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之前和很多朋友聊天,發現很多家長都聽過孩子對自己說“我不喜歡你”“我不喜歡爸爸”“我不要去幼兒園”這些話,這些話普遍出現在孩子5、6歲的敏感時期。有個朋友說,孩子第一次說不喜歡媽媽時,她哭了。

你家孩子幾歲了?你瞭解他們小腦瓜都在想些什麼嗎?我相信很多家長,當孩子說“我不喜歡媽媽”時,都很不知所措。如何從容應對,找到問題真正的原因,並能給寶寶們正確的指引呢?

01

媽媽,我不想你來接我

最近,寶貝上幼兒園開始由先生送我來接。這樣按部就班一段時間後,有一天,她突然很不開心地說:“媽媽,我不想你來接我,我想奶奶來接我。”

我心裡一愣,問她:“為什麼呀?”

“因為我不喜歡媽媽。”寶貝很委屈地說。

興致勃勃地來接孩子,聽到這樣的心聲,心裡多少有點不舒服。於是想:“究竟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剛開始接的時候,她明明特別開心的呀。”

回到家突然想起來,就問她:“寶貝,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有排在前面來接你,而且有幾次還稍晚幾分鐘才到,你就不喜歡媽媽來接你啦?”

她說:“是的,我怕媽媽不喜歡我,不要我了。

聽罷心裡猛地一驚,自己覺得小到可以忽略的事,竟然給孩子帶來這麼大傷害,內心愧疚不已。晚到的幾次,她一定是焦急惶恐,覺得一分一秒都是煎熬,害怕媽媽不愛自己,不要自己,不來接自己了。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道:

“兒童三四歲時,會害怕父母不來接他;到了五歲左右,有了情感的理解力,如果父母不來接她,他會認為這是一個愛他或者不愛他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就不再就事論事地哭,哭完就好,而是把事情放在心裡,這一放就有了心事,事件開始具有了歷史意義。

愛和沒愛,就造就了一個人。

這段文字讓我醍醐灌頂。我們的成長是依靠愛來維繫的,對於兒童而言,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失去父母的愛。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有任何遲到的行為。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5歲後,孩子容易把事情放在心裡的特點,尤其值得家長們重視。他們比大人要敏感得多,但對於家長的解讀往往又都是錯誤的,就比如我晚到接寶貝這件事,孩子的解讀大大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這就需要我們家長了解孩子這種特質,去體會她的感受,及時消除她的誤解,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

02

我們結婚吧

5-6歲是孩子的婚姻敏感期。書中舉了幾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餘楠:“呂楠,我們結婚吧。”

呂楠:“好的,什麼時候?”

餘楠:“你說吧”。

呂楠:“夏天吧,我喜歡夏天。”

餘楠:“夏天太熱了,我們在春天裡結婚,在春天最熱的那天結婚,你穿上薄薄的婚紗,這樣你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新娘,我穿上西裝,打上領帶,我就是世界上最英俊的新郎,好嗎?”

停頓了片刻,呂楠說:“好的。”

孫瑞雪說,孩子5歲後,選擇夥伴的傾向性非常明顯。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會說自己要和誰結婚了,而且這個時期的感情已經超出友情界限,有點接近成人的愛戀。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在成人的世界裡,跟別人分享我們所愛之人的愛時,是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但兒童不同,他們痛苦而坦然,深入而不糾結,傷心而不自貶。他們能承受這其中的複雜內容,並且已經能客觀理智地處理這種關係了。

對他們來說,異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純心理和精神性的,這使得他們變得向上、助人、自愛和自覺。這個階段遭到拒絕而產生的痛苦,或因同意而產生的快樂,會讓兒童的心理意識和社會意識上升一個臺階,這是生命發展的自然狀態。

在這個敏感期裡,父母千萬不要用成人居高臨下的態度來嘲笑他們,而應該給他們贊同、理解、包容和接納,這樣孩子們才能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才能讓他們理性、客觀、包容地對待婚姻,為以後青春期和成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3

熱烈擁抱大自然的一切知識

孩子們對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5歲左右的兒童對自然界的認識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學校和幼兒園應該儘量給孩子提供在自然中學習的機會,而不僅侷限在書本和教室裡學習。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這其中有一個故事:

