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騰訊投資和它的焦慮症

開放的騰訊投資和它的焦慮症

投資圈有這樣一個現象:

號稱“團隊來自BAT”的電商類項目,一般都是百度的人居多;號稱“團隊來自BAT”的社交類項目,一般都是來自阿里的人居多;號稱“團隊來自BAT”的金融類項目,一般都是騰訊的人居多。

為啥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公開的秘密,無論對於人還是公司來講,都是缺啥補啥。

每個公司都有其獨特的基因。

比如阿里巴巴出來的人為什麼能在O2O領域和如今的無人貨架領域這麼活躍,為什麼阿里鐵軍那麼有名,就是阿里巴巴是一家電商平臺起家的公司,平時,阿里人練就的就是較強的銷售推廣能力,而對於騰訊來說,則是一家社交基因和遊戲基因的公司。

舉個例子,曾經Facebook 某位高管在離職後,將套現出來的錢買入了Amazon 二級市場股票,他曾公開表示,Facebook 模式容易被競爭對手顛覆,Amazon則不同。

這還體現在騰訊投資的投資過程當中。

截至8月1日,騰訊2018年對外投資93家企業,投資規模達到1874.72億元人民幣。2018年上半年,社群電商更是騰訊投資的一大亮點。

統計數字還顯示,2016年和2017年,騰訊投資分別投資了85筆和113筆,位列全球第二。

騰訊儼然是一家投資公司,而且越來越像一個專業的財務投資人,未來,騰訊投資會成為一個專業的投資機構,成為投資人的競爭對手嗎?

CVC還是財務投資人?

CVC最初區別於傳統VC地方在於,CVC投資主要圍繞其背後依賴的公司業務來進行投資,投資領域一般在一定業務範圍內。

不管怎樣,騰訊投資仍然屬於CVC的範疇,然而最近幾年將騰訊視作為接盤俠的VC投資人現在已經感受到騰訊的威脅,騰訊越來越像個財務投資人,而不僅僅是公司投資人CVC。

據騰訊控股發佈的截至3月31日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騰訊一季度營收735.28億元(116.9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期內盈利為人民幣239.73億元(38.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5%。

其中,其他收益淨額高達137.7%的增速被視為淨利潤增長如此高速的主要原因。

開放的騰訊投資和它的焦慮症

查詢其他收益淨額,可以發現,其中處置及視同處置投資公司的收益(15.72億元)、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收益(60.42億元)兩項的收益已經達到76.14億元,而去年同期為27.28億元。

顯然,騰訊投資的耕耘開始有了收穫。

從騰訊集團歷年的財務報表,騰訊2017年其他收益淨額為201.4億元,相比2016年35.94億元有大幅增長,這已相當於騰訊廣告業務收入的近一半,這主要得益於去年易鑫、眾安保險、搜狗等公司的上市,以及對於共享單車、醫療等領域項目的投資。其他收益淨額主要反映的是騰訊對外投資的處置淨額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騰訊公司總裁劉幟平曾在騰訊投資年會上就透露,2018年初騰訊投資的企業新增價值已超過騰訊本身的市值。

從騰訊投資的範圍來講,騰訊投資並不侷限於社交和遊戲的主營業務,而是從交通出行到在線教育,從AI技術到新零售,無所不投。如果按照剛才對於CVC的定義,騰訊投資更像是財務投資人的角色。

騰訊投資為何有這種變化呢?這到底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

這就涉及到了CVC的秘密。

來自CBinsight 數據統計,CVC投入的資本總額增至歷史新高。2017年,這些公司在1791個披露的股權交易中投入了超過310億美元的私人市場資金。

通常而言,CVC戰略投資有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潛在收購機會,另一個是瞭解行業最新的技術。

當然,騰訊並不是最早做CVC投資的公司,最早的微軟,後來的高通戰投,以及比較活躍的谷歌戰投,Facebook 戰投,更多還是以業務為核心的投資,當然在國內,騰訊的競爭對手阿里戰投也一直堅守以核心業務為主展開投資於與併購。

如今投資人競爭激烈,創業者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僅是池子裡的水多了,而且創業公司也越來越願意拿CVC的資金。因為CVC不僅能提供更多產業上的扶持,對被投公司真正能有賦能的效果,這是一般財務投資人所做不到的。想想一個30億美元規模的基金,旗下可能管理著100、200個項目,投資人精力有限,投後管理大多數都是口頭說說。

只有騰訊變得更為徹底,最早從主業相關業務擴展到了其他行業的投資。

為啥騰訊會有這個變化?

