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城政事|開放不止步:從經濟特區到全球城市

鹏城政事|开放不止步:从经济特区到全球城市

來源:南方網(記者 張瑋 蘇梓威 杜豔 曲廣寧)

版權申明: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

日前,國務院公佈取消11項行政許可等事項,其中包括取消“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而早在今年3月,深圳前海就率先宣佈,在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可免辦《臺港澳人員就業證》。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8週年,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特區發展的法寶。

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面對中國的開放宣言,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

如今,昔日的“世界工廠”正成長為“硬件硅谷”“創新之城”“開放之都”,深圳正對標香港、新加坡、紐約、東京等先進城市和全球各領域最高水平,打造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

從“世界工廠”到“硬件硅谷”:全球創客有了深圳速度

“日本的政治家、大型企業的社長現在興起一股‘深圳考察熱’。”今年2月,日本《現代週刊》副主編近藤大介撰文介紹了他隨團考察深圳的印象:很多東京人認為東京的秋葉原是世界第一電器街,但華強北的規模是秋葉原的30倍;秋葉原主推的是“20世紀的產品”,華強北則轉售“21世紀的產品”;秋葉原的顧客主要是普通遊客,華強北的則是來自中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採購商。

事實上,華強北正是借鑑了秋葉原。深圳特區成立後,華強北建立起包括賽格、華強等在內的多個專業電子市場,並逐步發展成為國內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中國電子信息產品集散地,將來自全世界的電子元器件銷往全國各地。

上世紀90年代就來到華強北的“櫃檯小哥”陳海升正是華強北開放大潮中的“弄潮兒”。“剛來時,只要海外有貨源就不愁沒銷路”,但後來,從進口到外銷,隨著華強北的發展,“陳海升們”意識到,必須要有具備自主創新的元器件生產製造能力,企業才能長久生存。如今,他創辦的美隆電子已將產品銷售至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並匯聚上下游120多家企業,聚焦智能機器。

去年在“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國際賽日本分站賽”上獲獎的日本團隊今年就落戶深圳,並建成了廠房與生產線開始生產。而被稱為“日本自動售貨機創新之父”的株式會社V-Sync社長井部孝和幾家日本企業甚至在深圳實現融資上市。以前對外招商引資的深圳,如今則支持扶助全球創新企業融資上市。

從進口海外電子元器件,到引進“廉價的生產要素”,成為“世界工廠”,再到如今發力自主創新成為“硬件硅谷”,深圳華強北30餘年來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發展的生動寫照。

開放的深圳正成為全球硬件創客的“創業聖地”。來自新加坡的硬件分析師Andrew說:“在100英里半徑內,數千家工廠一起生產產品,這讓打造新型硬件變得非常容易。有人提出某個點子,兩週之後,產品就能進入市場。這就是硬件製造領域的深圳速度。”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國際巨頭來深圳設研發中心

8月23日,全球消費級無人機領軍企業——大疆創新發布“御”Mavic 2無人機,其中專業版搭載大疆與哈蘇共同研發的航拍相機。作為擁有77年相機制造歷史、記載了人類發展史上眾多永恆瞬間的瑞典哈蘇相機以這樣的方式實現了歐洲工匠技藝與全球時尚創新產品的結合,這讓人想起2016年,也是深圳企業華為首次讓世界頂級相機品牌徠卡的鏡頭出現在手機上。

38歲的深圳經濟特區早已不僅是“世界工廠”,還正以不同的形式為全球技術和產業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持。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深圳企業比亞迪剛剛拿到了泰國市場1000輛電動出租車的訂單。“比亞迪為全球提供綠色低碳出行方案,其電動大巴已佔據美國市場的80%。”比亞迪品牌傳播總監魏星告訴記者,比亞迪在美國本土建立了電動大巴工廠,大部分原材料從當地採購,同時為當地提供了近1000個就業崗位。

在英國,總部位於深圳的中國核電企業中廣核正在推進中國自主先進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在布拉德韋爾B核電項目的落地。中廣核新聞宣傳處處長黃超告訴記者,這將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窗口,從“借船”和“拼船”,到真正實現自主核電技術“造船出海”。

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正在成為深圳的開放舉措。

作為全球第二大航空航天技術公司,總部在法國的空中客車在硅谷之外,把全球第二家創新中心設在了深圳。“深圳在硬件製造、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及其他領域獨具活力。”空中客車公司首席技術官保羅·艾瑞蒙科說,空客在深圳設立創新中心,最希望能吸引深圳高端人才,同時利用深圳具有活力的創業精神和創新生態系統,幫助企業發展。

連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都慨嘆:“深圳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蘋果已有製造基地在深圳,而我們的研發中心也已落戶這裡。”

集聚的高端人才、發達的產業鏈、國際化的環境,深圳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巨頭到來。從“開店設廠”到“開設創新研發中心”,以前他們更多尋求的是全球加工製造的產業分工,而現在則是創新能力的開放互補。數據顯示,僅2017年,就有空客中國創新中心、ARM中國總部等80個優質項目落地深圳,世界500強企業來深投資達275家。

“深圳的發明發現正在影響中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評價說。

從一線城市到全球城市:打造大灣區核心引擎

作為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部署,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正作為“特區中的特區”,以“制度創新”為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

港籍工程師李志健在前海已工作三年,除了近期享受的免辦就業證和繳提公積金市民待遇外,他親眼目睹了這片“開放熱土”上發生的驚人變化:

打造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升級版,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和外商投資備案回執時限從20個工作日減少到2個工作日。

單一窗口上線運行,企業貨物申報數據項減少1/3,船舶申報數據項減少80%、放行時間由1天縮短到1小時。

推行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網上查驗”,每年為船舶代理企業節約工作時間9000餘小時……

“截至目前,片區累計推出364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廣東省和深圳市分別複製推廣25項、62項和79項。”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說,前海以大格局謀劃區域開發開放,對標國際形成一批深具前海特色的制度創新成果,進而驅動片區爆發式、跨越式發展。

數據顯示,前海從灘塗起步,短短几年即成長為重要經濟增長極。目前,每平方公里產出超百億元,實際利用外資佔深圳的60%。以港企為代表的外商紛至沓來,平均每天有7家港企落戶,包括匯豐、東亞、周大福等,累計註冊資本近萬億元。

以前海為代表的深圳還在探索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高地。去年底,深圳知識產權法庭在前海揭牌成立,辦理由深圳中院管轄的知識產權案件。而設立於前海的深圳國際仲裁院,則是全國唯一的以國際化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機構。這裡的11名理事中,超過1/3來自香港和海外,有境外仲裁員353名,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在前海極高的法治化國際化程度,成為深圳打造國際資本可信賴法治環境的一個縮影。

距離前海東邊20多公里,落馬洲河套地區則是另一個即將享譽全球的“開放高地”。去年深港兩地政府決定共同在此地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將成為香港史上最大的科創平臺,也將為深圳向全球創新鏈上游攀升贏得先機。

“深圳要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應舉全市之力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和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等重點平臺,在促進雙向投資、推動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深圳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報告強調,深圳要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攜手港澳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建設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全球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