有天老師們在辦公室裡,孩子們在大廳自由活動。但突然間,外面靜悄悄的,老師們緊張地以為孩子們出什麼事情,跑出去才發現,他們正在觀察一隻蜘蛛。

一隻蜘蛛從屋頂掉了下來,懸掛在半空中,只要往上爬或者往下掉一點,孩子們都會興奮地叫出聲來,但當蜘蛛紋絲不動的時候,他們也安靜得鴉雀無聲。

孩子對於自然的感知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強。

榮獲2000年美國凱迪克銀獎的暢銷書——《菲菲生氣了》這本繪本,講述的就是菲菲在內心有要爆發的火山時,通過大自然來治癒的故事。

正在氣頭上的菲菲,一路上看到了石頭、大樹和羊齒草,還聽見了鳥叫;坐在老櫸樹上,看著遠方的流水和浪花,感覺著微風輕撫頭髮,內心漸漸趨於平靜——這個廣袤的世界安慰了她。

這就是大自然的魔力,它博大的胸襟讓孩子們感到了自由和釋放。

大自然也是最好的玩具,泥巴和沙子就能讓孩子們玩上一整天;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千奇百怪的地形,不同的氣味和聲音,都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們的感官,促進他們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成長,提高他們的觀察力;大自然還能歷練孩子們的性格,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變得更加開朗和堅強……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德國心理分析學家Alexander Mitscherlich說:"兒童需要玩伴,譬如動物、水、泥巴、樹叢、空地。他也可以在沒有上述元素的環境中成長。用毛絨玩具、地毯、柏油馬路或天井來替代自然。這樣的孩子也會長大,可大人們日後不要驚訝他們在學習某些社會基本原則時很吃力。”

多讓孩子和大自然親近吧,讓他們在自然中真實感受雲捲雲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美好,讓大自然從小駐在他們心裡。

04

給孩子更多的關注

人天生就有一種被人關注的需求,但並非所有父母都懂。我一個朋友在這方面一度做得非常不好。

在她眼裡,過多的關注孩子就是矯情。所以,她經常故意忽略孩子投遞過來想要被關注的眼神。

當孩子得不到媽媽足夠的關注時,就感受不到媽媽無條件的愛,心門也就容易關上。朋友和她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即沒有親子間的親密感,孩子也變得不自信、沒有安全感。好在她後面幡然悔悟,挽回了與孩子的關係。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雨果曾說:“生命中至高無上的快樂,就是我們有了被愛的把握。”你的愛,要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得到關注,或者得到的關注不夠,他就會成為一個“人來瘋”,在人多的場合把握不住。

我們如何才能滿足孩子被關注的需求?

第一、給孩子舉辦生日派對。

孩子過生日時,邀請他的好朋友一起來玩。生日派對上,他是絕對的焦點和核心,得到的關注肯定最多。

第二,準備禮物,讓孩子送出去。

利用春節或其他節日舉辦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給家人或朋友準備一份小禮物,精美包裝後,讓孩子挨個送出去。在送禮物的過程中,他接受了大家的關注和讚美,自然內心得到極大滿足。

第三,每天擁抱孩子,與他們有眼神交流。

每天進出家門時都設置一個擁抱的儀式,把愛和關注傳遞給孩子。

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回頭看你時,記得一定要及時送上你鼓勵的眼神。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一直在關注他,看著他。親密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樣的連接中不斷循環往復而產生的。

05

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期

5-6歲孩子的敏感期,除了以上幾點外,孫瑞雪還講到了書寫、數學邏輯、社會性興趣和結束一對一進入三四人一組的交往期等等。

當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媽媽”時,我哭了

敏感期,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期,相對於其他時期更容易學習知識和行為,這個階段心理過程的發展也最為迅速。

為人父母,如果我們能利用好孩子這個階段的敏感期,不但可以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個特殊階段,還能為他們以後豐富、充實,高質量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礎。但如果沒有順利渡過敏感期,孩子就有可能長成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的成人。

阮庚梅說:“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個純真無暇的世界!”

希望為人父母的你,能看到並且保護好孩子這個美妙純真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