GPLP君認為這與國內的無邊界競爭環境有關,而其本質是對於流量的爭奪,不僅是對存量流量的爭奪,而且是對於比如像摩拜這樣線下流量也要重度參與;

其次,這跟騰訊的基因有關。

眾所周知,騰訊是做社交的一家公司。

而社交平臺的特徵是網絡效應和平臺效應,即當用戶達到一定量級後,平臺進入指數級增長,更多依靠現有用戶吸引新增用戶——社交公司門檻相當高,因為積累第一批用戶非常不易,但是一旦有了這一批規模用戶,用戶規模快速增長,用戶量,也就是註冊用戶變成了公司的護城河,倘若將這些註冊用戶多加利用,讓他們在平臺上Kill time的時間越長,日活躍用戶、用活躍用戶越多,之後進行商業化變現的機會也越大。

當然有好處也必然有壞處。

壞處是什麼呢?

社交公司最考驗的是產品能力和運營能力,相對電商、物流、AI等行業,社交行業門檻又相對較低,簡而言之就是易攻難守。

以騰訊的王牌產品,微信來講,微信的誕生來源於一種危機意識——2010年,移動互聯網開局之年,小米公司開發出了一款聊天軟件米聊,當時米聊用戶增長非常快,不過僅一個月的時間,騰訊就推出了微信,這個如今用戶超過8億的用戶群,是騰訊內部三個產品競爭的結果,騰訊也憑此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第一張船票,像這種內部競爭一部分源於其焦慮。

如今,當微信的增速也開始下滑的時候,騰訊的焦慮其實一直有增無減,因為社交產品最大的短板在於被年輕人拋棄,但是很多時候這又是無可避免的,社交產品經營的最大產品時人,但是隨著人口結構和代際的變化,社交產品也會面臨的局面,就像譚維維唱的那首歌《當你老了》,實際上2017年騰訊QQ月活躍用戶而社交產品又是騰訊所有盈利產品的最大基石,因此這種焦慮是與生俱來的。

在騰訊的發展歷史上,這種危險一直都在:

GPLP君還記得之前騰訊沒能投資YY、陌陌的故事嗎?2010年,騰訊欲出資1.5億美元收購YY,並給予創始人李學凌40%的股份,但是李學凌沒有接受,第二年騰訊就推出了自己的QQ TALK,並終止了與YY的合作。這與現在的“頭騰大戰” 的發展何其相似。擅長產品的騰訊並沒有將QQ Talk做起來,在2012年YY反而在納斯達克上市了。

騰訊和陌陌的故事則需要引入第三個主角——阿里巴巴。陌陌成立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目前市值挺進中概股十強,作為陌生人社交平臺,陌陌曾獲得了阿里巴巴和雲峰基金的投資,兩人都有共同的競爭對手——騰訊,一直想做社交而不成的阿里巴巴明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道理,陌陌也在阿里巴巴等投資機構的支持下在納斯達克上市。

第一個故事說明,錯過一個未來可能是超級獨角獸的項目,比如YY或者頭條,可能對未來騰訊業務造成影響有多大,另一方面也說明騰訊也是有其能力範圍的,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擅長。

而第二個故事則表明了CVC投資的另一個特點,狙擊對手。阿里竟然做社交不擅長,就投資陌陌讓其在社交領域跟騰訊競爭,而騰訊做電商不好,那就重點扶持京東和唯品會。實際上,雙方虎視眈眈對方業務已久,但是都無法真正在對方核心業務上有所突破,那麼怎麼辦?通過投資找個代理人上前線跟阿里系交手,這也是騰訊系的由來。如同下象棋,騰訊在戰場中充當將軍的角色,指導代理人,為代理人輸送足夠的彈藥,彈藥包裡裝著的可能是流量、資金或者其他資源。

GPLP君想起一句話,當一個人越強調什麼時候,有時候也說明其越缺什麼。當騰訊強調自己年輕化時,可以看看19歲的QQ產品活躍用戶數量增速已經下滑了。成長起來的騰訊投資已經和阿里巴巴投資風格有了明顯差異。

這跟騰訊的歷史有關,因為騰訊曾經經歷3Q大戰,這次慘烈的戰役讓騰訊更加認清了自己的基因,即作為流量上端,流量即可以作為與創業生態的連接點,而無需採用資本控股的方式。

因此,騰訊為什麼說自己甘於做連接器,就是因為騰訊是過去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發動機,但是發動機並不等於永動機。

因此,一旦騰訊投資誕生之後,他們的目標就是以建立生態為出發點,就像Google venture 的風格,而阿里巴巴則不同,電商平臺需要更強的緊密關係,最典型的比如菜鳥物流平臺,目前入駐的物流公司包括 GPLP曾經採訪一位眾包平臺公司的創始人,他的觀點是,投資參與更多,相對的,給的資源也會更多。

一句話,騰訊需要通過投資轉移自己的焦慮,因此,種種客觀原因之下,騰訊投資轉型的更為徹底。

騰訊會變成一家投資公司嗎?

