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個僞命題嗎?

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道德品質是人的誤解。被誤認為有道德分兩種情況:一是某人為了將來的利益,放棄眼前的利益,本質上是逐利而不是道德。二是某人為了美名一直放棄自己的利益,為他人、為公眾、為大局的利益考慮和處事,至死方休。對不起,那也不是道德,那是逐名,內心深處追求被人稱頌的感覺。

道德是個偽命題嗎?第一種情況,比較好理解。老子道德經中有句話:"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因此,聖人處處謙虛、退讓,反而能夠贏得愛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這不正是因為由於他無私,結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嗎。"不要以為《道德經》講的是道德,恰恰《道德經》是最不講道德的。很多人缺乏想象的張力,沒有大格局的想象力,習慣了當下,不會在一個動態的長遠的世界看事物的發展變遷,非常追求眼前利益。眼前有什麼先撈進什麼,從不想暫時放棄會得到更多。這樣看來,更顯得淳樸率真,而不像前者那麼心機。

第二種情況,有些人確實不逐利,追求長久之名,甚至不但追求活著的時候,還追求死了之後的名聲,貪圖 "青史留名",懼怕"一臭萬年" 。尼安德特人有多威武啊,他們的腦容量比智人還要大,也會製作工具,也更會使用火,但滅絕了。智人的優勢是什麼呢?《人類簡史》裡說我們的優勢是想象力,就是能夠想象出世界上沒有的東西,而且還能夠大家都相信存在。想象未來的美名,是這類人做事的動力。有些人遊戲電影很爽,有心人大吃大喝很爽,有些人男歡女愛很爽,而這類人可能爽在別人的稱頌。讓不同人爽的東西不同而已,並無高下之分。

有人說有第三種情況,舉例捐款不留名。這種是真道德吧?我承認,但一般人做到前面兩點偽道德都已經很難了。魏晉名臣胡威入朝,晉武帝問胡威他:“你和你父親誰更廉潔?”胡威說:“臣不如父。”武帝反問:“怎麼講?”他又答:“臣父廉潔恐怕人們知,臣卻惟恐人們不知,所以臣差得很遠。”胡威的父親胡質才能做到真道德,但做到胡威那樣卻已經不容易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4歲的孔融,讓梨的動機:是為了獲得大人的讚許,從而獲得更多利益;還是為了之後的美名;還是單純的善良?但是,動機重要嗎?不管動機如何,都是我們講給孩子們的故事,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無論是前兩種偽道德,還是第三種道德,都必須先吃飽飯吧?這是最基本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要求沒吃飽飯的人捨己為人經營道德,那真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了。

為什麼會想到說以上這些,因為我自認為是一個追名逐利的偽君子。偶爾寫寫文章也是為了貪慕虛名,別人誇獎,哇塞,真厲害,寫的有點意思,那時候感覺很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