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樂隊之華夏三部曲:大地,長城,農民!

成蹊絲毫不掩飾對黃家駒音樂才華的喜愛,他的處世胸襟和創作視野令人深深敬佩。我打算著手整理出Beyond的三部曲系列專題陸續推送。這些佳作,不僅首首皆是不可磨滅的經典,而且對當今樂壇也有著振聾發聵的啟示。

六月裡,太有必要寫下這篇內容,為家駒,為自己,也為所有真正的音樂愛好者。

音樂,可以是娛樂為主的流水線產品,也可以是內涵出眾百聽不厭的藝術品。

從家駒的本心來說,他很希望自己的歌迷因為Beyond而接觸到更多精品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精彩,體會樂器的喜怒哀樂。聽別人的歌不是叛變,你聽的越寬越遠,反而越會理解他的苦心。不過前提是要聽有質量的作品,而不是惡俗的爛歌。

過去有一個很熱門的詞彙,叫洋氣。拿看書來說吧,捧著一本《簡愛》或《苔絲》遠比看魯迅朱自清要高端一些,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總覺得西方名著比東方文學來勁。再拿聽歌來說,聽西方金屬樂或爵士樂的大多會鄙視聽國搖的,因為人們骨子裡先入為主的會認為西方是搖滾樂的發源地,而且人家玩得更風生水起更高級。

必須先承認一點,音樂方面,咱們和西方確實有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單說搖滾樂這一個類型,東方就遠遠落後於西方,也不可能像他們那樣百花齊放毫無顧忌。但從藝術角度來說,如今這差距正在逐漸縮小,隨著國家地位、大眾審美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提高,我們也可以做出好歌,也可以出現很前衛的作品。

你是否察覺到,洋氣這個詞正在緩緩消失。你是否察覺到,我們自己的好東西正在悄然備受追捧。

閱歷、年齡和知識儲備的增加,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一件事,刻意忽略本國文化轉而盲目崇拜他國文化是很狹隘的。連中國文化都沒領悟透,還想捨近求遠的去逢迎別國文化?不科學的,充其量也就是學個皮毛罷了。

千萬不要讓那些既有文化底蘊又有美感的作品孤獨寂寞冷。

當然,抱著理智的心態懷著欣賞的眼光,不斷豐富音樂視野和提高鑑賞力以圖做到中西通吃,這是相當值得肯定的。藝術無界,音樂無界!

那麼,有沒有既能做到唯美好聽又能把中國文化深深融入其中的歌呢?其實,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

迴歸正題。

今天的主角是黃家駒譜寫的「大地」、「長城」和「農民」這三首歌,很巧,它們的歌名恰好都是兩個字,三首作品都是國風國韻的味道,不僅共鳴感畫面感極強,而且幾乎囊括了華夏文明的全部精髓。所以,成蹊將它們命名為華夏三部曲。

Beyond樂隊之華夏三部曲:大地,長城,農民!

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四脈,唯有中國前面的“古”字可以去掉,其他三支由於宗教問題、戰爭入侵、文字滅絕等原因都已基本消亡殆盡。華夏文明是最古老的人類文明之一,它的主幹是農耕文明,其精神內核由儒家文化和多宗教文化並存構成。華夏文明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根基,並在交流融合兼收幷蓄後綿延至今。

想通過音樂來展現泱泱中華的醇厚特質絕非易事,因為創作者不一定能搬得動!估計當時家駒碰觸這個題材時,很多音樂圈內的人會面露鄙夷之色,覺得他有些不自量力。然而今天再聽這三首作品,那些曾經鄙夷過家駒的人應該都會羞愧難當。

圍繞著這三首歌經常會有爭議,而且討論度頗高。總有人拋出一些好玩的言論,比如樂器太簡單不夠繁複,曲風太流行不夠高級等。誰規定的藝術必須曲高和寡?誰規定的音樂必須滿足某種標準?搖滾的幾大件就擺在那,甚至當下的樂器和科技手段比家駒創作這三首歌時更加先進,請問,你能寫出這樣的歌麼?花哨的工具只是輔助,有趣的靈魂才是關鍵!

西式搖滾樂與神秘的東方文化也能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大地、長城和農民,曲子均出自家駒之手,歌詞都是劉卓輝所填。此外,三首歌還具有很多內在的共性。

1、結構簡單,編曲巧妙。

2、意象清晰,傳播極廣。

3、題材厚重,堪稱豐碑。

4、大道至簡,意境深遠。

5、音樂靈性,散落其間。

大地的關鍵詞:父子情,家國情,大一統。

黃家駒創作大地Demo(最初命名為Yellow River)的時間是1986年,發行時間為1988年,靈感來自臺灣允許第一批老兵回大陸探親。正像家駒說的,音樂創作源於生活,他比較喜歡留心世界的趨勢,為創作帶來衝擊。

這是一首內涵宏大的歌,家駒並沒有平鋪直敘的去刻畫親人重逢,而是將視野立足於中華大地之間,站在另一個高度去觀察去思考。作品豪邁地展現了多種情懷,小家庭的父子情,兩岸分割的家國情,以及渴望早日實現大一統的夙願。

