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道高考作文題里的教改密碼

2018年九道高考作文題裡的教改密碼

——專家解析2018年高考作文題

本報記者 柯進 萬玉鳳 董魯皖龍

“文以載道”,作文既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素質、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綜合考查,也是反映不同時代社會思潮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作文歷來是高考中綜合性最強、社會關注度最高、影響面最大的試題,好的作文題不僅會讓考生銘記終生,還能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和深入思考。

2018年高考,全國各省市共採用了9道作文題,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其他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命制。9道作文題以材料作文為主,以厚重感與鮮活性兼具的材料、新穎而靈動的形式,反映了時代主題,巧妙傳遞了當下中國社會廣泛倡導的價值觀念。為了更全面、系統地梳理9道作文題所傳遞出的教育改革信號和背後折射的社會思潮,中國教育報特邀請多位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教育教學一線的語文特級教師、知名大學語文研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此進行解析。

作文題立意突出“四個自信”,緊扣“立德樹人”——

重在強化作文以文化人功能

花幾個小時仔細研究了今年9道作文題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長康健認為:“今年的作文題,風格比較相近,其最大的共性特點是都比較注重思想引領,都比較強調與高中生的成長相聯繫,都比較重視和時代發展相聯繫。”

康健的感受與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組的命題初衷不謀而合。2018年的作文試題命制,與往年高考作文強調育人導向的立意基本相同,秉承了語文學科“立德樹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獨特優勢,著重考查支撐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引導考生積極關注國家發展需求,啟迪考生爭做國家棟梁。

與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立足時代特徵,著力把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團結奮進、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精神有機融入其中,以此鮮明體現出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意義,明確傳達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激發考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考生樹立遠大理想,投身新時代建設偉業,在接力奮鬥中追夢、圓夢。

據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專家介紹,今年的作文試題命制,充分調動了文化積澱,融會新思想,將“四個自信”貫穿其中,並著力畫龍點睛,在關鍵處破題,形成點面結合、精神深蘊的格局。

以全國卷3道作文題為例,這3道作文題在整體佈局上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力求將彰顯宏大主題與貼近考生實際相結合,以厚重感與鮮活性兼具的材料、新穎而靈動的形式,直觀而巧妙地反映時代精神,正面而有策略地傳遞價值觀念,在考查、區分考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同時,有效落實對其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的測評。

比如,全國I卷作文試題“世紀寶寶中國夢”。

這道作文題精選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在科技、民生以及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成就作為材料,又選取“2020”“2035”這兩個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作為材料,充分發揮作文的積極導向功能,更創編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這樣飽含啟迪、指明方向的引導語,啟發考生強化自己的代際身份感、集體認同感,引導考生在體會國家進步、民族振興的同時,感受大國風采、民族精神和時代品格,從歷史的縱深與未來的願景中,更充分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民族、時代的深刻關聯,不斷增強自己和同代人的獲得感、榮譽感、責任感,更切實感受到“四個自信”,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和激情奮鬥中放飛青春夢想。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今年各地作文題非常突出立德樹人、時代特點和學生特點。比如,全國I卷作文試題“世紀寶寶中國夢”、北京卷作文“新時代新青年”,還有浙江卷的“浙江精神”,都充分體現了命題者立足今年參加高考的“千禧一代”特點,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對國家和民族肩負的責任。

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專家分析說,強調思想引領、對標“立德樹人”,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不約而同的價值選擇。以天津卷為例,其作文要求考生圍繞“器”展開聯想和思考,注重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引導考生對成才成器、國之重器等進行深入思考,啟迪考生爭做大國棟樑,落實高考“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對於學生審題和下筆寫作,康健認為,全國I卷和Ⅲ卷是很像的,提供歷史時間線索寫文章,線索給得比較細,但題幹“據此寫一篇文章”中的“據此”,給出的信息其實是比較籠統和簡約的。這也是今年大多數作文試卷的一個共性特點——強調的都只是基本方向,提供了一些條件,“比如全國I卷作文題,看上去不難,大致有三條思考線索:個人一條線、國家一條線、未來一條線。但對於社會閱歷尚淺的高中生來說,其實難以將其與自己的生活體會產生很直接聯繫,想真正寫好其實並不容易”。