雖然目前騰訊投資依舊是一家CVC公司,然而並不排除這種可能。

因為騰訊一直在焦慮。

在美國,可能交通出行、外賣、內容等細分領域只有幾家公司,競爭不會像國內那麼殘酷,在初期,如果該行業已經有4-5家公司,一般不會再有新進入者希望進入而是選擇其他機會。國內則不同,即使已經打成了一家獨大,也要防範不知從哪冒出來的競爭者。

要知道,作為一家市值已經達到近38000億港元的上市公司,錯過遠比投錯更加嚴重。錯過可能最多也就是損失幾千萬或者上億美元資金,但是如果是錯過了下個風口那可能造成的損失就是不僅僅是幾億美元了,那可能就是整個市值的下跌和戰略級錯誤了。

那麼為什麼騰訊投資可以像財務投資人那樣投資,參與小比例而不控股呢?

首先騰訊是一個龐大的航空母艦,對於新鮮事物的試錯是有成本的,一個大公司去做一個新興領域,內部很多時候難以協調,與其這樣,不如交給其他公司去做,經濟效率更高,對於已經長出來的對於騰訊戰略有幫助的公司,騰訊可以通過流量的方式和被投公司形成深度綁定,而不需要控股。

騰訊是京東第二大股東,京東入駐微信後有很大一部分業務流量來自於微信的九宮格,之前微影很大一部分獲客也緣於騰訊的九宮格,拼多多的爆發也離不開微信給予的支持,這些公司本身對於騰訊是比較依賴的,這和現在的小米投資和小米生態鏈的關係有些類似。

看看現在的美團和今日頭條就知道了,對一個互聯網公司造成最大威脅的很多時候並不來自於同行,而是來自於新物種的闖入。收購完快的,搞定了外來者Uber,滴滴本以為交通出行領域國內可以一枝獨大,沒想到美團從外賣領域殺了過來,要在打車市場分一杯羹。最近被熱議的今日頭條也是一樣,最初起來時,大家以為今日頭條是一家媒體,後來今日頭條逐漸擺開自己的內容龍門陣,從信息流角度切入,推出了抖音,變成了日活用戶超過1.5億的短視頻平臺,最近更是宣佈要開始在抖音上賣貨啦,開啟了電商新業務。

其次,騰訊為何不會變成一家投資公司呢?

騰訊的榜樣就是軟銀。

軟銀作為最早以電信起家的公司,在過去投資了阿里巴巴、雅虎美國、ARM等公司,其中對於阿里巴巴的投資為軟銀貢獻了大部分利潤。

在最新披露的財報中,軟銀表示,公司正從電信公司向戰略控股公司轉型。在2017年公司募集完成了規模為960億元的願景基金一期,投資週期12年,也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私募基金。據說過去已經投資了300多億美元,在出行交通領域已經投資了Uber、Grab ,並試圖影響該領域的收購兼併。

未來騰訊的方向,會跟軟銀集團的發展類似嗎?

GPLP君個人認為,未來像騰訊這樣,在發展現有產業後做投資會變成大勢所趨,比如最近的獨角獸公司蔚來和蔚來資本,美團和美團投資,以及最近比較活躍的今日頭條和今日頭條投資,隨著這種現象在互聯網公司越來越多見,GPLP君認為不能僅僅以營業收入來源超過60%即認定為主營業務收入,而應該採用新的評判標準來判定其核心驅動力業務是什麼,比如,如果騰訊這種公司在扮演好水電煤似的基礎資源平臺基礎之上,再通過投資和流量做大生態系的形式持續發展也並無不可能。

一個典型的事實就是騰訊投資最近也開始對外募集資金,與紅杉、高瓴一樣開始獨立運營。

只是,在投資圈,面對騰訊這樣的競爭對手,VC機構的投資人們該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