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近幾十年再也沒有出現過像樣板戲一樣,繼承了傳統又融入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樣板戲摻雜太多的政治因素,導致那個時代過去之後,人們對樣板戲隻字不提,噤若寒蟬,下意識的避免提到樣板戲。

隨著近些年思想解放,人們對於樣板戲也寬容起來,但那種集合一個時代的水平去上演的樣板戲,裡面有著無數優秀演員的嘔心瀝血,現在一個兩個劇團來編排,還真的難以超越當年的八大樣板戲。

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戲劇界對“八大樣板戲”的說法,有個不成文的“共識”,即認為按時間順序上說,1966年11月28日首都文藝界宣佈的那“八出”,是“第一批樣板戲”,而在1970年以後出現的《龍江頌》、《杜鵑山》、《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以及《紅嫂》、《磐石灣》等,稱為“第二批樣板戲”。

不過,在第二批中,除了《龍江頌》、《杜鵑山》的水平和影響尚可與第一批比肩外,其他幾個就遜色多了,有的甚至已被觀眾遺忘。

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比如說京劇《平原作戰》,表現的是抗日戰爭中“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雖然主題很積極,但那些劇情都是從人們耳熟能詳的電影《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和小說《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的有關情節中拼湊起來的,沒有什麼新意,人物形象也不豐滿。

在那個時期過去之後,樣板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偃旗息鼓。而樣板戲的重新出現,是在1986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李鐵梅”的扮演者劉長瑜演唱京劇《紅燈記》中的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這是那個時期後樣板戲首次在重要晚會上亮相。

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雖然這次演出受到非常多的戲迷歡迎,但這次演出卻在知識分子的群體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甚至連當時非常知名的作家巴金也參與了這次論爭,但他是持堅決的反對意見,他寫了一篇散文,寫到樣板戲在他心中留下的抹之不去的陰影:

“好些年不聽樣板戲,我好像也忘了它們。可是春節期間意外地聽見人清唱樣板戲,不止一段兩段,我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接連做了幾天噩夢……我怕噩夢,因此也怕樣板戲。”

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巴金是文藝界的泰斗,他的話自然有很多人附和,於是好不容易振興樣板戲的苗頭,卻因此被一群作家們給熄滅了。

然而樣板戲這種藝術,並不會因為一部分人的反對,就無法發展的,反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放異彩,當時《智取威虎山》首先重新整劇復排,之後在1996年又復演舞劇《紅色娘子軍》,初定為演出三場,因反應熱烈又加演一場,上座率達到百分之百。

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為何懷念動亂時期的產物?》一文中曾分析過樣板戲重演的現象:“樣板交響樂的重新上演較遲,原因是不易湊齊大隊的演員、中國樂器和京劇藝員,同時也因為老藝人在XX期間吃了很多苦,他們對樣板戲深惡痛絕。但隨著老藝人退休,反對力量也逐漸消減。

由於樣板戲政治色彩過濃,今天,只有講述1949年以前,與地主、日本和國民黨抗爭的戲才能上演,講述1949年以後,主題是打擊‘階級敵人’(包括所有不是工農兵的後代)的戲,如《海港》《龍江頌》不能再演。”

近些年京劇界不演樣板戲了,到底是什麼原因?

儘管樣板戲有再次振興的機會,但由於當年參演樣板戲的藝人們大部分都老了,甚至有一些已經逝去了,而新一代的京劇演員大部分都比不上老一輩,再加上樣板戲還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所以才導致樣板戲無法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