作文材料力求融會新思想、突出時代主題——

側重涵養考生家國天下情懷

有人說,作文是時代的影子,它把時代的影響留存下來。

融會新思想、突出時代主題,講好中國的改革故事,作為今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鮮明特點,在多道作文題中有明顯體現。

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專家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而且深刻影響了世界。今年的高考作文就充分發揮和體現了明顯的導向功能,致力於讓考生講好改革故事,凸顯時代主題。

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專家舉例說,全國Ⅲ卷作文精選了三條標語口號,濃縮了改革開放不平凡的40年曆程,折射出國家發展階段的演變和發展方式的變遷。

分開來看,三條標語口號分別喊出了各自階段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的最強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代表著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告別貧窮與大鍋飯,對速度和效率的渴望與追求;“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反映了新世紀後注重環境和生態保護、追求科學與和諧發展的理念與態度;“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則顯示了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這個比以往更接近“中國夢”光明前景的重要時刻,是對歷史使命和責任的強調與召喚。

綜合起來看,三條標語口號背後是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三部曲,可以在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的同時,幫助考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時刻銘記前輩們的光榮與夢想,深刻領會當代青年的使命與挑戰,不忘初心,接力奮鬥,砥礪前行,全力以赴走好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事實上,除了突出時政性之外,對於考生的時代性關照,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另一個顯著特點。

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於2000年前後,是名副其實的“世紀寶寶”。2018年是“世紀寶寶”步入成年、接力“追夢”的開始,高考則是他們開啟這段人生新徵程的“成人禮”。

不只是全國卷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北京作文題“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此外,像北京卷“綠水青山圖”和浙江卷“浙江精神”等作文題,也都面向時代的宏大主題,立意空間廣闊。

北京市第二中學高級教師劉智清分析說,“新時代新青年”這道作文題關注到本屆考生的年齡特徵,他們成長的這18年,也是國家快速發展的18年。這一過程中的自己是如何成長的,所思所想如何?作為“新時代新青年”,考生一定有話可說。小到身邊事,大到國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大到國家的建設,都可以引發考生對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發展的思考。“綠水青山圖”要求考生展開想象,以“綠水青山”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生動地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生態環境關乎每個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未來美好生活的建設既關乎考生自身發展的前景,也正是他們應有的擔當和責任。考生完全可以發揮主人翁精神,放開手腳,積極創作。

在北京市豐臺二中特級教師陳維賢看來,今年高考的這幾套作文題,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個人和時代、國家聯繫起來,把個人成長奮鬥和時代變遷、中國發展變化聯繫起來,“讓考生從大時代看個人價值和意義,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引導考生將思考人生和關注現實有機結合”。

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題,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道作文題以浙江大地傳統思想“務實、經世致用、知行合一”,引導考生邁向“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回望歷史,緊貼時代主題,引導考生站在人生新起點,在宏觀視野中找到個人意義,思考未來人生。

“浙江卷作文命題堅持以考生為本,貼近生活,貼近考生實際,力求讓考生看得明白、有話可說,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今年回到‘文體不限’的要求上來,也給有語言天賦,敘述有長處的考生充分發揮其寫作才能的空間,既接地氣,也彰顯考試競爭的公平。材料中的浙江文化、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傳奇與浙江學子密切相關,地域文化色彩鮮明,時代氣息濃郁。”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第二高級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蘇賢明分析道。

“縱向對比來說,今年作文出題進步很大。”陳維賢分析,過去作文要麼側重時代要麼側重個人,側重時代容易空泛,被“壓中”;側重個人容易被“宿構”,寫成套路。而今年的作文題凸顯時代特色,引導考生從大時代中尋找個人意義,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在立德樹人和文化自信方面更進一步,在語文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的考查上更上一層樓。