在當時風靡香港的流行金曲中,男歡女愛的情歌牢牢佔據著主導地位,很少有人將目光聚焦在更有深度的素材上,黃家駒率先打破了歌壇的沉寂,大地讓人們第一次意識到了非情歌作品的巨大魅力,可算作香港樂壇的里程碑。

大地的旋律非常朗朗上口,慷慨激昂中帶著無奈唏噓。為了讓樂隊發展更為均衡,家駒要求黃貫中來擔任主唱,阿Paul清脆的聲線擲地有聲,為最終的效果增色不少,並在1988年一炮而紅。

樂器表現力向來是Beyond尤其看重的部分,有了林鄺培的鍵盤加入更是如虎添翼。滄桑大氣的鍵盤、沉重肅穆的鼓聲、哀怨溫婉的吉他、隱忍雄渾的和聲,勾勒了一幅中華情的實景圖。山脈高原此起彼伏,大江大河滔滔可見,思鄉深情言之切切,神州大地無聲感慨,歌曲把家、國、人的聯繫詮釋的極為立體。姑息分割的大地,劃了界線……面對大時代的碾壓,普通人只能哀嘆一聲命運使然。

長城的關鍵詞:封閉與開放,先進與落後,戰爭與和平,國家與百姓。

1988年,Beyond到北京開演唱會時登上過萬里長城。成蹊感覺,家駒返港後應該就一直心心念唸的想以長城為題進行創作,一味美化肯定不是他的態度,再說讚頌長城高大美的歌早就數不勝數了,不缺他這一首。

儘管搖滾樂具有批判特質是眾所周知的,但長城橫空出世後,歌曲最終的立意依然讓人震驚!家駒從回溯歷史、反思當下和著眼未來的角度切入,抨擊諷刺了封閉、落後、戰爭等一系列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因素。還是那句話,批判也是一種愛,頓足捶胸的喊口號卻不一定是。

這是一首應該引起所有國人重視的傑作,長城一歌給華夏後人留下了很多新思考新觀點,而且這對未來中國的發展極其重要,雖然歌曲問世時沒人意識到這一點。

長城於1992年發行,有繼續革命四字做底,有黃家駒的曲子和演唱,有喜多郎的鍵盤,有梁邦彥和Beyond合力編曲,有劉卓輝的詞,似乎冥冥中早就註定了這首歌的與眾不同,甚至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

MV拍攝於富士山下,90年代初正是黃家駒最好的年紀,也是他最巔峰的創作期。每次聽長城都被各類音色深深吸引,樂器和人聲簡直無懈可擊。除了激昂的節奏,有力的吶喊和深邃的意境,甚至還能感知到邊關的豪邁,飄落的白雪,戰爭的殘酷,殘破的荒涼,還有衝破的力量。

長城,不僅是一首歌,同時也是一部民族史詩。

農民的關鍵詞:土地,自然,農耕,勤奮,知足常樂,人定勝天。

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沒有出類拔萃的音樂素養,絕寫不出農民這樣畫卷般的大作。它是Beyond華夏三部曲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是在說人,也是在畫心。

農民與土地,人類與自然,勤勞與懶惰,付出與收穫……哪怕從中抽出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太好寫,可黃家駒這首農民卻統統包括了,而且主旨非常鮮明,讚美了樸實知足的勞動人民,突出了人定勝天的核心觀點。

據說家駒的創作靈感僅僅是來自他看過的一些電影,一些關於農民題材的內地電影。僅憑一些電影畫面就能寫出這樣感同身受的作品來?這是最讓人稱奇的地方。

農民和長城同屬專輯《繼續革命》,編曲仍然有梁邦彥的加入。整體氛圍寧靜安詳卻不失力量,舒緩的節奏令人沉醉,樂器音色和人聲達成了慢、厚、醇的完美統一。

聽農民是一種極致的視聽享受,濃厚的鄉土氣息緩緩而出,而且你可以聞到這氣息,農人、農田、農家構成了淳樸的農村畫面。在流不盡的汗水裡踏實耕作,在春種秋收的重複中體驗喜悅,在知足常樂中與世無爭,在一杯烈酒後安然入睡。終極快樂,到底是什麼?

大地、長城和農民已經傳唱了幾十年,三首歌都是氣象萬千的大作,而且在音樂形式上將至繁歸於極簡,它們還將繼續流行並影響一代代的新歌迷。宣傳和曝光量並不能決定音樂是否恆久,歌曲的壽命是由音樂作品本身的特性決定的,這種傳播,叫自然而然。

關於藝術創作這件事,黃家駒的認知獨到且犀利:

做音樂很辛苦的,如果太刻意去做一樣東西出來,會吃力不討好。

音樂是我們的心聲,我現在對這件事有感覺,我會大聲唱給大家聽。我感受的,思想的,會用歌唱出來。

很多歌手經常出席慈善活動,又是扶貧又是孤兒院,可他們的歌從來沒有表達過關懷社會的信息。為什麼要這樣做?想紅或者變更紅!

Beyond的歌曲,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用來欣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