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經理人70%是選的,30%靠培養

關注「盛景商業評論」,思考快人一步!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 人是戰略和執行的連接點,是戰略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經授權轉自 | 筆記俠(ID:Notesman)

作者 | 寧高寧 美編 | 劉暢

寧高寧

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

中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應中組部全國組織幹部學院邀請,為來自中直機關、中管金融企業、中央企業的107位組織人事部門負責人,進行了“組織人事工作如何服務集團戰略發展”的授課。

1

企業戰略從哪裡來?

戰略不是孤立的,是系統問題。戰略目標的確立是一個組織成熟發展的第一項成果。

舉兩家企業例子:阿里巴巴和騰訊。

這兩個公司每一家的市值幾乎等於中國石化+中國移動,超過4000億美元、差不多3萬億人民幣,而中國石化和中國移動都是不到2萬億人民幣的市值。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大股東,即真正擁有這兩個公司的人,都不是中國人。

騰訊的最大股東Naspers,南非人,佔股40%左右;而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是孫正義,日本人,佔30%股權。馬雲只佔7%-8%股權,馬化騰佔10%左右。

我開玩笑說:這是典型的中國人打工打成首富。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為什麼會這樣?他們在最困難、最需要錢的時候,中國沒有人投資。

這不是賺錢問題,是戰略問題。

在戰略思考上,有沒有真正考慮成長性,思考如何培養業務和發展潛力,而不是不賺錢就趕緊賣掉,這講得就是戰略形成的動力。

❖ 戰略是什麼?

企業戰略的理論家非常多,幾乎企業裡每個人都講戰略,所有的諮詢公司都叫戰略諮詢公司。

企業裡面,有營銷戰略、財務戰略、成本戰略、人力資源戰略,甚至還有培訓戰略,包括後勤都有戰略。

那麼,戰略到底是什麼?

有定位說、目標說、資源說、創新說、組織說、轉型說等等不同理論流派。

我認為,戰略的起點是市場,戰略根本上是增長和增長方式。

德魯克提出:戰略就是通過最有效的管理,用最小的資源達到最大回報的過程。

對於多元化集團而言,集團總部指導各業務單元,可以運用戰略思考十步法形成業務單元競爭戰略,中化集團也在使用這個辦法。

通過10個步驟,一步一步有邏輯地形成戰略。

每年企業都用十步法,把戰略過一遍,每年做預算前要回顧戰略,看一下戰略對不對,行業對不對,怎麼做下去,還是不該做下去了。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 戰略與執行的關係

前面說的是怎麼做事。要想把事情做好,戰略就和執行聯繫起來了。

同樣的戰略選擇、行業選擇及定位、資源投入、市場環境,但得到的結果不同。

這是因為,團隊成員、組織方式、體制效率不一樣。

因此,戰略和執行都要好,都要到位。實際上在企業裡最糾結的就是這個。

我到中化以後,把戰略部改為創新與戰略部,把過去的評價考核部門改為戰略執行部。

我覺得這兩個部門的關係,是企業裡最難處理的關係。建立在討論戰略、宏觀環境、產業政策之上的東西和實際做到的東西,往往差了60-70%。

因為組織的聯繫、人的聯繫、資源的聯繫和戰略執行都出現偏差。

反過來,有的中層很能幹,基層非常有活力,最終推動、補充和挽救了戰略也很有可能。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所以,人是戰略和執行的連結點。

企業的“企”字,是“人在上”,人是企業裡最核心的要素,人來執行,人來組織。

中國人叫企業,老外叫COMPANY,是夥伴的意思,從中可以看出人在企業裡的關係。

在企業管理中,有個動力系統,有個成力系統。

想不想去做,就是有沒有動力系統。


能不能做好,就是有沒有成力系統。

高層管理和中下層管理職責有不同區分。越是戰略和宏觀的事情,越是高層的事情,這也是個系統,不斷地循環,不斷地自我更新。

戰略方向的調整、資源的獲取及配置,團隊的組建及構架,目標預算及評估考核。再到產品、技術、成本,市場營銷渠道、客戶、消費者及市場份額,戰略就逐步地與執行聯繫到了一起。

這個邏輯很清晰。

如果企業選擇錯了行業,想通過經營解決很難。

因為是戰略性的選擇出現問題,必須去創造新的戰略。市場決定戰略,戰略決定營銷。

我在香港的時候,香港有兩家公司很厲害:和記黃埔和新世界。

當時這兩家公司很多業務都一樣,比如都做地產、電訊、港口、零售,但是20年後,新世界的股票一直還是10元,李嘉誠的和記黃埔20年已經漲了很多。

業務一樣,市場環境也是一樣,體制上也沒有大的區別,為什麼結果有這麼大區別?關鍵在用人上。

我之前問過李嘉誠先生,為什麼你做石油、做電話都能做得很好,為什麼恆基、新世界他們做地產還可以,但其他業務不行?