作文選材重在測試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著力引導考生思維品質提升

2018年高考作文加大對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進行了全面的測試。

教育部考試中心語文學科高考命題專家分析說,全國Ⅲ卷作文“改革開放三部曲”精選的三條標語口號,既借重標語口號言簡意賅、反映時代的特點,又發揮標語口號自身的思想力量和彼此間的思維張力,啟發並鼓勵考生從所知所聞、所感所想出發,在對宏大話題的把握中,理性思辨、感性敘說、暢所欲言,展示他們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與綜合素質。

同樣,全國Ⅱ卷作文“倖存者偏差”,取材於“二戰”期間的真實事件,材料明白曉暢、饒有趣味,又耐人尋思;事理邏輯嚴密,又有“留白”;內容明確,又有開放性。這就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聯繫社會生活中的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闡述。

這道作文題強化了對考生信息加工、邏輯推理和獨立思考等關鍵能力的考查,素質教育導向顯著,也拓展了命題的選擇空間,能更好地引領教學與備考。陳維賢認為,“不按套路出牌”才能真正檢驗出水平,“到底是彈痕多該加強,還是彈痕少該加強?”引導學生跳出慣性思維,用事實說明,不要只從“倖存者角度看問題,而忽略了存在問題、需要被加強的都被擊落了”這一現實。對於這道作文題,考生可以通過聚焦思維方式來立論,如全面地、綜合地看問題;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過現象看本質;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進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維慣性,以逆向思維挖掘被隱藏的事實真相等。

“全國Ⅱ卷作文的材料很傳統,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很突出。”陳維賢認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需引導學生全面備考,抓住語文素養三個關鍵點——思想深度、思維能力和寫作技巧,而不再是“考啥練啥”。

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使每個水平段的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這是今年高考作文的另一個鮮明特點。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興奮地說,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圍繞“器”展開聯想和思考,在提供多向思維路徑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思維梯度,需要考生通過想象和思辨,達到敘述或論證的深度與高度。江蘇卷作文“語言”內涵深刻,涵蓋有形與無形、有聲與無聲、具體與抽象、藝術與科技等維度,可以引導考生拓展思維空間,充分施展寫作才華,這些題目為學生在不同的水平上發揮能力提供了空間。

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題的一個新偏好。

“我們一線教師最關注變化,今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整體上來說,全面考查主幹知識和核心素養,穩中求變,守正創新。作文題不在審題上為難學生,立意有高下,完成度有區分,但讓每個學生都能寫、喜歡寫。”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語文學科首席教師史建築分析說,好的題目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比如全國I卷的“世紀寶寶中國夢”,講真實情境中語言的運用,有考生的代入,寫一篇文章裝進時光瓶,給2035年,那個時代18歲的一代人,這就是責任擔當精神的傳遞和延續,不管是從大的立意還是技術動作都談得特別好。

“我個人覺得,如果說全國三張卷是一盤棋的話,全國Ⅱ卷作文‘倖存者偏差’是一個特別活的棋子,它來調動你的思維,讓你的思維在思辨、在創新求異方面得到大的發展。這特別符合青年思辨能力的培養。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你怎麼想就會用怎麼樣的角度來探討。”史建築說。

高考作文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集中考查,導向明確。新時代、新高考、新課標對語文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培養方式和思路。

“第一,不是簡單的讓學生關注現實,要引領學生以語文的方式關心現實,再對現實進行深度思考。”陳維賢說,新課標提出以具體情境為載體,我們大量的現實生活應該轉化為具體情境,進而在探究過程中培養思考能力。第二,要有效訓練學生的基本思維能力。第三,要加強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的訓練,不是套路化的訓練,而是個性化特色化的訓練。

本報北京6月7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8年6月8日第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