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檔」爲合肥注入新鮮「血液」的軍工企業——合肥工業「百億奮進」的背後之三

「工业之档」为合肥注入新鲜“血液”的军工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三

「工业之档」为合肥注入新鲜“血液”的军工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三

在合肥工業“百億奮進”的過程中,還曾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那就是1986年前後11家“小三線”軍工企業從大山深處遷往合肥。這些軍工企業在經歷了調整生產方向和產品結構、提高效益和扭虧增盈等幾個階段後,更帶來了一大筆資金和技術,為合肥的工業經濟建設增添了力量。

「工业之档」为合肥注入新鲜“血液”的军工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三

軍工企業東風機電公司

曾經輝煌的軍工企業

我們今天所說的“小三線”軍工企業,是相對“大三線”而言的,為了戰備等方面需要,從1964年至1980年的17年中,我國在中西部三線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工企業建設,這些企業包括數以千計的大中型工礦企業,還有一些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它們被稱為“三線廠”。而按照“山、散、洞”的三字訣,當時在安徽的舒城、霍山等大別山及皖南深山,也建立了很多這樣的軍工企業,因為規模不算大,就被稱為“小三線”。

不過您可別小看了這些“小三線”軍工企業,它們不少都創造過歷史。據安徽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國防工會韋法明主任介紹,這些企業中有建造了中國第一艘中型登陸艦的、有研製了性能居國內領先水平的“75式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炮電力瞄準傳動裝置”的、有研製生產了水下捕捉目標最快的“235引導雷達”的等等。特別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一些軍工企業開始轉向“軍民結合”的體制,他們利用自身設備、技術、科研等優勢,開發出一批與軍品工藝相近、水平較高的技術密集型民用產品,例如,研製生產出了國家第一代微型汽車“飛虎牌”0.5噸載重汽車、全國名牌天鵝空調、達到國際同類水平的澱粉分離機,以及長期出口國外的千斤頂和填補了國內空白的多種紡織儀器等。

一組數據表明,到1985年末,全省軍工系統共研製生產出交通工具、針紡器械、食品機械、動力機械、建築材料與建築機械、家用電器和其他民品7大類300多種民品,有不少民品已成為企業的支柱產品,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批量;1985年民品總產值達16185萬元,佔總產值的62.4%。

「工业之档」为合肥注入新鲜“血液”的军工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三

霍山紅星機械廠舊址

“輸血”合肥工業發展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軍工行業戰略方針的轉移,企業從單純為國防建設服務轉移到為國民經濟服務上來,於是,這些軍工企業紛紛搬出大山,遷往合肥、蚌埠等城市,其中遷到合肥的有皖江機械廠、先鋒機械廠、通用機械廠、淮海機械廠、皖西機械廠、紅星機械廠等來自舒城、霍山等大別山深處的11家“小三線”軍工企業;1990年,又引進了兩家“大三線”軍工企業。

檔案記載,當時合肥人口不足100萬,消費水平也一直上不去,這些“三線”軍工企業的到來,不僅帶來了設備和產品,還帶來了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精英。“至少讓合肥增加了5萬人口,也帶來了將近20億的企業資金,為合肥工業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韋法明主任說。

搬到合肥後,這些軍工企業通過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合作等多種形式,開展軍工技術向民用轉移的工作,他們衝破了軍事工業多年來形成的封閉狀態,結合自身條件,紛紛提出了“軍品做強,民品做大”的戰略發展目標,湧現了“皖安”、“江淮儀表”等航空知名設備企業;昌河、江南等汽車及配件生產知名企業;“紅星”射釘、“皖西”塑料等系列民品。

例如,安徽先鋒機械廠在1987年遷到合肥後,與合肥手扶拖拉機廠合併成立合肥動力機械總廠。合併後,合肥動力機械總廠也吸收了不少安徽先鋒機械廠的優良傳統,強強聯手生產的合肥東風-12型手扶拖拉機和12型農用運輸機兩個產品屢屢獲得部級表彰並暢銷海內外,年年獲得安徽省、合肥市的表彰,購買者絡繹不絕,出現了提著錢上門排隊等著提貨的現象。而且他們還完成了氣墊式皮帶輸送機、激光切割機和運輸車等三大產品的國家項目,可以說是領銜了中國動力機械的發展。

而生產出全國第一部“飛虎”微型汽車的安徽淮海機械廠由霍山遷到合肥後,也同樣有著不俗的表現。他們離開大山後,就決定實行高新戰略,從產品著手,以先進的第三代“飛虎”微型汽車搶佔市場,到1993年,跨越年產萬輛臺階,1994年超過2萬輛,就這樣產品還供不應求。1994年,以淮海廠為核心的安徽“飛虎”汽車集團公司成立,並迅速發展成為由81個生產配套協作、經營銷售和科研單位組成的經濟聯合體。1997年11月,他們再次與中航工業總公司昌河飛機工業公司成立了合肥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短短一年就生產交付微型車3.5萬輛,利稅突破1億元,“昌河”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工业之档」为合肥注入新鲜“血液”的军工企业——合肥工业“百亿奋进”的背后之三

昌河廠當年試車的波形路依然存在

從“輸血”到“造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注入了新鮮“血液”,到了新時期,有些軍工企業已經產生了“造血”功能,繼續為合肥工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2009年11月,由安徽淮海機械廠“變身”的合肥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再次迎來發展機遇,成立合肥長安有限公司,成了長安汽車在全國的五大微車生產基地之一。企業不斷髮展的同時,一座座全新的現代化生產基地也在合肥不斷建成。而且,他們還充分利用老工業廠房的風格,對舊有的昌河廠老廠房改造,與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類似,讓工業遺存變身成為創業創新空間、文化創意基地。如今的中航工業合肥文化創意產業園,既擁有安徽地區目前最專業的室內羽毛球館——佔地達6000平方米,由培養出六位羽毛球世界冠軍的楊智勇先生執教的羽毛球館,也有安徽省唯一集航空飛行娛樂、科普教育、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未來還將成為安徽省最大的3D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及文化創意產品交易中心。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安徽還整合組建了以地方軍工骨幹企業為主體的安徽長城軍工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成為我國重要軍工產品的研製和生產基地。多項產品創造了第一併有不少填補了國內空白。”韋法明主任告訴我們。

據韋主任介紹,安徽長城軍工股份有限公司不斷開拓民品市場,加快研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主導民品,如優勢民品預應力錨具汽車零部件、軌道交通件、民用爆破器材現已呈規模化發展態勢;其中,預應力錨具產品廣泛應用京滬高鐵、蘭新鐵路等100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他們還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先後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十餘家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在關鍵技術研究、核心產品開發、高端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合作,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合肥乃至安徽的工業經濟發展書寫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