他開玩笑說,主要他會說英語。他白天在廠裡打工,晚上學習英文。

因為會英語,所以請了很多外國人給他工作。外國人的眼界超出香港人,所以做了很多石油、互聯網方面的投資。

所以最重要的是用人,李嘉誠有用人的眼光,有全球戰略的眼光,有對行業的判斷和評價的眼光。

反過來看其他香港公司,基本是家族式、朋友式、老臣子式的公司,這些公司發展的侷限性很大。

2

人在企業中的地位

在企業裡,說到任何一個業務決策時,都要假設人的存在,假設人是有能力的。

在真正的管理學裡,人就是全部。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也許你會說財務、營銷、成本……這些都不提人了,為什麼?

因為人是所有其它管理行為的前提。

假設你已經擁有了最好的團隊、最好的體制、最好的管理方法、最好的企業文化,再來說其他做事情的方法。

但我們的問題是,這個假設往往是不存在。

我們已經決定了應該怎麼做,但等我們返回來才知道,從能力到動力、到專業性都不夠,這就有問題了。

“以人為本”,“人在上”,“人本主義”,見物一定要思人,這實際是對管理的基本要求。

❖ 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黨員和員工的思想人事

目前企業裡大多強調一般企業屬性,但是必須看到我們是一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領導下的企業。

四個自信與四個意識,五位一體和五大發展理念,必須要灌輸到企業裡面,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作為國有企業和一般企業的企業屬性。

為此,我們必須做大量的培訓,讓大家認識到企業組織不單是一個業務組織,還是精神組織,是有信仰、有理想、有歷史使命感的組織。

這樣才能調動大家,讓大家感覺到自己的工作重要、崇高、有意義。

6S管理體系

華潤、中糧、中化等企業都在推廣6S管理體系,從中可以看到人和事情的關係。

① 戰略單元管理體系(BU、事業部)

什麼叫“戰略單元”?

首先它是行業的戰略性部分,其次它包含對戰略的理解和驅動性。

② 全面預算體系(分析業務、市場)

過去編預算是財務部編預算,有企業甚至只做工作計劃不做預算,明年做什麼、賣什麼產品、佔多少市場,而不再把數算出來。

因為這個數算出來基本上也是造出來的。

全面預算系統是把業務真正搞清楚。

③ 管理報告體系(當期、主業、真實)

過去有財務報表,但是拿財務報表來管理不行,因為財務報表把歷史上非現金性的、會計處理的東西都做到一起,很難評價。

而管理報告系統剔除歷史、會計等因素,專管對主業的當期的競爭性評價。

這樣團隊的責任很清晰,而且很容易評價。

④ 審計體系(內部運營合規建設)

審計體系是內部審計,主要以合規性審計為主。

比方我給別人放賬、貸款,把貨賣了錢沒有收回來,這個會計是審不出來的。


但從企業來講,需要考慮這個業務應該如何放款、負債比例不能高多少。

⑤ 業務評價體系(標杆、市場、歷史)

對業務的評價過去靠預算。

今年計劃賺1個億,到年底賺了1.2億,表揚你一下,賺了8000萬,批評一下,這樣的預算就變成了討價還價的系統。

而所謂以標杆、競爭對手、市場、歷史來評價,預算評價只佔10%到15%,預算做完了,達到預算了,只能得15分,還有85分,怎麼辦?

一定是依據市場、歷史、標杆的評價。

⑥ 管理團隊及經理人評價體系(團隊、創新、潛力)

企業最難的事情,就是戰略性的投資要經過一個長時間段才能渡過困難期。

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難的事情,更是最沒人想幹的事情,但是最應該讓最好的人去做的事情。

否則企業這一年盈利了,人走了,事也沒了;企業換了個班子,企業就不行了;企業做了幾個交易型的生意掙了錢,但並沒有戰略性基礎,企業也無法被拉到增長軌道上來。

這有一個對企業發展階段、創新性、潛力的評價。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把這六點連在一起,運營就開始了,每年都會分解成投資、評價、業務運行過程來進行評價。

現在中化的這個體系變成自動運作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體系。

企業經理人的標準及素質要求

企業裡面還有個難題:什麼樣的人是好人?這幾乎是個世界範圍內的難題。

很多人去GE學習過,我去學習的時候還是韋爾奇的時代,韋爾奇講4E:

