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在嘲笑中國糟糕的模仿水平,爲什麼卻開始擔心中國迅速崛起

(原標題:The U.S. is overly paranoid about China’s tech rise)

美国一直在嘲笑中国糟糕的模仿水平,为什么却开始担心中国迅速崛起

8月27日消息,日前經濟學家胡祖六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雖然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美國在科技領域仍是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對於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科技超級大國的擔憂被過分誇大了,大多沒有根據。(網易科技)

以下是文章部分內容: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嘲笑中國糟糕的模仿水平,而現在卻開始擔心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一個技術強國,並將其視為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一個主要威脅,尤其是華盛頓鷹派。

但對中國技術崛起的擔憂大多是沒有根據的。從根本上說,中國就像世界上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一樣:仍在努力縮小與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巨大技術差距。

在這場競賽中,中國無疑比許多發展中國家取得了更大的進步。中國的科技產業增長速度更快,在全球範圍內超過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眾多製造業領域——尤其是消費電子、鋼鐵、造船、高速鐵路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先的生產者。在消費互聯網和金融技術等領域,甚至可以說中國已經超過美國,目前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

然而,像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美國鷹派人士指責稱,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任何進展,都是中國竊取美國技術的結果。考慮到中國近幾十年來在科技領域的巨大投資,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數據,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2015年為4090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21%)。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而從2010年到2015年增長了近14%。與此同時,美國的研發徘徊在4%左右。對於一個人均收入僅為美國六分之一的國家來說,中國的研發投資反映了一個真實而持續的國家承諾。

與此同時,中國大幅擴大和改善了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STEM畢業生群體之一。歸因於在研發和人力資本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中國能夠收穫一些創新的早期成果。中國目前在新專利申請規模中居世界首位。作為第一個在一年內獲得100萬多件專利申請的國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記錄所謂的反映“非凡”創新水平,中國專利申請數量佔全球總量的近40%,超過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總和。

中國還大幅增加了風險投資,支持新興技術的商業化。儘管美國吸引了全球最多的投資額(近700億美元),但中國的風險資本投資額從2013年的約30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340億美元,從佔全球份額的5%攀升至27%,是所有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中國的創業生態系統既廣闊又充滿活力:它成功孵化的獨角獸科技企業比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都多。

美國批評人士常常聲稱,中國的工業政策是中國在科技領域佔據優勢的背後原因。事實上,幾乎沒有一家業內領先的中國科技公司是國有企業或是國家支持的受益者。譬如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均為如此,它們都是由聰明、敢於冒險的私人企業家創立和領導的,就像硅谷的同行一樣。很明顯,許多中國科技初創企業獲得了美國的風險投資。中國科技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也對美國初創企業進行了大量投資。遺憾的是,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越來越多疑,這種良性的雙向風險資本流動現在正處於危險之中。

儘管中國的創新和進步令人印象深刻,但現在就斷言中國已經趕超美國科技產業還為時過早。古板的企業、僵化的學校制度,以及各種各樣的嚴厲限制,繼續扼殺創造力,並限制中國實現其全部創新潛力。

儘管中國憑藉其龐大的工程人才儲備和國內市場規模,在半導體、製藥和商用飛機等“戰略性”行業處於有利地位,但迄今為止仍然落後。儘管中國政府在過去40年裡投入了數百億美元,但仍未能發展出本土芯片產業。

儘管中國是“世界工廠”,生產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眾多設備,但中國90%的芯片仍從外國進口,其中主要來自美國。中興事件清醒地提醒人們,中國在關鍵技術方面仍存在弱點。

儘管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美國在科技領域仍是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美國擁有世界上大多數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它在研究和發展方面投入了最多的公共和私人資金,吸引最多的風險投資,授予最先進的學位,提供最先進的商業、金融和信息服務,是從製藥到半導體在內的知識密集型高科技領域最大的生產者。

對於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科技超級大國的擔憂被過分誇大了。不幸的是,這種偏執狂佔據了美國保護主義政客和鷹派人士的頭腦,並已經影響到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爭端。

相關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構思維方式,

AI+時代,讀互聯網思想(wanging0123)

聯繫方式: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