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齊聚即墨古城 對話「和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8月25日至26日,“和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話”學術活動在青島市即墨古城學宮舉行,來自德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的80餘位學者圍繞活動主題展開討論,論題涉及和合思想與生態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共同體思想、和合倫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人工智能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合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和合天下等。

学者齐聚即墨古城 对话“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張立文、楊曾文、李宗桂、李景林、張踐、楊崇仁、向世陵、吳震、白奚、蔡方鹿、李振綱、梁樞、徐剛、陸玉林、方國根、王善超、羅安憲、曹峰、李亞彬等內地學者和謝林德、鄭文泉、孫興徹、李焯然、董金裕、蔡家和、詹海雲等海外學者出席了這次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羅安憲主持了開幕式,在主旨報告中,張立文教授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合之處,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觀、夥伴觀、仁愛觀、和合觀、發展觀,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思想營養。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楊曾文討論了和合思想在建設文明和諧社會中的價值,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儒聯副會長董金裕認為,和合思想對當代全球秩序的重建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宋宗軍出席了開幕式,並介紹了即墨古城弘揚傳統文化的諸多活動及其對當地道德倫理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所起到的積極效果。浙江省天台縣和合辦常務副主任張樹榮介紹了天台推動以和合小鎮為主體的和合文化建設的經驗和未來規劃。

学者齐聚即墨古城 对话“和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一詞最早見於《國語•鄭語》:“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此後,和合思想綿延不絕。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先生1988年提出和建構了“和合學”,對21世紀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的五大沖突,及由此而引發的生態、人文、道德、精神、價值五大危機,提出了化解之道,即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五大原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和合思想提供了滋養豐富的根基和土壤。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熱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天下為一家的情懷,“四海之內若一家”。在當下全球緊密相連的世界裡,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合則兩利、抗爭則兩敗,全球命運休慼相關,興衰與共。如何構建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者們對“尚和合”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時代價值展開了精彩的對話。

本次學術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即墨和合書院主辦,即墨古城管理辦公室、北京中和天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活動期間,還在即墨古城內舉行了和合書院開院儀式,張立文、董金裕先生在80餘位專家學者的共同見證下,為“和合書院”揭牌。和合書院致力於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以培訓班、學術沙龍、學術研討會、學術課題研究、學術研究成果出版等方式,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與當地社群和學界進行良性互動,倡導傳播和合天下的人類文明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