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人的女性化的表現,《紅樓夢》最爲突出,有何歷史淵源

文史雜談:中國男人的女性化

對中國文化稍有所瞭解的人都會對一個問題很是疑惑,那就是中國男人的女性化。雖然許多人不想面對,但這確實是一個事實。

女性化之男性,中國文學作品與戲曲舞臺上多了去了。《梁祝》中的梁兄,《紅樓夢》裡的寶哥哥。在書頁裡,與其說他們是玉樹臨風,還不如說是弱不禁風;在舞臺上,與其說他們是痴情郎,還不如說是白痴兔。更有甚者,導演們為了突出他們的女性化特徵,有時乾脆找女演員來女扮男裝。可氣的是,找女演員,像郎平鄭海霞鄧亞萍那樣的也不能用,還得找那種純種女人式的。你說唱戲用女演員吧,越劇乃南方劇種,南方男人大概就那麼個膩歪樣兒,越調也就那麼個膩歪勁兒,我們也就認了。就像《紅樓夢》,雖然在許多戲曲中賈寶玉的扮演者都是女演員,幸虧在電視劇中沒有這樣做,否則真的會讓人寒磣死。

中國男人的女性化的表現,《紅樓夢》最為突出,有何歷史淵源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典型的女性化

但電視劇也還是沒有能逃脫,在許多電視劇中還真的就用女演員來演那些男主角,一點也不照顧我們觀眾的情緒。比如那個《新白娘子傳奇》,女許郎一出面,我渾身起雞皮疙瘩,可人家白娘子倒沒事,估計人家是仙女,功夫大,不像我們俗人,招架不住這個同性什麼的。

中國男性一旦女性化,就壞了菜了。它導致中國男性的弱勢化,單說文學模式,西方是英雄救美,中國就是美人救英雄了——傳統戲曲的經典套路,公子落難後花園,小姐慧眼識英雄,至於小姐輕者把自己的小金庫相贈,重者把自己的千金之軀相許的爽快咱就不誇了,只說一點,中國戲曲影視裡最揪人心的一個鏡頭是:小流氓調戲小姐了,公子衝上去了,結果沒救了小姐,自己倒被人打傷了,結果還得小姐找人把他抬回家中養傷,你說憋氣不憋氣?我這人不是好人,老是設想,幸虧《紅樓夢》裡的寶哥哥和林妹妹都是住在大觀園裡面的,平時也沒時間逛街,如果寶哥哥領著林妹妹逛大街,遇上了小流氓,你們說咋辦?我猜,一拳下去,寶哥哥肯定暈菜,林妹妹只好拿起一把剪刀:你們別過來,過來我就自殺!問題是,如果林妹妹沒帶剪刀咋辦?所以,每次上街,估計黛玉還得給寶玉提個醒兒:哥哥,可別忘了帶咱的剪刀!

這樣的文藝作品還有許多,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女駙馬》,一個女子竟然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高居狀元,最後還以救世主的姿態挽救了自己的相公,你說這不是打男人的臉嗎?天下無數男子寒窗苦讀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竟然被一個女子奪了頭名,這不是莫大的諷刺又是什麼呢?

中國男人的女性化的表現,《紅樓夢》最為突出,有何歷史淵源

《女駙馬》等戲曲也是損男人的

不是筆者損男人,咱們文藝作品中損男人的傳統文學也夠多了,比如穆桂英掛帥,佘太君掛帥,十二寡婦徵西什麼的,歷史上哪有這麼多的棒老太、棒寡婦、棒媳婦兒?可是不知演義這些故事的作者安的什麼心,每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同一個主題思想:數英雄人物,還看女人

為什麼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竟然會出現這麼多的重女輕男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呢?

許多有許多人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釋,有從從經濟基礎看,認為中國是小農經濟,較之於畜牧業和漁獵業,農業缺少明顯的性特徵,因為種地不需要攻擊,不需要冒險,需要的是女性的精細與忍耐,農業民族的文化性格便趨向於女性化。

還有人從政治體制上講,長達幾千年的皇權專制體制也可能造成中國國民性格的女性化,具體來講,三綱五常這些玩意兒就是要斬人之陽剛之氣,直接後果就是皇帝君父化,大臣臣妾化,後宮裡的男人乾脆閹掉,中國男人就這麼被統治者玩弄於股掌之上。

也有人從意識形態上來講,認為與小農經濟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文化便是儒道佛三家。佛無性,道陰柔,儒家雖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看表面,似乎是剛柔相濟,只可惜,後來的發展,忠孝義三把劍齊下,導致中國儒家文化猶如被閹割的文化,中國男人的膝蓋從此直不起來,長跪數千年。

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也都能自成一說。

但筆者認為,這些還不完整,或者說他們並沒有說到點子上。

筆者認為造成中國男人的女性化的一個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明清之際的那場“剃髮易服”的清廷對中國的血腥征服。當時的清廷野蠻無比,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野蠻無恥的口號。無數中華好男兒為了捍衛自己對祖宗的信仰和自己的民族尊嚴、維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反抗清軍足足數十年之久。而清廷最終在屠刀之下完成了對中國的征服,有血性、敢反抗的忠勇之士被屠戳殆盡,而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些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輩,有些人甚至於投靠異族侵略者。而這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民族的基因,懦弱的基因在不斷壯大,而那些有血性的忠通的基因則慢慢地消失殆盡。

而另一方面,由於剃髮易服只是針對於男子,對女子則是網開一面。這樣一來,女子依然可以穿著本民族衣著,起碼從形式上看起來還像是一箇中華兒女。

中國男人的女性化的表現,《紅樓夢》最為突出,有何歷史淵源

剃髮易服可以說是滅絕了中國人的血性

這樣一來,許多士大夫也是自慚形穢,認為自己反不如女子,在文學作品中自然也就會對女性大加讚賞,而他們筆下的男子則大多數女子化。像清初的蒲松齡,他所創作的《聊齋志異》,裡面的愛情故事,大多都是這樣。裡面的主角,男子都是十分的文弱,從外表上來看,和女子並無太大區別;而書中的女子則個個敢愛敢恨,都是性情中人,十分的可愛。

也正因為如此,《紅樓夢》的作者才大膽地提出了男人“濁臭”、而女子“清爽”的觀點來,許多人認為這是作者的思想進步,其實只要瞭解到那段血腥的歷史,那麼就會明白作者為何要這樣說了。

這樣的一種思維習慣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中國人,直到如今,我們民族的骨子裡,仍是這樣的審美標準。像《天仙配》中,敢愛敢恨的是七仙女,而董永則處於從屬位置;《兒女英雄傳》中,俠女十三妹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男主角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繡花枕頭,一個比女子還陰柔的形象,筆者也一直奇怪為什麼他最終能夠左擁右抱,坐享齊人之福;而我們家長似乎也都喜歡這樣的男孩子,喜歡安安靜靜讀書的男孩,至於那些喜歡玩耍、喜歡喧鬧的男孩,則被斥為“頑皮”、“不聽話”,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