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螻蛄蝦,曾經被當做害蟲,如今卻成爲舌尖上的美味

螻蛄蝦近幾年作為人們飯桌上的新熱,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但如今大熱的螻蛄蝦也曾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它又名“大螻蛄蝦”,因其頭部的形狀像一種名叫“螻蛄”的昆蟲而得名,主要生活海域在黃海、渤海沿岸,喜歡在淺海、海灣低潮線等附近的泥沙中活動,喜歡食用一些小型甲殼類動物。

海邊的螻蛄蝦,曾經被當做害蟲,如今卻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螻蛄蝦全身沾滿了泥,看上去又黑又髒,並且由於其肉質含量較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在食用價值還是在經濟效益上,都被人們認為是一種低廉的蝦類,古書中也定螻蛄蝦為“品最下”。過去漁民在建設池塘養殖蝦、貝時,就潛入了為數不少的螻蛄蝦。春季投放的蝦苗後,螻蛄蝦就會吞噬蝦苗,使得存活率低下,同時螻蛄蝦也會消耗蝦池裡的溶氧量,其排洩物會直接敗壞水質,致使效益低下,蝦產量下降。因此在養殖蝦的過程中,螻蛄蝦成了人人想要除之後快的害蟲。

海邊的螻蛄蝦,曾經被當做害蟲,如今卻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但就是這樣的螻蛄蝦也迎來了它的“機遇”,隨著休漁期的到來,夏季市場上的海鮮類產品因此減少,不招待見的螻蛄蝦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搖身一變,從“害蟲”變成人們的“盤中佳餚”。同時現代營養學更是發掘出了螻蛄蝦的營養價值。螻蛄蝦蛋白質的含量非常豐富,並且脂肪含量較低,吃了不容易長胖。螻蛄蝦當中還含有礦物鹽及脂溶性維生素,肉質口感鬆軟,且易於消化吸收,最適合於老年人食用。螻蛄蝦還具有下乳的功效,煮熟或炒熟之後適量內服,主治婦女產後乳量不足,其豐富的磷、鈣含量對幼兒及孕婦都有補益作用。

海邊的螻蛄蝦,曾經被當做害蟲,如今卻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螻蛄蝦每年的撈捕時間在夏末秋初,螻蛄蝦退潮後大多待在泥裡,漁民除了可以用鐵鏟於海灘上進行挖掘捕獲,當然還有一種更有意思的海釣方式——那就是用毛筆。漁民發現洞裡有螻蛄蝦之後,便將毛筆緩緩探入洞口,螻蛄蝦感到了外物的進入,便會本能的舉螯抵擋,緊緊地夾住毛筆上的毛不依不饒。漁民便趁此時機將筆桿慢慢提出,此時的毛筆上便掛會著一隻螻蛄蝦。善用方法的漁民在一天的潮汐間便能大獲豐收。

海邊的螻蛄蝦,曾經被當做害蟲,如今卻成為舌尖上的美味

如此賣座的螻蛄蝦自然也有很多不同的吃法,以螻蛄蝦為主料的各種菜品也層出不窮,但最經典的做法還是清煮與油炸兩種。螻蛄蝦要挑選個頭較大、行動鮮活的,先在清水中浸泡一天,供其吐淨泥沙。待泥沙吐淨之後再去掉頭尾的殼,剔除蝦線,用清水洗淨。上好的螻蛄蝦清水煮熟即可,最能還原出海鮮本身的味道。除此之外還有油炸,將螻蛄蝦至於熱油中炸至金黃,佐以椒鹽調味,趁熱下酒,也不失為夏日裡一道全家喜愛的美味佳餚。也因為市場需求量的增加,螻蛄蝦的價格也不斷升高,喜歡海鮮的朋友們還是抓緊機會去嘗一嚐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