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一邊遭遇子彈簡訊挑戰,一邊解封短視頻

微信一邊遭遇子彈短信挑戰,一邊解封短視頻

老羅又在搞事情,這次瞄準了微信。8月20日,錘子科技的發佈會上,一款社交產品橫空出世——子彈短信,並於兩天後超過同類產品微信、探探等躍居榜首。

準確的說,子彈短信並非羅永浩的錘子科技的產品,而是其投資的一家名為快如科技研發推出,並且快如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是錘子科技的原員工。

有了這兩層關係,也就不奇怪老羅在微博上為子彈短信搖旗吶喊了。昨天還聲稱短短六天,51家VC、7家科技巨頭的戰略投資部關注,今天就宣佈該產品上線7天就完成1.5億融資。在微信一家獨大的通訊社交市場,如此高調殺出一款同類產品,並且在資本寒冬下,引發資本集體出動,再加上老羅,哪一點都足以引發市場關注。

而就在這一熱鬧的輿論之中,8月28日下午,微信確認正在做解封短視頻的消息,並且是從自家產品“微視”開始,看來不遠的未來,抖音也可能解封。

兩件事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如果將這兩個最新動態背後的邏輯重新梳理,或許能找出一點內在聯繫。子彈短信為何在此時推出?有無能力與微信抗衡?微信又為何在此時解封短視頻。

子彈短信誕生

基於通訊的熟人社交領域,8年來,微信傲視群雄,幾無對手;陌生人社交領域則前有陌陌,後有探探;同時在垂直領域出現了剛剛完成新一輪融資的脈脈。但是除了微信之外,其它幾家也僅是偏居一隅,再難成為現象級的產品和平臺,那麼子彈短信憑什麼?

社長下載子彈短信做了一次詳細的測試。從產品設計上來看,依然處於早期階段,連UI做的都有點山寨的味道,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款產品繼承了老羅“微創新”的風格,在細節處理上,值得稱道。比如語音轉文字,如果用戶發一段語音,另一端的用戶可以同時接受到一段語音和文字,而無需像微信一樣,還需要手動轉文字;再比如,語音進度條的設計,用戶在聽語音時,如果中斷,無需從頭重聽,可以拖動進度條選擇;此外,還有“稍後處理”、“引用回覆”等幾處微創新。

儘管官方並未直接說明向微信挑戰,但是從上述幾個微創新角度來看,顯然是針對微信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體驗弊端而改進的,就像錘子手機在細節上改善其它安卓機的小毛病一樣。

如果僅靠這樣的微創新像挑戰微信,成功的概率極低,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錘子手機。但是,子彈短信的微創新卻也在客觀上反襯了微信在近幾年的部分問題,比如一家獨大,基本通訊功能迭代遲鈍甚至是傲慢,並且本身的開放度也在降低,動輒祭出封殺大招,比如對抖音等短視頻的封殺,甚至不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連自家產品微視也不放過。

儘管,微信一直宣稱是為了用戶體驗,但是像子彈短信那樣的用戶體驗改善卻差強人意;並且現在解封微視,難道不怕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從本質上來講,我們認為在某些方面,微信正在憑藉自己的市場壟斷地位走向封閉。或許,這才是子彈短信推出的一個重要市場基礎。

我們從上述測試的功能來看,子彈短信從基礎的通訊功能改善切入,已經是針對微信的弊端了;同時,在內容方面,直接引入了今日頭條和騰訊新聞,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幕,在微信封殺頭條系後,在子彈短信中,卻將兩家放到了一起。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這一“信息流”板塊的設置,從一開始就表明了子彈短信的開放,某種意義上,這也是針對微信而去的。

引發市場關注,當然和老羅的影響力有關,但從整個市場來看,也不能排除行業需要一個新的同類產品來打破微信的壟斷,最起碼逼迫微信不至於繼續封閉下去。而對於子彈短信來說,微信對部分業態的封殺,也說明這的確是個大市場,相當於微信做了市場調研,而子彈短信只要借勢而上即可。

而從老羅的角度而言,手機作為硬件,同樣也需要互聯網的故事支撐,如果能夠打造出一款準現象級APP,那麼對於錘子的生態和估值,都是有利的。

因此,子彈短信的面世也就顯得不那麼突兀了。

微信今天確認了測試短視頻的消息,不知是純屬巧合,還是被子彈短信提了醒。理論上,一旦子彈短信和火爆的短視頻、信息流等產品合流,將勢必分流一部分微信用戶,在這個流量存量時代,任何稀釋都值得警惕。對此我們不做深究,只是討論背後的封閉和開放邏輯,即使沒有子彈短信,也會有其它外力來推動微信的開放。

我們將微信的價值分為三部分,基礎通訊功能、開放平臺、戰略旗艦。而從目前來看,只有戰略旗艦價值受到重視,比如小程序,成為騰訊爭奪零售市場的主要載體。而基礎功能方面,基本停滯,大的改動如訂閱號的信息流化,還被批的體無完膚,這也就給了子彈短信這樣的產品機會。

更重要的開放平臺問題,甚至比基礎功能做的還差。開放平臺,指內容的開放以及平臺的商業化價值。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微信平臺上的內容依然以基礎通訊和訂閱號內容為主,而隨著拼多多的“成功”,證明微信作為平臺,在內容方面應該還有更多的玩法,比如短視頻這一新內容,本該成為微信中的主要內容組成部分,但是卻被封殺了,用戶需要下載再觀看,如果真的以用戶需求為基點,封殺的邏輯就很難理解了。因此,也難怪外界質疑,只允許自己投資的拼多多放火,不允許其它玩家點燈(誘導分享傳播)。

或許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包括騰訊內部其他部門對於微信的需求,也並非像外界想象的那麼容易合作,微視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作為騰訊重點扶持的項目,只要祭出用戶體驗的大旗,照樣封殺。

張志東曾說張小龍剋制,很多人解讀為褒獎,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對微信的不滿,當剋制變成苛刻,也不一定是好事。微信畢竟是一家商業機構,其背後的騰訊還是一家上市公司,過於苛刻的剋制,勢必會降低微信生態的多元化程度,進而影響整個平臺的變現能力。只為用戶負責,而不為股東、投資者考慮,難道是一家偉大公司該乾的事情嗎?

就像滴滴一樣,當一家獨大時,即使百天內出現兩次重大輿論事件,又有幾個人能卸載掉滴滴APP。幸好,在社交領域,子彈短信這類產品的出現,多少能夠產生一點鯰魚效應,驅動微信保持活力,乃至加快開放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