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茶產業發展的新時代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並被寫入黨章,成為未來相對長時期內全黨共同實施的重大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劃了未來三個時間節點鄉村振興戰略要達到的目標,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茶產業在農產品增加值中所佔的比例儘管很小,但卻是“出門七件事,茶米油鹽醬醋茶”中的一件,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國將會由現在的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茶產業也會由大產業變成強產業,迎來全面發展的新時代。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一、當今中國面臨兩大轉型,必須依靠鄉村振興才能解決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面臨著兩大轉型,一是社會轉型,即2011年起,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1.27%,首次超過50%,表明中國社會已經由過去以農村為主轉變為以城鎮為主。2017年底,城鎮化率達到了58.52%。按照這個速度,2020年肯定會超過60%這個預期目標。城鎮化率提高意味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部分農產品生產者變為消費者,農村資源變得稀缺,從而使城鄉融合變得可能。住在城市的人多了,人們的交際模式發生了變化,交際圈子變小,人們的寂寞感、孤獨感、抑鬱感增加,節假日渴望逃離城市,到環境優美的農村去休息、休閒,換一種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二是消費轉型。截至2017年底,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達到29.3%,首次低於30%,達到了國際通用的“富足”的標準。這就意味著,中國接近14億人的消費總體上從過去主要關注吃什麼到怎樣吃好、吃得安全,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品牌,消費中休閒的比例在增大。這兩大轉型對於茶產業意味著什麼?

第一,在低消費水平下,茶葉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不是生活必需品;而當消費水平提高後,喝茶就會成為常態,茶葉的消費量就會逐漸增加。2000年,中國人均消費茶葉只有0.36千克,2015年達到1.33千克,15年提高了3.7倍,與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相關。預計到2020年可達人均2千克,茶逐漸成為中國人生活的必需品,並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高檔茶的消費量增加。隨著國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高收入階層(如企業家階層)和中產階級開始關注養生,茶葉無疑是養生的重要產品。這是近年來高檔武夷巖茶、普洱茶等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態宜居”的要求,茶產業將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美麗鄉村建設以來,那些茶業大縣無一不是把茶山或茶園之美和鄉村之美結合在一起,互相襯托,形成美麗茶鄉的經典範式。在今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茶產業的作用還將繼續發揮並擴大。下面,我們將討論在新時代下,茶產業如何借鄉村振興之“勢”而“振興”。

二、做強茶產業,實現由茶業大國向茶業強國的轉變

中國是世界上茶葉產量最高的國家,佔全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世界第二,出口量僅佔生產量的七分之一,而且以低檔產品為主。原因當然很多,但國內茶業企業過小、產品缺乏統一標準、勞動力成本過高等是重要原因。提高茶產業競爭力,必須在產品標準化、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打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

(一)制定統一的產品標準,打造在國際上能夠叫得響的中國茶品牌

中國是世界上茶分類最多的國家,不僅在大類上分為六大類,每一大類又可以分為若干小類,這是中國茶的特色所在,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制定統一而簡單的標準,事實上也制定不出這樣的標準。當然,每一大類不同產品都是有相應標準的,而且處於不斷完善之中。但對於出口的茶葉,一般以中低檔為主,為了便於出口,應該制定一個一般的統一標準,不管哪一大類茶,同一標準的質量應基本一致,這就便於定價,不至於國內茶企在競爭中相互壓價。同時,在統一標準下進行國際貿易,也有利於樹立中國茶的質量信譽,有利於中國茶品牌的創建和持續。這是中國茶宏觀品牌的建立問題。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中觀層面上茶品牌的建立,主要指區域品牌,應以地方政府為主註冊,採取特許的方式允許企業使用,但一旦違反區域品牌所要求的產品標準,政府則收回使用權,並對企業進行懲罰,以維護區域品牌形象。除特許企業外,其他企業不允許使用區域品牌作為企業產品的標誌,否則,政府也要予以處罰。通過 “政府+ 企業”的方式,每一大類茶打造若干個以縣域或市域為主的區域品牌,條件成熟的可以培育國外消費者,樹立區域品牌的國際形象。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微觀層面上茶品牌的建立,主要指企業品牌,如天福、吳裕泰、明月等,有的是指一類茶,有的則是該企業銷售的所有茶類都採用一個品牌。企業品牌的建立,有利於樹立企業的市場形象,培育穩定的消費者群體。目前,大部分茶葉企業都是依靠區域品牌生存和發展,對於企業自身品牌的培育不足。從長遠看,任何企業都必須依靠自有品牌,而不是區域公共品牌。中國茶走向世界最終也必須依靠企業品牌。

(二)加快新技術研發,以科學技術應用降低茶葉生產成本

第一,加快茶產業發展核心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包括茶葉生產技術、收穫技術和加工技術。在生產環節,包括品種技術,通過推廣新品種提高茶葉產量,降低成本;綠色農藥技術,研發低殘、高效農藥技術,提高茶葉質量;加工技術,研發人工模擬技術,降低加工環節的人工成本。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推進茶業產學研協作,在茶葉主產省份建立協作平臺,採取利益激勵方式促進產學研多方協作,早出多出實用性成果。第三,加快茶葉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建立茶產業大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指導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第四,應用物聯網技術,建設智慧茶園,提升茶業綠色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三)探索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具體途徑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在茶產業中,就要做強做大茶葉龍頭企業,通過合資合作、兼併重組等方式打造“茶產業航母”,增強龍頭企業對小農戶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茶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上聯龍頭企業下接小農戶,平衡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關係,構建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小農戶的生產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加工、品牌及市場帶動作用。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三、充分發揮茶產業的多功能性,在新時代實現茶產業之振興

茶產業的多功能性,指的是除了生產茶葉供社會消費,即產品功能外,還具有美化環境、平衡生態、傳承文化等功能,這些功能在新時代不僅能夠強化產品功能,還可能獨立於產品之外為生產者產生經濟效益。

茶產業一般存在於生態環境優美的山區、丘陵地帶,一行行茶樹,蜿蜒曲折,猶如大地的指紋,美不勝收。這樣的美景對於茶農而言已經習以為常,在低收入時代,城市人看到了也不過是發幾句感慨而已。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城鄉居民收入整體上進入富足階段,過去對旅遊的消費已經演變為休閒和體驗,茶園的美景就會變成商品,可以為茶農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與茶產業相關的新產業新業態開始顯現,並且逐漸成為茶農的重要盈利模式,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茶葉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農產品,中國有文字記載的茶葉消費史和茶樹栽培史都在2000年以上。古人把茶分為六大類,本身就是文化的體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茶的文化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文化起到基礎性作用。讓“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核心內容之一,而茶文化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中國對外交流的深化,茶文化會隨著茶葉走向世界各地,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反過來,茶文化也可以助推茶葉的銷售。因此,打好文化牌是發展茶產業應有的內容之一。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依託茶文化打造茶葉品牌,包括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當前,隨著恩格爾係數的不斷降低,一些高收入群體對於茶葉的消費已經進入個性化、私密化、小眾化時代,進入了以文化消費為主、實體茶消費為輔的時代,如高端武夷巖茶,居高不下的價格完全是靠文化支撐的,而且還有繼續攀升的可能性。其他茶類都有類似現象。

因此,依託文化打造茶品牌,在區域層面可以提升茶葉價格,使種茶的農民從中收益;在企業層面可以培育小眾品牌,滿足部分高收入消費者的需求,在企業獲利的同時間接帶動茶農收入的提高。當然,前述茶葉生態環境功能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借文化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