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敵」麥凱恩走了,川普少了一個腹背之敵但處境改善有限

本文約1300字,閱讀全文約3分鐘。

當地時間8月26日,美國共和黨重量級人物、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去世,享年81歲。麥凱恩從1986年當選美國參議員以來,在美國政壇最高層浸淫32年,2000年和2008年他先後參加了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初選,2008年,他更是代表共和黨參與總統大選挑戰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奧巴馬。麥凱恩雖然沒有成為美國總統,但是他以強硬的政策立場和馬拉松式的執政經歷,成為共和黨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麥凱恩就在於各種癌症鬥爭,2007年7月,他被診斷出患有腦癌之後,仍然因為政治觀點不同與特朗普發生激烈衝突。麥凱恩的去世對於共和黨特別是共和黨建制派而言是一個重大損失,但是對於特朗普以及東亞國家而言並不是什麼壞消息

“死敵”麥凱恩走了,特朗普少了一個腹背之敵但處境改善有限

麥凱恩的趨勢有利於特朗普整合共和黨在國會的力量

麥凱恩是共和黨建制派中反對特朗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初選期間,特朗普在公開競選場合嘲笑麥凱恩曾經做了越南五年的俘虜讓麥凱恩大為光火,正所謂打人不打臉,特朗普的這一行徑使得他與麥凱恩徹底翻臉。早在今年5月份麥凱恩就公開表示,不允許特朗普參加他的葬禮。截至目前,特朗普也沒有對邁凱倫去世發表任何看法,也反映了兩個人之間的政治僵局

由於美國參議院六年完全改選一次,現在在參議院內,還有大批共和黨建制派存在,他們對特朗普特立獨行,隨意廢棄此前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達成的政治妥協,破壞共和黨建制派長期以來堅持的自由貿易,極其不滿。特朗普執政的兩年間,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經常通過一些不利於本黨總統的議案,比如要求特朗普交還關稅制定權等,雖然這些議案沒有太多的約束性,但是依然讓特朗普非常難堪。

隨著麥凱恩的去世以及美國中期選舉部分共和黨議員被改選,給特朗普整合共和黨在參議院力量提供了一個契機

。畢竟共和黨在國會的議席再多,不聽總統的話對特朗普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如果特朗普能夠利用麥凱恩去世的契機,對共和黨參議院力量進行一定的整合,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沖接下來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成績不理想可能帶來的影響。

“死敵”麥凱恩走了,特朗普少了一個腹背之敵但處境改善有限

麥凱恩的去世對與美國關係不好的國家都是好消息

麥凱恩成為參議員以來,一直以戰爭鷹派著稱。在巴以問題、俄烏問題以及東亞問題等方面,麥凱恩都曾經發出過許多偏袒美國盟友的政治觀點可能是因為麥凱恩曾經在越南戰場被俘,在他從政之後,始終高度關注亞太地區的局勢。比如他曾經在東海問題上堅定支持日本,甚至拋棄美國政府在東海領土問題上不持立場的既定觀點。他多次會見民進黨領導人,在東亞地區最敏感的問題方面上躥下跳。由於麥凱恩在共和黨內的重要地位,使得他的許多觀點都成為美國參議院的決議進而影響美國政府的亞太地區外交決策。

“死敵”麥凱恩走了,特朗普少了一個腹背之敵但處境改善有限

隨著麥凱恩的去世、參議院新生代議員的崛起,這種被意識形態洗腦的強硬鷹派在美國參議院的總體實力將持續縮小。今後在美國國會還會有許多對東亞國家保持強硬態度的議員產生,但是這些議員強硬態度更多是基於美國的利益出發,對付他們還是會比對付麥凱恩這種冷戰思維濃厚的死硬分子還是要容易不少。

麥凱恩死了,美國政壇有變化,但是更多是風吹湖面、波瀾不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