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產地直采?99.9%都是吹牛 大家別再上當了

玩產地直採?99.9%都是吹牛 大家別再上當了

各位農創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有一位新農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零售商來做產地直採、產地直供,這種模式和批發市場採購模式相比哪種更具有優勢?

這是一個新農人最常規的誤解,今天我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在生鮮零售店,一般一個店鋪售賣的SKU應當是30到60個左右,其中大部分在45個左右。而生鮮零售電商,可能當季的品類能夠達到上百個,甚至一兩百個。

實際上這些零售商銷售的產品中有多少能夠實現產地直採呢?基本上他們所有銷售的SKU,其中能夠實現產地直採的品類在每個季節不會超過3個。

據我對這個行業的瞭解,目前依靠全國產地直採和國外直供的採購模型,全國只有一家企業,它的直採率能夠達到50%到60%,這家企業就是百果園。其他所有的企業,但凡它說產地直採、產地直供,99.9%都是吹牛,都是說的假話。

我為什麼敢下這個論斷,是因為從國外進口和產地直採都有一個基本特徵:海外進口一個單品必須要發整櫃、從產地直接發貨必須要發整車。那一個整車的貨量是多少?要裝滿一個13米9的大車。多數的電商或者零售店在終端的消耗上基本上都達不到一天一個單品一個整車的消耗量,更別提達到一個進口的整櫃了。

所以但凡說產地直採,玩的都是貓膩都是不真實的。那為什麼這些人願意這樣去講,為什麼他們願意這個故事?這中間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們在忽悠投資人,因為所有投資人維度都很高,對農業並不瞭解。他們想講是從產地採購、去中間化,講一個類似於淘寶、天貓、京東的故事,他才能夠忽悠到高估值。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原來有一家零售企業叫許鮮,這家企業就宣稱自己早上五點在產地採,採完之後送到門店。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事情,這是不可能完成。但是這樣的事情竟然忽悠了很多的消費者和投資人。但是最終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許鮮倒閉了。因為它沒有真實去經營,它甚至沒有真實去看清楚這個場景。

我基本上能給大家下個定論:幾乎所有生鮮零售商都是在農批中採貨。就算是百果園走到今天,能在全球128個地區進行採購的超大型連鎖,他們的產地直採率能夠接近70%。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是離不開農批。

就像我以前分享過的觀點,由產地到農批,再由農批到終端門店或者電商倉庫這是一種全鏈條成本最低的一種模式。所以生鮮不僅去不掉中間,還要讓中間的農批更大的發揮作用。這其實就是我們老農人和新農人融合之後的一個機會。

回到我們今天要回答的問題上來,新農人要想開生鮮零售店基本上不要想產地直採,老老實實在市場採貨吧,更優的方式還是經過農批進行中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