著力於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工作激情。兩大舉措為具體的戰略推進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引。

多樣拿地,增加規模發展土地儲備

對“三年500億”的目標而言,土地儲備是基礎。變革以來,中銳地產在投資拿地方面正逐步堅定“雙聚焦”戰略,瞄準目標區域的重點城市圈,聚焦可售性住宅產品打造。

今年以來中銳獲得的6幅優質土地中,3幅在大本營江蘇,分別位於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及南通蘇通科技園區;2幅在杭州,分別位於發展潛力巨大的餘杭經濟開發區和大江東區。“中銳拿地策略就是繼續做透江蘇大本營,同時深耕杭州、南京、武漢幾大重點城市圈區域。”對此,中銳地產投資發展中心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明確區域佈局策略後,拿地的方式和技巧也很關鍵。在行業“合作開發”成為主流的背景下,本著“各取所長,優勢互補”的理念,中銳的大多數地塊也均是通過合作方式取得。除在傳統地產開發項目中進行合作外,對今年首次進入的廈門,中銳在合作中也攜教育品牌“華銳”入駐,重點打造廈門華銳海歸人才子女學校。

如果說拿地考驗的是判斷能力,拿地後考驗的則是運營效率和產品能力。中銳除了提升拿地和運營能力,更在產品力方面不斷修煉內功。精耕住宅地產多年,如今中銳地產已經形成“尚城系”、“星系”、“琅石系”三大住宅系列產品線,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不僅如此,基於集團“地產+教育”雙輪驅動的優勢,中銳正在穩步推進地產和教育產品標準的融合和落地,比如設計的前端力圖從景觀規劃、公共空間、戶型設計等全維度進行教育功能嵌入。以中銳的最新作品—張家港中銳弘陽•星唐府為例,它在景觀設計中引入六大私家植物景觀組團作為兒童的“課外自然教室”,實現了住和學的巧妙融合,通過創新不斷凸顯獨特的產品優勢。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中銳地產在資本運作方面也有新突破。上半年,中銳控股成功收購麗鵬股份控股權,為企業穩健運營提供了有利和持續的保障。

組織賦能、團隊升級、突破拿地、精準運營、產品研發……這場為了實現500億規模的運籌佈局,排兵佈陣,必將幫助中銳地產將迎來更加立體、全面的未來。對於這家樣本企業的變革之旅,行業也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