Energy(活力)、 Energize(激勵)、 Edge(膽識和決斷)、Execute(執行力)。


這4E是GE對人的評價。

後來換了伊梅爾特,伊梅爾特把4E換成了專業、學習、創新和尊重人,重新解釋了他對企業人評價的要求和作用。

當然他把GE的戰略也轉變了,把GE過去併購、甚至金融為主的業務,轉變成了需要更多的工程師,不需要更多的會計師的業務。

伊梅爾特最近被換掉了,只做了16年。

為什麼被換掉?外界認為伊梅爾特沒有跟上數字化、互聯網經濟時代,雖然他一直非常努力地去跟,但他沒有跟上這個時代,GE的市值、股票都很一般。

那麼怎麼評價一個人?評價有很多標準,包括學習、激情、團隊、創新、敬業、廉潔……每個人都會說出不同的東西。

標準有什麼用?兩個作用:

第一,選人時有一定依據。

每個標準都可以打分,比如是否誠信、是否有擔當,從1分到10分打分,如果大家都是這個看法,就有一定的準確性在裡面。

第二,如果不斷推動這些標準,讓大家覺得這個標準是企業追求的、推崇的,那麼大部分人就會去效仿、學習,這個標準慢慢就會起到作用。

我認為企業經理人70%是天生,30%是培養出來的。

只有他的性格、特點裡面有這些特質的人,才能被培養出來。

對我來說,最難的是把管理者換掉,任命的時候要談話,換掉要說對不起,我比他還難受。

當所有理念性、政策性、宏觀性東西有了以後,對人的判斷變成了最難、風險最大、收益也最大的事情。

標準分思想素質的標準和工作能力的標準,這個單子可以列得非常長。

企業需要有意識地去修正、完善、使用、推動這個標準,這和執行戰略密切相關。

經理人的幾個層次

企業的經理人有五種類型。

① 守業型

守業型的經理喜歡管大公司,好像他天生就是當官的料,來了之後基本能穩住。

他也能做好職責,早九晚五,對人不錯,不貪汙不腐敗,什麼會都開,發言按稿念,都挺好,沒問題,守住規模了。


但是守住就是落後,因為別人進步了,市場進步了。

② 效率提升型

有的經理人在內部搞管理改革改善,提升效率。

比如成本降低、出門記得關燈、吃飯便宜點、原料採購便宜點、產量提高、銷售費用等等這些他都管,這是效率型的。

這也算不錯的經理了。

③ 業務擴展型

有的經理人建了新的工廠,當然也可能建錯了,但是最起碼有發展的慾望。

經理人必須要有發展慾望,必須要競爭市場份額。

這就屬於擴展型的經理人,沒有真正對行業提升革命性的轉變,但是他也在發展。

④ 戰略轉型發展型

還有一種經理人會研究戰略轉型,特別是通過創新技術和行業轉型來發展公司,不斷有新的主意出來。

我們要進入什麼新行業?行業裡面怎麼轉型?要用到什麼新技術?商業模式能不能調整?是不是可以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

當然不是隻做這個,下面的工作也是要做,包括穩定發展、效率提升、業務擴展、戰略轉型。

在這種經理人眼中,不會做重複建設,不會打價格戰,一定有新的創新的東西出來,這是非常難得的經理。

⑤ 可持續發展再造型

最後一種經理人可以發展組織。

不光自己幹,全組織都在幹,全組織變成一個學習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他在或不在都可以。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組織本身從精神理念發展到業務專長的發展都非常完善,這是更少見的經理人。

這就是經理人的五個層次,越高層次的經理人會對企業進步帶來越大的推動作用。

3

戰略的高層級,價值創造

先說價值創造。

企業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人類社會有不同的組織形式,但所有的組織形式都是為了和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變得越來越好。

人類其實很簡單,就是衣食住行。

中糧搞吃的,中化搞用的。中糧出產兩隻雞,中化把雞包起來,一點不復雜,最終還是關係到生活。

這個過程中最難的是提高效率。

我們70年代末上大學的時候,為什麼買個雞蛋那麼難?為什麼今天的雞蛋不值錢?

不是錢多了,而是雞蛋多了,養雞的多了。

為什麼養雞的多了?

因為效率提高了,整體社會物質供應提升了。

這種交換和效率的提高,是通過企業組織形式來實現的。

企業的效率不提高,人類社會就沒有財富形成,財富形成過程就是價值創造的過程。

價值創造在企業裡有很多實現方式,最大的實現方式體現在資本市場和市值上。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比方說亞馬遜連虧20年,最近剛剛盈利,變成全美市值第二、第三大的公司,市值大約5000億美元左右。

它虧損那麼多年,怎麼會有5000億美元的市值呢?

