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劇團縣城演出台下全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觀衆驟減人才難留


晉劇曾是中國戲劇中最為輝煌的劇種之一,如今也面臨著觀眾驟減、人才難留的窘境。此前,山西太原實驗晉劇演出團在忻州市五寨縣演出時,臺下清一色的留守老人和兒童,年輕觀眾粉絲少之又少。

晉劇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就是山西梆子,也叫中路戲。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晉劇大多講述古代山西的歷史,故事情節沉浸在對帝王朝代時的山西的懷舊之中。著名曲目有《打金枝》、《六月雪》、《鳳儀亭》等。

從光緒十五年後到清末晉劇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臺戲等。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晉劇等傳統戲劇的市場逐漸變小。演出時,臺下的觀眾以老人居多,嫌少有年輕粉絲。

尤其是在時代洪流面前,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文化越來越多元化,對戲曲的衝擊很大,而且關心戲曲的人越來越少。

同樣,晉劇演出團和其他傳統戲劇一樣,也面臨著人才流失和劇種失傳的難題。培養一個人才很不容易,培養一個戲劇人才更難。有些晉劇演員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

其實,不光是晉劇,中國許多傳統戲劇,面臨的不僅僅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觀眾斷層的問題。觀眾都沒有了,誰去關注傳統戲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