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名校與民校,不應「隔牆而學」

近日,蘇州一所百年名校擬在校內設“隔離門”安置“菜小”生的新聞,引發了輿論熱議。據澎湃新聞報道,從今年9月1日開始,蘇州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俗稱“菜小”)——立新小學因校舍被騰退,800多名學生將被整體安排到附近的公辦重點小學、百年名校勤惜小學唸書。該消息傳到勤惜小學的家長群后,立馬炸開了鍋。8月23日,勤惜小學方面透露,雖然共用一個校園,但勤惜小學會用鐵柵欄等加以“隔離”,對安置過來的800名學生進行“單獨管理”,並給予獨立的教學和活動空間。

對於這種“一校兩制”的做法,主流媒體紛紛予以譴責抨擊,認為是在人為製造歧視,有悖教育公平,並且涉嫌違法。

在校內設“隔離門”安置“菜小”生的做法,其不妥是顯而易見的。誠如家長們所擔憂的,將學生“區別對待”,會讓“菜小”的孩子有“寄人籬下”之感,可能導致並激化兩校學生互相歧視的心理,對所有學生身心健康都不利。一門之隔,既會加劇“菜小”學生的自卑心理,也容易讓勤惜小學的學生增添優越感。

其實勤惜小學完全可以拆掉“隔離門”。姑且拋開教育公平等“高大上”的問題,就從教育本身審視,“菜小”整體安置到勤惜小學,也不見得就是壞事,完全可以做到雙贏。之所以設置“隔離門”,校方主要是擔心兩所學校的校情不同,會導致管理的混亂。校園裡突然增添了800多號人,固然需要充分協調,尤其在操場等使用上錯時安排。但這並不足以成為設置“隔離門”的理由。

具體而言,兩所學校的學生不在同一棟樓上課,課間十分鐘很難有交集,體育課不僅錯時而且有體育老師在場,當然不可能有啥衝突。如果課外活動時間無法錯時安排,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值周老師加強巡視完全可以有效防範安全事故。

換個角度想想,“菜小”的過渡性安置,其實也給勤惜小學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教育資源。名校和民校的學生,其家庭環境存在群體性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這種差異,有時完全可以成為互補的資源。生長於優渥環境的孩子,往往不知稼穡艱辛和底層疾苦,不易形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習慣。而讓這樣的孩子近距離接觸或者是親身體會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的生活,或許不失為最好的教育彌補之道。兩所學校的孩子在正常接觸中,他們之間的自然交流,或許勝過師長們的任何教育引導。

事實上,有不少家長就主動安排讓孩子利用假期到偏遠鄉村的窮困家庭生活一段時間。幾年前,曾有電視臺策劃城市孩子與偏遠鄉村孩子短期互換家庭的活動,參與的孩子都深有感觸,受益匪淺,引發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念之轉,問題和麻煩便會轉化成不可多得的資源。只要校方充分引導,並做好協調安排工作,家長們應該也會欣然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