因為它創造了價值,改變了商業銷售模式。

比方說Uber一年虧一二十億美元,但它的市值已經大過了通用汽車。

還有Airbnb是做共享酒店的,做了五六年,已經超過像希爾頓這類上市公司的市值了。

為什麼?價值創造。

什麼叫價值創造?


人們認為這個東西是未來趨勢性的、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商業模式。

再說企業的價值。

過去,對企業來說價值創造包括交易價值、生產價值、資產價值、投資價值。

這些在目前看來都不叫價值創造。

價值創造是開闢一個產業、行業,改變一個行業的規則,同時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或新的業務。


最終這個商業模式被投資者、資本市場、消費者所接受。

大企業裡面有沒有創業者?有沒有做價值創造的人?

現在大家說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什麼這三家公司都被外國人投資了呢?為什麼都在中國境外上市?

國內A股市場還沒有這麼大市值的公司。當時價值創造的戰略眼光在哪?

所以,組織、企業的難點在於:讓大家去認可、鼓勵和支持價值創造。

當然,這對於企業很難,因為任何創造一個新東西的投資一開始都不能被證明是對的。

高層次的公司在價值創造過程,要有真正良好的企業團隊、組織文化、理想信念和對戰略的深刻理解來支持。

在過程中如果有人、特別是領導層的人,不斷從根本上提否定性的疑問,不斷推卸責任,說“我看這個東西不行”,那結果就是真的不行。

價值創造需要齊心協力去推動。如果大家都懷疑,就真的做不成了。

只有堅定地支持戰略創新、戰略進步的組織,才能不斷在組織內部產生出很多新的產業出來。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這裡包括體制機制、企業文化、財務資源、技術資源、團隊資源,這些必須合在一起。

企業是渾然一體的,不太可能某個地方很好,其他地方很差。

過去我們看一家企業牆上的霓虹燈掉了一半,問什麼時候掉的?半年前就掉了。我們就判斷這個企業不是好企業。

廁所髒了,不可能是好企業。

食堂不好,不可能是好企業。

設備上面很髒,不可能是好企業。

所以如果企業的團隊組織、理念文化等等地方不好,不可能創造新的東西出來。

4

五步組合論

五步組合論我用了很多年,是公司管理的路徑和邏輯。

剛剛我說企業是渾然一體的,但在MBA課程裡面,就變成戰略、財務、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成本會計等等不同的課程,沒有把企業管理中的邏輯關係講清楚。

成本和戰略什麼關係?人和戰略什麼關係?團隊和成本什麼關係?技術和團隊什麼關係?

通過五步組合論,會發現原來企業是這麼循環的,有邏輯關係和前後路徑。

當然這種循環是動態的,同時大循環裡面還有很多小循環。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第一步,選經理人

企業裡幾乎活動的最終決策都靠企業負責人——從所有制、股權結構、股東價值取向、法人治理結構、公司董事會、企業目標/使命、社會環境等等。

但是企業負責人是通過股東的價值取向和偏好、通過董事會選出的。

把人選出來,我認為基本上80%決定了企業命運。

第二步,組建團隊

選出的經理人一定要有比較強的組建團隊的能力,也要給他一定的發揮的權利,否則沒有發揮餘地,做事情就會有藉口,減弱動力。

第三步,制定發展戰略

為什麼戰略不是初始就有的?

因為團隊是更初始的,只有好團隊才能做出好戰略,一定是一個有機、協同、充滿活力的團隊才能制定出好戰略。

第四步,市場競爭力

MBA的課程90%都在講這一塊,包括產品、技術、成本、價格、市場、品牌、人才、資金、營運、風險等等。

第五步,價值創造

企業是多目標的,包含了企業本身和社會現狀帶來的目標。

此外,股東、員工、客戶、合作伙伴、公眾、資本市場……這些目標都要平衡起來。

對企業的評價不是單一的,不僅僅是財務評價,而是要從政治、經濟、社會、客戶、人文等各個方面都進行評價,從中才能整體看出這個企業算不算一個好企業。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這樣又回到了第一步,對經理人或者團隊的評價。

這個循環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走好,因為是乘數效應。

經理人做對了得1分,如果做的不好0.5分,後面的所有後續步驟就都錯了一半。


如果到了團隊再錯0.5分,到發展戰略就成了零點零幾分了。

所以企業只有把循環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好,才能把戰略和組織協同起來。

好的经理人70%是选的,30%靠培养

☝ 掃碼關注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